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叫做明始亡于天启,或者说明实亡于万历,反而是将明末皇帝崇祯的责任稀释地一干二净,笔者认为,明王朝的覆灭,崇祯至少要负一大半的责任,他就得背这个锅。
崇祯刚登基那会儿,明王朝虽说风雨飘摇,但也不算无药可救:
你要是玩过《三国志》之类的游戏,就崇祯登台时那局势给你,估计能乐开花。而崇祯皇帝瞎搞一通,才把明朝这个还有救的病人直接搞死了。
明末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财政吃紧,那也是崇祯自己作,他免除了商业税,单单这一点就是在嫌自己的王朝命长了,没有了商业税,他把税收转到已经穷困潦倒的西北人民身上,本来人家已经快吃不上饭了,他还加重税收,这下兢兢业业耕地的西北农民李自成不干了,才造反。而当时对于明朝最大的威胁,不是满清,而是国内农民叛乱。
崇祯用人方面真的有很大问题,用人急躁这一点人尽皆知。他的父亲和哥哥执政的时候,虽然不管事,但是找了一堆管事的人,这算是留给他的遗产,而崇祯上台后频繁换人,急于求成。袁崇焕跟他说“五年平辽”,他重用袁崇焕,后来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就把人家凌迟了。
他的战略眼光也非常遭,国内农民起义,国外八旗兵捣乱,杨嗣昌告诉他“攘外必先安内”,他不听;让他用“四正六隅”,他倒是欣然接受。事实证明,这个手段非常失败,杨嗣昌羞愧而死。而他急于求成,农民起义还未彻底消灭,他就把负责镇压的洪承畴和孙传庭调到东北,结果是农民起义死灰复燃,那边的辽东战场也不容乐观,想兼顾两头,结果两头都没讨到好处。崇祯皇帝的“帝王担当”也是明亡的催化剂,前面提到,时满清总人口数不过五十万,其实折腾不起太大的风浪,杨嗣昌告诉他先和关外那些人议和,抓住重点镇压农民起义,他不肯,因为明从朱棣开始,就有“天子守国门”这样的传统,他不想担负议和这个骂名,倘若先议和,先装孙子,把国内环境搞稳定了,再和清兵秋后算账,想必是另一番景象。他的帝王担当,也只有“死社稷”了。
也许崇祯皇帝确实非常勤政,可惜志大才疏,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非常努力的普通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