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起因
北魏要想统一北方,就必须解决两个重要敌人,一个是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另一个就是北方的柔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原本计划是先平定柔然,解决后方威胁然后再将目光对准中原。但正当拓跋焘进攻柔然时,夏国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去世,于是就立刻转变策略,集结大军向西进军。
公元426年,西秦派出使者前往北魏,请求北魏出兵讨伐夏国。拓跋焘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太尉长孙嵩、司徒长孙翰、司空奚斤认为应该先征讨柔然,崔浩认为应该征讨夏国,武京侯则主张伐燕。拓跋焘没有选择,而是开始校阅军队,准备征讨,但对谁出兵,还没有做出决定。
九月,拓跋焘得知赫连勃勃死后,就想要出兵夏国。长孙嵩等人坚持建议应该进攻柔然,崔浩建议拓跋焘应该趁此天时伐夏,拓跋焘从之,于是出兵夏国。
战略部署
北魏对夏的进军路线如下:
司空奚斤率领四万五千人袭击蒲坂,周几率军一万进攻陕城。
拓跋焘亲率主力自君子津出发,进攻夏都统万。
作战经过
公元426年八月,夏国派兵进攻西秦,在对外作战的同时,夏国国内还在因为权利内斗。于是,北魏大军在九月按照既定战略向关中进军。
十一月,北魏拓跋焘率军抵达至君子津,恰逢气温骤降,河水结冰。于是,拓跋焘让主力部队在后,自己亲率一万八千轻骑急速渡河,向夏都统万进军。初七,正好是冬至日,当拓跋焘率军抵达黑水,距离统万仅有三十里时,夏主赫连昌正在大殿宴请群臣。得知魏军到来,赫连昌匆忙组织军队出城迎敌,不敌,大败而归,魏军追击。在回城的时候,夏军还没关上城门,北魏将领豆代田突入城内,焚烧西门。赫连昌急忙下令关闭城门以困住魏军,豆代田等人直接翻墙而出。
夏军死守统万,魏军仅有将近两万人,还都是骑兵,无法攻城。拓跋焘就分兵掠夺,带着城外的一万多名夏国百姓撤退。
另一边,夏弘农太守得知周几率军将至,直接不战而退,周几随即率军长驱直入,直抵三辅之地,但却在进军途中,因病去世,周几部也随即停止进军。
蒲坂守将是夏东平公乙斗。乙斗得知奚斤军将至,派使者向统万求救,使者抵达统万时,拓跋焘正在进攻统万,就返回蒲坂向乙斗汇报,乙斗已经统万沦陷,就撤出蒲坂,撤退至长安。抵达长安后,乙斗又和长安守将赫连昌之弟赫连助兴放弃长安,撤至安定。长安及周边地区因此为北魏所占。
夏一边不甘心失败,一边为了解除威胁,与公元427年正月派兵两万反攻长安。拓跋焘闻之,派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执金吾桓贷在君子津造桥,命人在阴山地区砍伐树木,建造攻城器械,准备再次伐夏。
四月,夏军抵达长安,与北魏在长安相持。拓跋焘决定趁夏军进攻长安这个机会,再次偷袭统万。
拓跋焘派贺多罗率骑兵三千充当斥候,向统万地区搜索前进。然后以司徒长孙翰、延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率骑兵三万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率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率军三万负责运输攻城器械,又派龙骧将军陆俟镇守大碛,防备柔然。
五月初九,拓跋焘渡过君子津,在拔邻山筑城,并放下轴重,想要率领轻骑三万先行进军。将领斗建议拓跋焘不要冒进,应该与步兵一同进军。拓跋焘反驳道:“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后用之。如果与步兵一同进军,统万必定因此畏惧而严防死守,一旦攻城不利,粮草耗尽,到时就会进退两难。不如以轻骑直抵城下,守军见到只有骑兵一定会神情松懈,到时再以利诱之,敌必定出城作战,而我军孤军深入,必定置之死地而后生,三万骑兵虽然攻城不行,但野外作战一定会胜利。”于是就不再理会将领的建议,率领轻骑出发。
六月初一,拓跋焘抵达统万,将主力埋伏在山中,派少量骑兵前往城下诱敌,夏军拒不出战。此时,夏将狄子玉投降北魏,对拓跋焘说:赫连昌闻魏军兵临城下,派人向正在进攻长安的赫连定求救,赫连定让赫连昌坚守城池,等他消灭奚斤之后再回师救援。所以夏军才坚守不出。
夏军坚守不出,拓跋焘为此深为忧虑。他佯装退军,然后派拓跋健率军五千向西劫掠。恰巧,北魏一位士兵因犯法投奔夏军(也可能是拓跋焘故意设下的),向夏主报告说,魏军粮草耗尽,主力步兵都在后方。于是,赫连昌率领兵三万,出城迎击魏军。
长孙翰等人见夏军阵型严密,建议拓跋焘先撤退。拓跋焘说:“我远道而来,就怕他不出城,如今敌已出城,我方却表面懦弱进行后撤,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拓跋焘假装畏惧,率军后撤以诱敌。夏军兵分两路,一直追击了五六里。此时,东南风雨袭来,赵倪就对拓跋焘说:“今风雨从贼上来,我向之,彼背之,天不助人,且将士饥渴,愿陛下摄骑避之,更待日后。”崔浩怒斥道:“我在千里之外就制定了灭敌之策,怎么能在一日之中随意改变。况且敌军现在贪进,后军已绝,我军分兵绕至敌军身后,则风为我用,敌军必败。”拓跋焘大喜,派人按照崔浩所言照做。正当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时,拓跋焘坐骑忽然坠地,夏军蜂拥而至想要擒之。拓跋齐率兵死战,夏军稍退。拓跋焘重新上马后,刺死夏尚书斛黎文,即便身上中箭,依旧奋勇杀敌,魏军士气大胜,在两面夹击之下,夏军溃逃,魏军乘胜追击至统万城北,杀死夏军一万多人。赫连昌不及入城,,率领百骑向西逃至上卦,统万城随后也被魏军攻陷。
攻陷统万时,赫连定仍在长安与奚斤对峙。拓跋焘随即派娥清、丘堆率五千骑兵前往支援,赫连定闻统万已破,也率军前往上卦,奚斤率军追之,无功而返。拓跋焘下令奚斤班师,奚斤认为赫连昌虽逃至上卦,但已无力抵抗,就上书请求拓跋焘增兵继续追击。于是,拓跋焘增兵一万,留下娥清、丘堆继续对夏用兵,自己则在八月回师平城。柔然得知北魏大军进攻夏国,想要借此机会南下,但又得知统万已破,随即撤军。
当得知赫连定逃亡上卦后,北魏平北将军尉眷于428年二月进攻上卦,赫连昌不敌,又退至平凉。此时的奚斤已进军至安定,与娥清、丘堆会师,正要继续进军时,马匹突然爆发疫病,而军队粮草也即将耗尽,就命丘堆率兵向民间求粮,但因士兵暴掠,不加警戒,被赫连昌率军偷袭,仅带着百骑逃回城中。北魏监军安颉想要率军迎战,但被奚斤以军中无马,步兵无法战胜骑兵为由拒绝了。安颉就暗中与尉眷商议,将剩余骑兵集结,埋伏在城下。当赫连昌率众攻城时,安颉率众迎击,全部向赫连昌所在的方向冲击,恰逢卷起大风,沙尘漫天,赫连昌坠马,被安颉俘获。赫连定则收拢残军,撤回平凉,登基称帝。
奚斤身为主帅,但功劳却被偏将所得,深以为耻,就率军携带三天干粮追击赫连定于平凉,当追击至马髦岭时,北魏军中一小将因罪投降夏军,将北魏缺粮缺水的情况告诉了夏军,夏军兵分两路,大败魏军,奚斤、娥清等将领均被俘虏。
留守安定的丘堆得知前方战败,退至长安,又与高凉王拓跋礼再退蒲坂,夏军也趁机夺回了长安。拓跋焘大怒,将丘堆斩首。丘堆的退军将北魏的战略全盘打乱,而赫连定虽然胜利,但自认为不敌北魏,就派出使者向魏请降。于是,魏夏暂时处于休战状态。
公元430年,在与柔然、宋交战过后,拓跋焘在九月部署完对宋防御之后,想要再次伐夏。而赫连定也正想趁着北魏与宋纠缠时伐魏,派弟弟赫连谓以代进攻北魏鄜城,却被北魏平西将军隗归打败,赫连定亲率大军截击隗归。
拓跋焘想要伐夏,可群臣皆认为一旦西行,宋就对趁机渡河。拓跋焘问崔浩,崔浩曰:“宋与夏虽然互相呼应,但不过是心怀鬼胎,夏希望宋先进攻,宋希望夏先进攻。臣本以为当初宋进军河中之后会分兵两路北进,但宋却东西列军两千里,兵力太过分散,所以,宋的真正意图不过是守住黄河而已。而赫连定已是摇摇欲坠,一攻及破,消灭赫连定后,东出潼关,席卷南方,天下可定。”
九月二十一日,拓跋焘一面派将军王斤增援蒲坂,一面进军至统万,袭击平凉。十一月初三,拓跋焘抵达平凉,派赫连昌前去招降,被守将赫连社干拒绝。于是,拓跋焘一面围攻平凉,一面派安西将军古弼率军向安定进军,阻止赫连定援军。赫连定从鄜城赶回安定后,率步骑两万救援平凉,与前往安定的古弼军相遇。古弼佯装不敌,赫连定追之,中计大败,反被北魏围在鹑觚原,并断其水源,赫连定被迫从鹑觚原下山,被魏军大败。赫连定身负重伤,单骑逃走,收拢残部与民众五万,西退上卦,北魏乘胜占领安定,夏长安守将乙斗弃城逃跑。
十二月十五日,平凉守将赫连社干率众出城投降,临晋、武功等地守将皆弃城而逃,北魏自此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
公元431年,夏吞并西秦,赫连定吞并西秦后,想要进攻河西蒙逊以增强自身实力,在渡河的时候被吐谷浑骑兵采取半渡而击之打败,赫连定也被吐谷浑所俘虏。432年三月,吐谷浑王将赫连定送给了北魏,北魏将其斩首,之后,吐谷浑、北凉皆降于北魏,西北地区被北魏占领。
结语
伐夏之前,拓跋焘已经准备进攻柔然,当夏赫连勃勃逝世后,群臣大多依旧坚持继续进攻柔然,只有崔浩一人建议改攻夏国。作为游牧部落,进攻柔然不仅路远而且很难彻底消灭,而夏国是北魏邻国,两国仅一河之隔,只要抓住机会消灭就能统一中原地区。拓跋焘力排众议,展现出了其过人的决策。
在战争过程中,拓跋焘暗度陈仓,明攻长安,暗袭统万。第一次攻击统万未成后,立刻撤兵,但保留了进攻长安的兵马,从而诱导夏国分兵救援长安,然后拓跋焘再集结主力奇袭统万。
在诱导赫连昌出城作战时,因东南风不利于魏军作战,诸将都建议撤退,只有崔浩请求拓跋焘继续攻击,并分兵绕后,将不利天时转化为有利天时。在攻克统万、长安后,北魏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作为进攻方已经达到了其战争顶点,想要突破现状必须重新制定战略。但奚斤却坚持冒进,导致魏军的之前的作战几乎是前功尽弃。好在北魏的综合实力比夏国强盛不少,在拓跋焘的再次出击下,依旧战胜了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