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为何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

朱元璋为何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

秦独创“丞相”官名,百代皆承秦制。“相也者百官之长也”,而“丞”本身有辅佐之意,同时与“承”字相通,有承受之意。意思是,丞相承接皇命,辅佐施政。

由于君主既需要丞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所以历代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都未停歇。

(丞相官名自秦朝始)

以前都是贵族政治,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不方便直接与世家大族发生矛盾,而且国政事情繁琐,皇帝一个人也顾不过来。于是,丞相就代行百官之长,作为官僚集团的代言人,向皇帝汇报工作。

随着科举制的产生,朝廷的官职脱离了贵族政治,因此,皇帝开始缩减丞相的权力。宋太祖废君相“坐议之礼”,开始在待遇上降低,直到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时,直接罢中书省,废丞相制。

使得朱元璋动这个心思的,就是胡惟庸案了。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前后所杀3万多人,连韩国公李善长也在因此案被杀。

胡惟庸案实情如何,在明朝时就有争议。可是案发后,丞相制度被废,是为事实,而且朱元璋还命令后世子孙,如大臣议复立丞相者凌迟处死,皇帝立丞相者直接废掉。

(朱元璋崛起于社会底层)

可见,朱元璋对丞相制度极为忌惮,原因为何呢?

朱元璋是底层出身,深知民间疾苦,对官僚集团充满了不信任,但是国家行政又离不开这些人。所以,一开始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的朱元璋就延续了元朝的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的制度。

大明朝第一任丞相是李善长,这个被朱元璋称作比肩萧何的开国功臣,在这个岗位上做了4年。李善长的工作明显没有达到朱老板的预期,因为朱元璋发现李善长已经成为淮西勋党的首领,一些矛盾纠纷,朱元璋说话都不如李善长好使。虽然李善长是文臣,但是也是打过仗的,朱元璋十分担忧李善长会做乱。

恰好"李善长不是那种宰相肚子能撑船的人,他为人刚愎自用,睚眦必较,拉帮结派,大权独揽,让朱老板忧心不已,开始心生反感,就开始设置了御史来制衡。可是朱元璋发现,李善长根本不受控制,因此就开始冷落他。

李善长自以为朱元璋离不开他,假意要辞职,结果朱老板立刻批复同意。李善长傻眼了,说的话没法收回,只好回家了。

(李善长被罢相)

李善长这一走,心里不踏实,就推荐了姻亲胡惟庸来接替。这个胡惟庸也是淮西勋党成员,只是他加入比较晚,所以资历浅。考虑为了平衡淮西勋党的势力,同时便于掌控,也是为了给李善长一个面子,虽然刘伯温说过胡惟庸不能为相的话,朱元璋还是把相位给了他。

让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胡惟庸一开始还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后来同样也是大权独揽,肆无忌惮,且由于洪武朝屡次北伐,丞相居中调度,竟然收获了一大批死党。

这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失控的危机,但是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前线将士正在用命之时,贸然处置可能会造成大面积叛乱。

于是,朱元璋开始通过故意冷落胡惟庸的方式施加压力,并且改了工作流程,让六部有事不要知会中书省,直接向皇帝报告。

这是明显要夺胡惟庸的权,胡惟庸做丞相7年,骄纵不法的事肯定不少,一旦失势,胡惟庸心知不会有好结果。在危机的压力下,胡惟庸做了一些未雨绸缪的工作是说的过去的。按明史的记载,胡惟庸做了很多具有谋反迹象的工作,如在自家院子里埋伏刀斧手、勾结日本武士和北元等。其中,宁波林贤案发是在胡惟庸已经被杀数年之后才案发。为此,朱元璋还下令关闭宁波通商口岸。

(胡惟庸横行不法)

不过,朱元璋的意图并不仅仅是废杀胡惟庸,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起兵作乱的根源——淮西勋党给解决掉。眼看着朱元璋重典治国,这些淮西勋党有阴谋作乱的想法是可能的。他们可能不会自己造反做皇帝,更有可能推倒朱元璋,立一个比较听话的皇子做皇帝,从而实现皇帝与功臣集团共治天下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是想将这潜伏在暗处的阴谋势力连根拔起,至于胡惟庸案的实情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是皇帝的政治需要,即使没有实情,也可以编织出来。

胡惟庸案绵延十多年,最终李善长也因此案被杀。要杀李善长可不容易,他是开国第一功臣,而且有免死金牌,除了造反大罪,根本没可能杀掉他。所以,朱元璋不惜罗织罪名,借胡惟庸案杀了他。

有能力,有实力,有威望能实施造反大业的人都被杀了,朱元璋认为大明天下该稳如泰山了。朱标认为朱元璋杀气太重,朱元璋就丢下一根荆棘,让朱标抓起来。朱标不能抓,朱元璋说,我现在就是要把这些刺都给撸平了,再交给你呀。

所以,胡惟庸是真要谋反吗?他是有那个能力和实力的,然而他的所有罪名都不能说是罪证确凿的。至于为什么要等了七年才动手,这是因为胡惟庸飞扬跋扈的丞相生涯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另外,朱元璋需要时间让胡惟庸制造更大更多的对立面,才能顺利地推动废除丞相的决策。

朱元璋本人是工作狂人,他废了丞相后,朝中大事咸决于皇帝一人。到了朱棣时,由于长期在外征战,不得不设置内阁来管理一些小事。到了明仁宗时,由于他身体不好,就又给内阁升了官,明朝的内阁制度逐渐形成。

(内阁制度取代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用以避免君权旁落,可是很快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职权又超过了宰相制度。文官内阁制度的强大,使得明朝皇帝备受牵制,但凡有些想法的皇帝,都受到了文官集团的抵制,甚至还有些皇帝的去世,显得疑点重重,如明仁宗、明宣宗的去世,明武宗、明熹宗落水而死,背后有没有文官集团对君权的反动行为,已不可知。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往后的明朝历史却又等来了内阁制度,这可能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历史规律面前,朱元璋个人能力再怎么强大,终究还是要屈从于规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丞相,宰相,汇报工作,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皇帝,制度,淮西,集团,观点评论,丞相,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皇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丞相,宰相,汇报工作,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皇帝,制度,淮西,集团,观点评论,丞相,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丞相,宰相,汇报工作,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皇帝,制度,淮西,集团,观点评论,丞相,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