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锦衣卫是明朝重要机构,清朝却没设置?顺治:换了个名字

锦衣卫是明朝重要机构,清朝却没设置?顺治:换了个名字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明清两代皇帝的出身有关。清朝有过类似于明朝锦衣卫这样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叫十三衙门。十三衙门和锦衣卫一样,承担着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职责,但十三衙门却没有像锦衣卫那样,拥有设立诏狱,独立审讯犯人,直属武装力量的权力。

明朝的锦衣卫原本是天子亲军与仪仗队。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将天子亲军与仪仗队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队伍名字便是锦衣卫。此时锦衣卫所承担的职责为:拱卫皇帝,值宿皇宫,侦查逮捕,典治诏狱。这几项职责说明了锦衣卫具备的一些特点:直属于朱元璋的私人武装力量,拥有独立于明朝司法体系外的逮捕,刑名,诏狱的权力。朱元璋创建锦衣卫的目的,便是为了进一步把控皇权,铲除异己。

朱元璋本是平民出身,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众多武将立下了赫赫战功。随之明朝建立以后,军队被武将世家所把持。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朱元璋,要想坐稳皇位,让皇位在朱家世代相传,就需要一支没有被勋贵武将世家染指的私人武装力量。这支私人武装力量,只听命于朱家出身的皇帝,且有着独立于明朝司法体系外的权力,这便是锦衣卫。拥有了这些权力的锦衣卫,可以让朱元璋借着皇帝大义,大肆铲除异己,屠杀昔日的功臣武将,维系朱家皇权。蓝玉案,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利用锦衣卫铲除异己的典型。

朱元璋去世以后,锦衣卫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但由于随后的朱棣得位不正,朱棣便再度重用锦衣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了东厂。这样做的朱棣也是想利用东厂和锦衣卫,为自己铲除异己稳固皇权。锦衣卫创建的初期,名声尚算可以,除了朱元璋利用锦衣卫铲除功臣武将之外,锦衣卫基本上做到了秉公执法。但后来随着东厂权势日重,锦衣卫逐渐沦为了东厂的附庸与爪牙。二者狼狈为奸,做下了许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就这样锦衣卫的口碑急转直下,明朝官员与百姓提起锦衣卫,谈虎而色变。

清朝类似于锦衣卫的机构叫十三衙门。十三衙门有别于锦衣卫,只是这个机构不曾拥有直属武装力量,且没有独立于清朝司法体系外的刑名诏狱的权力。十三衙门只负责帮助清朝皇帝,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清朝军队隶属于八旗,而八旗都有一位旗主。这些旗主名义上效忠的对象只有皇帝。这就保证了清朝鲜少有武将独大的局面,军队效忠的对象只会是皇帝本人。所以清朝皇帝不需要锦衣卫这样的权力机构,来帮助自己铲除异己,皇帝只需要一个帮助自己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机构存在。

另外即使是清朝战功显赫的武将,也会被皇帝视为自己的奴才。众多奴才纷纷争宠,表忠心的同时,也让清朝没有出现某一位功臣武将独自做大的局面。雍正时期,即使权力大如年羹尧那样,旁边都有一个岳钟琪在制衡着他,可见在清朝,武将权力再大,覆灭也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清朝军队,大多是被八旗出身的将领所把持,而这些八旗出身的将领,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自己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必须忠于皇帝。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清朝的十三衙门才会不需要直属武装力量,只承担着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职责。清朝的十三衙门,是在顺治执政时期,由其心腹太监吴良辅创建并领导的。满清入关统治中原,中原人在心理上本就是极度抵触的。十三衙门又是由宦官掌管,如果再让十三衙门拥有直属武装力量与刑名诏狱的权力,汉人便会从十三衙门身上联想到明朝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与东厂,这是不利于满汉融合的。清朝入主中原初期,顺治利用十三衙门维护了满人的统治。当大局逐渐稳定后,不利于满汉融合的十三衙门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顺治帝死后,继位的康熙,便以勾结官员行贿受贿的罪名,降旨处死了吴良辅同时裁撤了十三衙门。

名义上十三衙门被进行了裁撤,但康熙却将十三衙门所需承担的,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职责交给了内务府。不管是十三衙门还是内务府,都和明朝锦衣卫有相似的地方,这三个机构都是帮助明清两代皇帝维系皇权的工具。只不过为了有利于满汉之间进行融合,清朝皇帝淡化了十三衙门的存在感。随之在人们的印象中,清朝皇帝好似不需要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一样。后来随着反清势力的衰弱,内务府承担的织造、督办、采买的职责更为被人们所熟知,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职责逐渐被人们淡化遗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顺治,朱元璋,权力,清朝,机构,职责,皇帝,武将,锦衣卫,观点评论,朱元璋,清朝,皇帝,锦衣卫,东厂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顺治,朱元璋,权力,清朝,机构,职责,皇帝,武将,锦衣卫,观点评论,朱元璋,清朝,皇帝,锦衣卫,东厂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顺治,朱元璋,权力,清朝,机构,职责,皇帝,武将,锦衣卫,观点评论,朱元璋,清朝,皇帝,锦衣卫,东厂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