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大明王朝差点因他亡国!

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大明王朝差点因他亡国!

—《明史》

明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的一位皇帝了,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是“土木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男主角,而“土木之变”则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大明王朝的国运乃至无数人的命运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英宗的命运可以说是明朝16帝中最为复杂、曲折、离奇的,他的传奇程度可能仅次于太祖朱元璋。他幼年时极为受宠,刚出生三个月就被父亲宣宗立为皇太子,是明朝年龄最小的皇储;到了九岁父亲去世他幼年即位,又成为明朝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即位十四年后意气风发的他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蒙古人俘虏成为阶下囚;被俘一年后由于失去了利用价值,重回故土的他又被自己的亲弟弟囚禁;七年后,他被一帮政治投机份子拥立复辟,奇迹般的再次成为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复辟八年之后,年仅38岁的他就溘然长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他的人生就像过山车般大起大落,恐怕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朱祁镇这跌宕起伏的人生。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那样,他可能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用星爷的这句经典台词来形容英宗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他的父亲是宣宗朱瞻基,爷爷是我们上一期讲过的仁宗朱高炽,曾祖父是雄才伟略武功盖世的“马上皇帝”成祖朱棣,母亲则是宣宗宠爱的孙贵妃。

幼年的朱祁镇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他的父亲朱瞻基结婚很早,早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就被祖父朱棣安排结了婚,娶了胡氏为皇太孙正妃,这一年朱瞻基刚满十八岁。

婚虽然是结了,可是朱瞻基却一直生不出来儿子,前前后后生了三个孩子,但是运气不好,三个孩子都是女儿。生不出来儿子,这对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朱瞻基来说可是个麻烦事,估计朱棣和朱高炽也为此操了不少心。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可是这朱瞻基就是不争气,一直到爷爷和父亲都先后去世了也没等到他出儿子来。就这样一直到了宣德二年,孙贵妃才终于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幸运的皇长子就是我们的男主角朱祁镇。此时的宣宗已经三十岁了,距离他初婚也已经过去十二年,这在当时绝对可以说是“老来得子”了。

盼了十几年才盼来了龙种,可以想象宣宗是多么的兴奋,所以朱祁镇刚出生三个月,宣宗就迫不及待的立他为皇太子,就这样朱祁镇又创造了明朝历史上被立储的最小年龄纪录。胡皇后因为身体不好不能生育一直不受宣宗待见,朱祁镇出生后第二年宣宗就废了胡皇后,立朱祁镇的生母孙贵妃为皇后,而胡皇后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影视剧中的胡皇后形象

宣德三年,吴贤妃又给宣宗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景帝朱祁钰。从此以后直到七年后去世,宣宗就再也没能生出一个儿子。一辈子就生了俩宝贝儿子出来,可想而知宣宗对这两个孩子,尤其是大儿子朱祁镇该是多么的疼爱。

如果就按照这样的剧本,那么朱祁镇的人生大概率是几十年后成年的他按部就班的继承宣宗的皇位,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明君。可是造化弄人,宣德十年,刚三十八岁的宣宗去世了,这样年仅九岁(虚岁)的他就被他的祖母张太后立为皇帝,因此他以九岁的年龄成为明朝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比后来十岁即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还小一岁,成为明朝唯二的两位幼年天子。

朱祁镇即位之初,内廷有颇有威严的太皇太后张氏主持,外朝则有“三杨”等元老贤臣辅政,国家延续了“仁宣之治”以来的繁荣盛世,一时天下太平。

但是盛世之下总有隐忧,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强盛无比的大明王朝即将迎来灭顶之灾。

在灭顶之灾到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次事件的男配角大太监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权阉,是太祖开国70年来第一位权势如日中天的大太监,而成就他的正是英宗朱祁镇。早在永乐年间王振就进宫做了太监。明初大多数太监都是文盲,不识字的,但是王振却是个落第秀才,不敢说饱读诗书,但起码也是略通文墨的,可以说是太监里面的佼佼者了。

太祖时曾在宫中树立铁牌严禁宦官干政,到了成祖、宣宗时期太监越来越受到皇帝重用,宦官之祸也就慢慢开始了。宣宗时更是在宫中设立内书堂,专门教宦官宫女读书,而王振就是内书堂的老师,宫里人都叫他“王先生”。

《司礼授书》中描绘的内书堂场景

到了朱祁镇出生被立为太子后,王振又到了东宫太子身边。王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再加上本身读过书,因此在太子身边颇为受宠,太子对他相当的敬重,从不直呼其名,而是跟那些太监宫女们一样称呼王振为“王先生”。

朱祁镇即位之初,就提拔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第一期讲万历皇帝的时候说过,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所有宫廷太监中地位最高的太监,素有“内相”之称,权力极大,地位极高。

起初有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等强力人物当政,王振还不敢乱来,没翻起多大的浪花来。等到正统七年太皇太后以及“三杨”陆续去世以后,王振之祸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凡是上书弹劾他或者不服从他的,都被用种种手段打压了。到后来王公大臣们都尊称其为“翁父”, 他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此时的他已经进化为明朝第一代权阉。

影视剧中的大太监王振形象

这里再啰嗦几句明朝的宦官之祸。太祖开国之初就废掉了中书省和丞相,皇帝直管六部,大权独揽,又设立锦衣卫侦缉百官,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帝。到了成祖以后的皇帝没有太祖那么勤政,能力和精力都跟太祖相去甚远,因此内阁诞生了,后来的内阁首辅基本跟前朝的宰相没什么区别。此时以前只是打杂干苦力的太监被皇帝利用起来,司礼监代皇帝批红,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四处刺探情报,边关重镇多有皇帝指派的太监镇守,当地文官武将都要听太监节制,太监成为皇帝对抗文武大臣的工具。

一言以蔽之,终明一朝,太监只是皇帝权力的触角,他们只是皇帝控制群臣的一只手,说的直白一点,自始至终他们都只是皇帝个人养的一条狗而已,所以明朝虽然也有宦官之祸,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谨,熹宗时的魏忠贤,各个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可是一旦你失去皇帝信任了,这条狗说杀便杀,并没有像汉朝时那样,太监权力大到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交代清楚了这个背景,我们再言归正传。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因朝贡贸易纠纷,瓦剌太师也先率军进犯大同。边报传到京师,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此时二十二岁的英宗意气风发,想效仿自己的曾祖父成祖一样建功立业,不顾百官的劝谏,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征发了五十万大军,下诏令其弟郕王朱祁钰居守,自己带领大军亲征。

正是这个决定差点葬送了大明江山,英宗和王振显然低估了瓦剌军的实力。瓦剌这次绝不是骚扰边境那么简单,事实上也先派出了四路大军南下进攻明朝,说他意图入主中原可能有点夸张,但至少是要与大明一战试探虚实。

也先四路大军进攻路线示意图

反观大明,自成祖去世至今已过去二十五年,大明军力早已今非昔比。各地卫所缺兵少将,剩下的战斗力也下降的厉害。而也先近些年东征西讨,武功强盛,可以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英宗和王振跟也先比在军事上可以说是个废物。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五十万大军仓促离京北上,本就准备不充分,再加上连日大雨,道路泥泞,军队行进缓慢,士气低落。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在阳和前线明军与瓦剌军大战,结果明军大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战死,都督同知石亨单骑逃回,监军太监郭敬趴在草丛中逃过一劫。

七月二十八日,大军抵达阳和。放眼望去,满地尽是十天前战死的明军腐尸,从没上过战场的英宗和王振开始感到害怕了,军心已不稳。但此时目的地大同近在眼前,英宗命大军继续进发。

八月二日,大军终于抵达大同,英宗和王振还想继续北上。亲历阳和之战惨烈的郭敬马上向皇帝报告了之前战争的惨状,力劝大军班师回京,以防不测。

土木之变中明军的行进路线

八月三日,英宗终于决定班师回朝。大同总兵郭登建议走近道从紫荆关入,英宗不听。王振是蔚州人,好不容易皇帝出来一次,便想邀请英宗到自己老家显摆一番,走到一半又觉得大军会践踏庄稼自己会被问候祖宗十八代,于是大军又转向东,原路返回。

八月十日,大军回到宣府,此时也先大军已经追上,形势已经十分危急。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截击也先,全军覆没。英宗命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军救援,结果中埋伏,也全军覆没。此时的局势已经几乎无可挽回。

八月十三日,大军来到了他们此行的终点站土木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在这里结束他们的生命,血洒关外。

土木堡遗址

此时明军已被瓦剌大军团团围住,土木堡无险可守,且地势高,没有水源。到了十五日,大军已缺水两天,人人自危。也先假意讲和,趁明军移营时突然发动袭击,明军大乱,士兵争相逃窜,自相践踏。这不是战争,而是屠杀,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等等一大帮文武大臣皆战死,王振被乱军杀死,英宗被俘。

这是明朝276年历史中最严重的一场军事惨败,皇帝被俘,随军的公侯勋贵、朝廷肱骨之臣几乎全部战死,数十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明朝面临灭国的危险。

消息传到北京,京师大震,人心浮动,已经开始有人打包东西准备往南跑路了。文武百官“聚哭于朝”,翰林院侍读徐珵建议南迁,老臣礼部尚书胡濙力言不可,说:“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也”,兵部侍郎于谦厉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南渡乎?”

是啊,北宋的“靖康之耻”彷佛就在眼前,我大明王朝岂能再蹈覆辙,任人宰割!此话一出,朝廷大议遂定,没有人敢再提南迁,京城才安定下来。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监国,暂理朝政;二十二日,立英宗长子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人心,此时大事方定。

于谦此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主心骨,肩上担负着整个大明王朝的国运乃至数千万黎明百姓的安危。临危不乱的于谦立刻着手做了三件事:首先请立郕王为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有了新皇帝百姓才能心安,也能断绝也先要挟朝廷的想法;然后命令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备操军火速入京勤王;最后会同群臣一起请郕王作主诛杀王振阉党势力,以平民愤。

九月初六日,于谦等拥立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史书习惯以其谥号称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景帝即位后,非常信任于谦,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总督京城防务。于谦调兵遣将,制定了严密的防守方案,同时调外地粮食入京,人心这才稍安。

明代宗朱祁钰画像

也先挟英宗在边关到处要挟守将,但景帝和于谦早就给各地发了公文,要求不许理睬也先的要挟。也先转了一大圈没有得到什么好处,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要挟守将开城门,因此英宗也被现代人嘲讽为“叫门皇帝”。

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明军士气高涨,也先打了五天一无所获,又听说各地勤王之师将至,沮丧不已,十五日带着英宗北撤。

在于谦的带领下,大明王朝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亡国的悲剧。如果不是于谦,土木之变极有可能会演变成明朝版本的“靖康之变”,朝廷南迁,明朝将丧失北方大量国土,历史将被改写!而此时距离太祖开国才不过81年,距离成祖去世也才不过25年,两位先帝武功何其强盛,怎会料到才不过短短二十几年国家就遭受如此重大的耻辱,四海臣服万国来朝的大明王朝差点亡国!

史书乃至后世多把土木之变说成是王振个人之祸,把这个差点亡国的重大事件甩给一个太监来背锅,显然是为皇帝开脱,拿王振当英宗的替罪羊而已。如前面所讲,太监在明朝始终只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狗主人看不好自己的狗,狗才会仗势欺人四处咬人。

要知道此时的英宗已经二十二岁了,已经是成年人了,身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他身系国家的安危,他个人的命运很可能将决定国家的命运乃至无数国民的命运。“土木之变” 可以说是皇帝无能、太监无知、国家军备松弛、情报失灵等因素的必然结果,而英宗必须为此事负责,他才是“土木之变”的第一责任人!

明史中关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的记载

至于英宗被俘,史书说亲兵突围不成,英宗下马,独自端坐,也先见到他时甚至行君臣之礼,我个人认为也是后世史官的美化而已。《明史·英宗前纪》中对于英宗被俘只有三个字描述:“帝北狩”。

什么叫“北狩”?顾名思义,去北方打猎了,这是明史对于英宗被俘一事的体面说法而已。也先以为英宗奇货可居,结果在北方转了一圈没有捞到太多好处,南下进攻北京也无功而返,便带着英宗回到了漠北。

英宗虽然无能,但性格应该还算不错,史书中说也先对他很好,隔三差五的就要杀牛宰羊给英宗吃,牛奶马奶什么的更是没断过。正统十四年的冬天应该很冷,史书甚至记载也先命妻子进献用于御寒保暖的“铁脚皮”给英宗使用。不管是真是假,总之也先没有杀他。因为一开始是想拿他要挟明朝,后来又觉得他人挺好,杀了反而与明朝结下不共戴天的大仇,没必要,英宗就这么在漠北苦寒之地活了下来。

也先画像

时间久了也先觉得英宗没有利用价值了,养在军中还得管饭,不如顺手推舟送回给明朝,卖个人情给大明。

大臣们当然想早日迎回太上皇,但是当今皇上景帝有点不太愿意,尽管群臣不断上书请求派使臣迎接太上皇回国,但景帝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辞。人一旦尝到权力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了。此时距离景帝登基还不到一年,当初即位时惶惶恐恐,生怕成为亡国之君,如今却是呼风唤雨,欲罢不能。

时间长了,也先也无可奈何,最后几经周折,在右都御史杨善的斡旋下,没有正式的国书,也没有像样的礼物,英宗终于被接了回来。

景泰元年八月初二,英宗从也先驻地出发,八月十五日,在被俘整整一年之后(一天不差),历经沧桑的英宗终于回到了原本属于他的国家首都。

可是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没有仪鸾车驾,也没有锦衣卫护送,一顶小轿,两匹轻骑,太上皇就这样回到了京城。回京后景帝安排他哥哥住进了南宫。请注意,南宫并不在紫禁城中,紫禁城只有当今皇帝一个成年男人可以居住,南宫只是京城中的一处院落。

明代南宫大约位于现在的北京普度寺附近

南宫大门常年紧闭,门口只开一个小孔用来送饭或者递送物品,也就是说,太上皇实际上是被自己的亲弟弟软禁了。他不能离开南宫,不要说离开,就算想跟外面通信也几乎不能,因为就连纸笔也是严格限制的。

到了后来,景帝甚至命人砍掉南宫院中的大树,以防止有人藏匿,图谋不轨。可怜的太上皇夏天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了。在被软禁的日子里,英宗的皇后钱氏甚至不得不做些针线活托人拿到外面去卖钱来贴补家用,可想而知相比以前的锦衣玉食,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

英宗北狩一年,回京后又在南宫被软禁了七年,直到一帮投机份子打开南宫大门拥立他复辟称帝。这八年,他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是一名囚徒,前一年囚禁他的是蒙古人,后七年则是他的亲弟弟。

景泰八年正月,才刚刚过完新年,景帝病倒了。这时一帮人看到了机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此时能够拥立太上皇复辟,那自己就可以成为“新”皇帝的心腹大臣,加官晋爵乃至光宗耀祖。

正月十七日,武清侯石亨、左都御史杨善(就是远赴漠北接回英宗那位)、副都御史徐有贞(就是之前建议南迁那位)、太监曹吉祥等带兵用巨木撞开南宫墙门,迎接太上皇进宫。到了东华门,宫门紧闭,朱祁镇大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没办法只得打开大门,一帮人簇拥着朱祁镇进了紫禁城奉天殿。他们击鼓召集百官进宫,百官匆忙进宫,听到宫中钟鼓齐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奉天殿,徐有贞在门口大喊:太上皇帝复位矣!百官目瞪口呆,徐有贞催促百官进殿朝贺,百官直呼万岁,就这样,英宗复辟了,大明王朝一夜之间换了主人。

明代紫禁城奉天殿即今故宫太和殿

此时景帝尚在宫中,并没有死,甚至后来身体还好了一些。听到自己哥哥复辟的消息,他只说了三个字:好!好!好!兄弟二人八年的恩恩怨怨此时总算应该了结了。

正月二十一日,英宗正式复位称帝,改当年的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次日,徐有贞等人请杀于谦,英宗一开始还不忍心,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则“夺门无名”,就这样,为英宗扛下“土木之变”之国难、挽狂澜于既倒的一代忠臣于谦被处死抄家,只留下《石灰吟》这首千古绝唱。

二月初一日,英宗废景帝为郕王,去其帝号。二月十九日,景帝去世,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死的。英宗给他上谥号“戾”,称“郕戾王”,按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帝成为了自成祖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位没有埋葬到明十三陵的帝王。

就这样,当了八年囚徒的英宗奇迹般的再次复辟称帝登上人生巅峰,他也因此成为了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称帝、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复辟后的英宗在皇帝的位置上又干了八年,一直到他去世。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朱祁镇驾崩,结束了他曲折坎坷的一生,跟他的父亲宣宗一样活了三十八岁,上庙号英宗,谥号睿皇帝,葬于裕陵。

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有一些争议的皇帝,史官乃至后人对他的褒贬不一,我个人认为他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大明王朝在他手中由盛而衰,甚至差点灭亡。他首开宦官之祸,为祸日久;冤杀于谦,不辨忠奸;于国无功,于民有罪。

明十三陵之裕陵外景

明史给他相当高的评价,说他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好的政策。当年明月评价说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说他“好”,可能是因为他去世之前做了三件好事:一是恢复了被他爹宣宗废掉的胡皇后的名号,上尊谥曰“恭让皇后”;

二是释放了建庶人,所谓的建庶人是指建文帝的次子。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即位称帝,建文帝和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年仅两岁的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了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0多岁的老翁了。大概是由于同样有被囚禁的悲惨经历,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便释放了建庶人,此时的建庶人连牛马都分不清楚,也算是了结了朱棣跟朱允炆的一段恩怨;

第三便是废除了太祖定下的残忍的嫔妃殉葬的制度,这可能跟跟他相依为命的钱皇后有关,英宗被俘后钱皇后搜集了很多珠宝送给也先想要赎回丈夫,而且为英宗哭瞎了眼睛,也弄坏了腿,南宫囚禁七年钱皇后也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着英宗,可以说跟英宗是患难夫妻。

毛主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可以说毛主席给了英宗一个比较高的评价,连公认的一代明君英宗的孙子孝宗都没入教员的法眼,可能就是因为英宗最后做的三件好事吧!

姓名:朱祁镇

世数:六

出生: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

逝世: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六日

即位:九岁

在位:22年

寿命:38岁

子女:8子8女

年号:正统、天顺

谥号:睿皇帝

庙号:英宗

陵寝:裕陵

下期预告:下一期我们将介绍明朝最长寿的皇帝,大家可能想不到明朝活的最久的皇帝居然是他,先卖个关子,下期再说是谁。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点击关注一起读史明智,感谢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瞻基,父亲,明朝,朱祁镇,皇太子,皇帝,王振,儿子,大明,王朝,故事传记,于谦,朱祁镇,英宗,皇帝,王振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瞻基,父亲,明朝,朱祁镇,皇太子,皇帝,王振,儿子,大明,王朝,故事传记,于谦,朱祁镇,英宗,皇帝,王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瞻基,父亲,明朝,朱祁镇,皇太子,皇帝,王振,儿子,大明,王朝,故事传记,于谦,朱祁镇,英宗,皇帝,王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