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真退位还是假禅让?周公有心夺天下,为何又禅位给周成王

真退位还是假禅让?周公有心夺天下,为何又禅位给周成王

唐朝白居易有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以此来歌颂周朝初期,中国历史上首位贤臣典范——周公。

周公是继三皇五帝以后,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完人。西汉文帝时期,著名的大才子贾谊曾评价周公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黄帝后圣人前,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既然周公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不妨来了解一下周公的那些事儿。

周公,本姓为姬,原名曰旦,史书中又称他叫周公旦。周朝正宗皇室出身,履历丰富华丽。他本是周文王姬昌的四儿子,周武王姬发同胞弟,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周朝建立后,负责四处采风,收集素材并编纂出《周礼》一书。因封地在周地,受封头等公爵,故而有周公的称谓。作为周朝的宗室成员和元勋,周公凭借超强的智慧和过人的才能,后人继续追封周公为儒家“元圣”。

周公在大周建立初期,根基未稳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匡复周朝社稷,又在周朝江山坚若磐石时,选择退位让贤。平心而论,这样大公无私的人格和激流勇退的精神,确实值得代代称颂。然而,也有一部分历史学家指出:周公所谓退位让贤存在很大的疑点。

自古以来,王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从历朝历代的史书来看,特别是皇家宗室,他们丝毫没有骨肉亲情可言,人人最惦记的是朝堂上那把椅子。所以,有些人通过翻阅《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时,从中发现一些端倪,提出“周公有夺取天下的想法”。比如荀子原文记载:

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

另一部古老的史书《周书·金滕》曾有另一段记述:周公召集周朝派头最大的两位元老太公和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古汉语中,“辟”是王位的意思(比如有个词叫复辟)。顾名思义,“弗辟”是不坐王位之意。所以,周公此番话表明他内心矛盾的一面。周武王伐纣大业未成,中途突然驾崩,天下还没有全部平定,必须有人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保护得来不易的成果。

这段记载与《荀子·儒效》中,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防止“恶天下之倍周”不谋而合。很显然,周朝建立初期,制度草创、人心未稳。绝不是年幼的周成王能够压得住的场面,必须让精明老练的王室成员来坐天下,才能保住新兴的周朝江山社稷。

周公到底有没有称王周朝的野心,已是无法考究的事儿,除非周公本人承认。然而客观地说,即使周公有取代周成王的野心,他都不会取得成功。因为当时还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太公和召公的存在,此二老的才能与周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公和召公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他俩关系特别密切,暗地里观察着周公的一举一动。

若是周公稍有不臣之心,太公和召公必然不会袖手旁观。后来,周公的两位亲兄弟蔡叔和管叔暗通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兵反周。周公迫于压力,为了笼络周朝人心,只好顺水推舟,上演一幕“退位禅让”的大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时候,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周公内心有何想法,真的无人能知。常言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评价一个人不能过分地挑剔,只要他生前身后没有作出有损他人和公德的事儿,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人物。看待周公“真退位还是假禅让”的问题同样适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武王,天下,太公,何又,召公,周成王,禅让,王位,周公,周朝,观点评论,周公有,周武王,武王,周成王,周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武王,天下,太公,何又,召公,周成王,禅让,王位,周公,周朝,观点评论,周公有,周武王,武王,周成王,周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武王,天下,太公,何又,召公,周成王,禅让,王位,周公,周朝,观点评论,周公有,周武王,武王,周成王,周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