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内迁九边、教太监读书,好圣孙朱瞻基给大明留下了怎样的隐患

内迁九边、教太监读书,好圣孙朱瞻基给大明留下了怎样的隐患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13岁时被朱棣立为皇太孙,与他的父亲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将明朝推向了高峰。

朱瞻基在位期间,国家达到了极盛时期,但是物极必反,朱瞻基也为大明埋下了几个隐患。

(朱瞻基剧照)

内阁制度正式成型

自从秦朝以来,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在文官集团之中都实行了丞相老大制。

但是这种情况在朱元璋时期被彻底更改,在朱重八同志看来,辛辛苦苦打下天下,凭什么要有人来指手画脚。

为此朱元璋隐忍了许久,眼见着当时的丞相胡惟庸横行不法,甚至有谋反的迹象,果断出手,灭掉了胡惟庸,顺带着废除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常年领兵作战,体力好,精神足,将皇权与相权总揽于一身。作为儿子的朱棣也不差,继承了朱元璋的天赋,完全能够胜任批奏折到深夜的工作。

(朱元璋剧照)

但是永乐年间,朱棣曾经多次远征蒙古,以至于很多时候都不能在京城,总不能将文武百官全部带着吧。

朱棣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创建了一个机构来帮助他处理政务,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初期的内阁职权很低,只能算作是皇帝的助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秘书团体。

内阁仅仅是将某件事情的处理意见报给朱棣,由朱棣决定是否执行,也就是说朱棣握有最终的决策权。

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朱瞻基显然没有太爷爷和爷爷的精力,所有的奏章看都看不完,更别说决策了。

“票拟”就是在朱瞻基时期出现的,由内阁人员代劳阅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朱瞻基仍然具有“决策”权,这个权力也被成为“批红”,因为是用红笔批示,故名。

“票拟”和“批红”的出现使得朱元璋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毁于一旦,而这个时间还不到半个世纪。

内阁的形成使得文官集团的权力得到了空前加强,对于明朝的皇帝来讲真心不是好消息。

教太监读书

严格意义上来说,内阁权力的增长才有了教太监读书这个事情。而后世也认为正是因为太监有了知识才会有后面二百多年一连串的乱像,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即是如此,代入到明朝就是“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内阁权力增长带来的是相权的增长,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自然是需要多加提防的。而历史上很多皇帝为了对抗相权,都会寻求帮助。

朱瞻基也是如此,只是他找来的这群帮手是一群可怜人-太监。而教太监读书也是让这个帮手变得更加强大的手段。

(朱瞻基剧照)

明代的太监也不是好做的,其等级更是五花八门,典簿、长随、奉御、监丞,监丞再往上是少监,而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明朝的宦官衙门也是很多的,有十二监、四局、八司,共二十四个衙门,其中最吃香的是司礼监和御马监。司礼监管理的是内外奏章,御马监也不是养马的,而是掌管兵符的。

明朝许多臭名昭著或者大权在握的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多出自司礼监。司礼监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而朱瞻基因为精力的原因,即便是票拟也没办法全看完,只能让太监抄下来,代理自己行使权力。

(魏忠贤剧照)

司礼监的最高领导叫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下面还有一个叫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是给皇帝代笔批红的。

就这样司礼监对内阁形成了制约,哪怕你再厉害,我不给你批红,看你怎么去执行。但是如果有人一旦掌握了两种权力,皇帝跟架空也没什么两样了。

明朝就有一位大臣,拉拢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左手出意见,右手盖印,权倾天下,做到这一点的人叫张居正,而他的盟友叫冯保。

张居正在位的十年,万历的存在感相当低,甚至天下人只知张居正,而不知万历,这是朱瞻基所没有料到的。

但是这也是朱瞻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对后世的影响怎样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面对日益强大的内阁,他实在是独木难支,只能找外援,而外援就是太监。

太监不管人品怎么样,但是对皇帝都很忠心,何况太监里也不全都是坏的。

教太监读书是朱瞻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措,无非是为了寻求朝堂上的平衡,而且貌似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制衡各方的办法。

边境的战略转变

“仁宣之治”使明朝达到了极胜,但是土木堡之变绝对是一个转折点。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皇帝朱祁镇率军出征,出征队伍包括京城三大营在内,共计有二十多万人,以及众多的文武百官。

七月中旬边关急报瓦剌入侵,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实在是兵贵神速。

八月十五日,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尽数覆灭,其中自有王振的原因(教太监读书致其干政的遗留),而与明朝的边境战略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自从明成祖朱棣病逝以后,明朝的边军战斗力就开始了下降,究其原因是卫所制度的崩坏。

(朱棣剧照)

明朝建国起,卫所制度是以屯田为主的。朱元璋的目的很简单,屯田可以有效的降低军队对军饷的依赖,从而又能保证军队的数量,一举两得。

朱瞻基时期,侵占军屯的现象在大明国境以内愈演愈烈,无论是在边境或是内地,由于军官、豪强、勋贵的不断侵占,屯军无力供给纷纷选择逃亡,屯田情况跳崖式下降。

屯军跑的多,但是负责打仗的却因为不事生产而留下来。这样一来,吃东西的多,种地的人却不多,也就造成了不平衡。因而打仗的还要在训练之余去种地,自然无心操练,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

朱瞻基开始重新构建防御体系,将九边内迁,依靠长城来进行防御。这样不仅是将关外放弃,也放弃了辽东地区。

虽然战略性内迁待有需要时再拿回是明朝的一贯手段,但那是建立在明朝的军队依然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前提之下。

朱瞻基对边境防御所做的改变显然是高估了当时明军的战斗力。朱瞻基以宣府地区为基础,修建多个边堡,以便于相互策应。

(朱瞻基剧照)

但是相近的卫所等却没有连接之处,这给了蒙古人很大的便利,使得他们可以长驱直入。但是朱瞻基自己却很满意。

一百多年之后,由于关宁防线实在是无法攻破,皇太极就从长城一线选择了突破,与瓦剌入侵异曲同工。

结语

不论如何评价,朱瞻基是明朝最优秀的皇帝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勤勉,知人善任,与民休养生息,勤俭节约,使得明朝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达到了巅峰,就冲这一点,他是个明君无疑。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朱瞻基所作所为皆是当时情况所限,不得已而为之,后世意识到以后应立即改正,只能说后世之君能力略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瞻基,明朝,朱元璋,权力,司礼监,皇帝,剧照,大明,内阁制,朱棣,观点评论,朱瞻基,朱元璋,司礼监,太监,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瞻基,明朝,朱元璋,权力,司礼监,皇帝,剧照,大明,内阁制,朱棣,观点评论,朱瞻基,朱元璋,司礼监,太监,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瞻基,明朝,朱元璋,权力,司礼监,皇帝,剧照,大明,内阁制,朱棣,观点评论,朱瞻基,朱元璋,司礼监,太监,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