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没有朱升,就没有朱元璋,更没有大明王朝

没有朱升,就没有朱元璋,更没有大明王朝

(朱升 形象)

在朱元璋事业的春天来到之时,他又遇到了一个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朱升。

朱升,籍贯是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农民出身,但不是那种纯农民,因为朱升的父母还算是有点文化,所以比较重视对朱升的文化教育工作。

怎么说呢,就是说朱升家里还有两个闲钱,所以一直有能力供家里孩子读书。

关于朱升的人生前半段经历,其实很枯燥,无非就是跟着社会的各界名流大儒学习知识。

如果不想拉关系走后门,又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份背景和家世,但却还是想要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话,那么就只能奉行一句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总要学的多一点,为了尽可能的充实自己,朱升拜过很多位老师,在这些大儒们的培养下,朱升果然非同凡响,长大之后考中了大元朝廷的进士,还被授予了池州路儒学学正的的官职。

池州路,就是今天的安徽池州贵池区,儒学学正,相当于是当地教育部门的部长。

朱升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从小到大攻读诗书,勤学苦练,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做官报效朝廷。

(发展文教)

现在他当上了教育部部长,当然也要为这片土地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想法很好,但是一上任,问题就出来了。

池州路地区的官吏们,没有几个干净的,他们平时欺压百姓,吸取民脂民膏也就算了,问题是这帮人连本来给教育部拨的教育资金也要贪污。

原本用作文化教育工作的钱落入了贪官的口袋,池州路的教育事业很快陷入了瘫痪。

求学的学子吃不上饭,教书的老师发不起工资,学习的场所得不到修缮,就连平时用的教具也买不起了。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那不能苦教育,国家教育资金都被贪污了,当时那情况可以说是相当黑暗。

面对黑暗,朱升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革除弊政,清查贪污,很快把池州路的文化工作来了个大整顿,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天不亮就跑到学堂里去教书,加班到披星戴月才肯下班。

这半辈子,朱升没有受过太多的挫折和打击,面对棘手的问题,他往往会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不过您还别说,被朱升这么一顿整治,池州路的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在全国范围内都出了名,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读书人不辞万水千山,竟然纷纷跑到池州路来攻读诗书。

没办法啊,谁让朱升把这地方的教育生态搞的特别好呢。

(元末起义)

两年之后,朱升的任期已满,本来能靠着在池州路不菲的政绩往上升一升职,但赶巧不巧的是,这个时候已经爆发了红巾起义。

天下大乱,兵戈四起,朝廷也顾不上给朱升安排工作了,没办法,朱升只好选择解下官职,回乡隐居。

朱升隐居的地点,是在徽州附近的休宁,而这个徽州,则正是朱元璋的下一个战略要点。

徽州这个地方,商人很多,徽商做生意天下闻名,当地商人多,那么商业就繁荣,商业一繁荣,财政那肯定发展就不错,朱元璋以前混的地方,除了濠州就是和州,在他看来实属穷乡僻壤,没有发展,所以想要做强做大,必须拿下如徽州这样的富庶之地。

负责率兵拿下徽州的,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悍将,名字叫做邓愈。

这个邓愈,后来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

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邓愈这个人,跟了我朱元璋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替我攻城略地,可以说是非常辛苦,老邓这位同志,只有功劳而无过错。

诚然,邓愈和徐达相比,名气不高,但这哥们也是朱元璋军事战略中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一员将领。

占据徽州之后,临近于徽州的休宁也被朱部所控制。

(邓愈 形象)

镇守徽州的,是朱元璋的部将邓愈,而镇守休宁的,则是邓愈的部将张思。

这个张思,和朱升有点交情,算是朋友。

张思到了休宁,立刻就发现了已经打算在休宁养老的朱升,并且立刻就把朱升推荐给了邓愈,表示这老头可是天下大儒,绝非常人,咱们应该把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里来。

邓愈一听张思这么说了,也不敢怠慢啊,因为谁都知道领导朱元璋是个特别重视人才的君主,所以立即就接见了朱升,然后把朱升推荐给了朱元璋。

那一年的朱升,已经五十九岁了。

说实在的,他对现实生活,对自己的仕途,对已经所剩不多的未来,已经不抱任何的希望了。

因为说白了,他这一生也没有过什么所谓巅峰时刻,没有过是他认为这一生是不虚此行,是充实扎实的一生的事情发生,他只不过曾经是一个地方官,有过政绩,但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和建树,对这个世界来说,他朱升太过渺小了。

朱升的一生,是一部分人都可以拥有,都可以体验的一生。

大元溃败了,群雄并起了,他朱升也老了。

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大概是白读了。

其实,朱升大可不必这样想。

因为,圣贤书从来也不是成功学,圣贤书教你的,是让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朱元璋见到朱升之后,那是相当开心的,他手底下能征善战的武将有不少,但是高级知识分子却并不多。

朱升是大儒,在徽州这一片都很有名气,朱元璋对他十分恭敬,虚心的向他请教在乱世中生存的法则。

(朱元璋 形象)

面对朱元璋的礼遇,朱升有点受宠若惊,自己只不过是个糟老头子,自己在乱世中混的也不太行啊,哪有本事教你?

但是,朱元璋这么一问,他可就把朱升给架到这儿了。

不回答,要么人家觉得你太高傲,要么人家觉得你是真不行,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这个脸面不能丢,于是朱升同志硬着头皮,可以说是极速头脑风暴,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于憋出了九个大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的这九个字,就如当年李善长告诉朱元璋应该效仿刘邦一样,让朱元璋振聋发聩。

这九个字,朱元璋听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十分受用,自此奉为了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准则。

很多历史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他们认为这九个字既然能让朱元璋如此倾倒,奉为圣经,一定不仅仅是字面上这么简单,必然有另外一番奥妙。

其实不然,因为朱升的这九个字,就是字面意思,就是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大儒针对眼前的时局,所提出的看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啊朋友们。

(奇谋献策)

高筑墙,意思就是先别想着攻城掠地,一口吃个胖子,而是要先把防御工作做好。

打下半个天下不算本事,能成功撑到后期才算能耐。

当年芝麻李非要打徐州,结果徐州虽然打下来了,但是打的下来守不住,结果兵败人失踪,这就是经验。

有那个攻城略地的时间,还不如尽可能的修筑防御工事,想好敌人来时的对策,做好最坏的打算,要严防死守,打造出靠谱的防御力,以防止危险来临时没有准备,被人家一锅端了。

广积粮,和高筑墙是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尽可能的发展有生力量,积攒实力,什么粮草啊,器械啊,人手啊, 但凡是能用的,有价值的东西,那就能攒就攒,不要浪费,家大业大也许不是省出来的,但是肆意浪费,不懂节俭的人,那他一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这最后一条,叫做缓称王,也是九字真言里最重要的一条。

所谓缓称王,也可以叫做缓称帝。

我们可以想一下,张士诚起义之后称吴王,陈友谅夺权之后称汉王,这些农民朋友们有了兵,有了地,有了势力,志得意满,春风得意之时,那自然而言就想要当皇帝。

皇帝,那就是万民之主,那就是天下的主人,这对任何人来说,诱惑都是巨大的。

一开始起义,有些人是因吃不饱饭,有些人是因为活不下去,可一旦吃饱了,能过活了,人们的欲望和愿望也会随之变大。

能称帝不称帝,万一明天兵变兵败身死了,连享受也不能享受享受,那岂不是亏大了?

早称王早快乐,早称帝早享受啊。

(乱世君臣)

所以说,这帮所谓群雄枭雄,实在是目光短浅,手里不过几个州府城池就赶紧称王称帝,生怕荣华富贵自己享受的太晚,可他们不知道,眼前的短暂快乐如果能够忍住,那么未来你能争取的,就有可能是永恒的天下间的辉煌。

在这群人中间,只有朱元璋是个特例。

当年郭子兴要在滁州称王的时候,朱元璋就第一个不同意,因为从那个时候起,朱元璋就敏锐的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

古人认为永远不会熄灭的太阳,科学家说,会在五十亿年后熄灭,而我们的家园地球,也早就从二十五亿年前,就和月亮开始进行了漫长的告别。

该来的总会来,真正聪明人,会在历史的黑夜将明之前,耐心的,漫长的等待。

蛰伏,然后发出最为致命的一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化,池州,朱元璋,邓愈,徽州,朱升,大明,工作,王朝,教育部门,故事传记,池州路,朱元璋,邓愈,徽州,朱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池州,朱元璋,邓愈,徽州,朱升,大明,工作,王朝,教育部门,故事传记,池州路,朱元璋,邓愈,徽州,朱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池州,朱元璋,邓愈,徽州,朱升,大明,工作,王朝,教育部门,故事传记,池州路,朱元璋,邓愈,徽州,朱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