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水系调研走进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水系调研走进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水系调研第644天

走进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北5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大运河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穿越2500多年、蜿蜒2700公里,串联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是古代粮食、盐等战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河东盐文化万里行调研组前往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探访河东盐与隋唐大运河的渊源。

大运河始末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开凿了全长近180公里的邗沟,将长江与淮河连接起来。这被视为大运河之肇始。先秦等之后为扩张行军也有效仿。

隋炀帝604年登基,605年迁都洛阳,运河体系自然就以洛阳为中心展开。洛阳地处中原西部,黄河南岸,洛河伊河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汇入黄河。隋唐大运河连接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作为政治中心的华北平原紧紧连接在一起。

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国家政治中心转到华北,于是元朝着手组织对大运河进行治理,用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汇通河,将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又新修了通惠河,使新的京杭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北京作为全国性首都的历史就此拉开帷幕。到明清两代,运河漕运又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王朝统治重要的生命线。

淮安、苏州、杭州、扬州,依靠运河繁华一时,并成为大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清咸丰5年(1855),黄河自南阳决口,洪水穿山东境内运河流入大清河,运河山东段淤废,漕运逐渐没落。

1911年津浦铁路的通车,自此大运河的辉煌变成历史的记忆。

隋唐大运河

隋炀帝的大运河由4段组成。

第一段,通济渠。古通济渠由洛阳至巩义接入黄河,在郑州西北的荥阳引黄河水,沿古鸿沟(楚河汉界)到开封,出开封后折向东南到商丘,从永城出河南到安徽的宿州,进入江苏泗洪县,在盱眙以北接入淮河。通济渠水面宽达80米,可通行隋炀帝的龙舟。现已淤塞为陆地。

第二段,山阳渎。也就是在春秋时夫差修的邗沟的基础上,按照通济渠的标准拓宽,直抵长江,连接扬州城。

第三段,永济渠。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记》上。永济渠的标准略低于通济渠,但仍可行龙舟。永济渠的通商功能似乎没有发挥出来,而沿线除了天津北京之外,也没有其他商铺,所以北线的繁华程度明显不及运河的南线,但永济渠的战备功能十分强悍。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自洛阳发往北京的百万大军和随行粮草,二个月就运到了北京,这座隋炀帝大运河体系里最北端的城市。

第四段,江南运河。《资治通鉴·隋记》记载,610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江南运河从扬州对岸的镇江开始,沿东南方向进入常州,再到无锡绕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东岸进入苏州、乌镇,直抵杭州,连接钱塘江。江南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忙的运河,它承载的不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的交融。杭州是隋炀帝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

隋唐大运河繁华了盛唐、两宋时期600多年的时间,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中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隋炀帝的大运河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得好,“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洛阳城,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在超过150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隋唐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这座13朝古都的第102座博物馆,它依托山陕会馆,展示了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依存发展的历史。

博物馆整体以“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设计理念,充分展示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以期唤醒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步入馆内,拱形屋顶用改良工艺的唐三彩陶瓷菱形挂板装饰,颜色宛如古船棱。又如运河河流文化层,每一个小菱形由13根陶瓷管组成,寓意十三朝古都和隋唐大运河流经的13个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占据三面墙体、高约15米、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作品“国脉”让人瞬间穿越。它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浮雕中还镶嵌着模拟运河形态的LED屏幕,屏幕上放映着运河之上千帆驶过的动画视频。巨大的浮雕作品加上流动的运河屏幕,向观众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整体风貌。

珍贵文物“盐铁使印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唐代的官印“盐铁使印”,上用篆书刻“诸道盐铁使印”六个字。

“盐铁使”这一官职始设于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首任诸道盐铁使是度支郎中第五琦,掌盐铁专卖,兼及矿冶,以聚敛军资。后或与转运使合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亦有以度支使兼领者。

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臣党派斗争激烈,唐政府岌岌可危。特别是安史之乱给国家经济以毁灭性的的打击,为恢复经济维护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盐铁专营,由国家控制。因为在此之前,大唐盛事采取的无税政策,“皇家不赋,百三十载,玄宗御国五十年”。“虽田征益加,而军实不足。遂收盐铁之算,置榷酤之官”“东下京郑,而抵于宛。艘连其樯,辇击其毂”《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上对唐代的这次盐法改革,以及盐运抵京的盛况都有记载。

《旧唐书·食货志上》“唐肃宗以后置盐铁使,掌收盐铁税。五代、宋皆沿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榷盐法”即“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这是第五琦改革的第一步,盐利一年能收40-60万贯,从此盐就成了唐政府一大财政收入。

《新唐书·食货志四》:“自兵起,流庸未復,税赋不足供费,盐铁使刘晏以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刘晏上任后进一步改革盐法,采取了“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进一步缩减财政,并极大刺激了商人积极性,一年能收600万贯,形成“天下之赋,盐利其半”的盐税辉煌。著名的盐铁使还有审核河东盐池“红盐自生”的度支使韩晃,并因当时河东盐税占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敕建盐池神庙,加封宝应灵庆公。

大河泱泱,2700公里的大河运输,见证的是皇家对漕粮、盐、铁的垄断运输、存储以及征税体制的变革,见证的是通过漕运系统管理运河的这一独特文化传统的盛衰变迁。

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总长度1011公里。沿岸城市再次顺势而为,建立了一批博物馆,借力文化催生旅游,让绵延运河在新时代继续繁荣沿河经济带。

路颖 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调研,长江,隋唐大运河,洛阳,龙舟,历史,中国,隋炀帝,黄河,北京,运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大运河,隋炀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调研,长江,隋唐大运河,洛阳,龙舟,历史,中国,隋炀帝,黄河,北京,运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大运河,隋炀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调研,长江,隋唐大运河,洛阳,龙舟,历史,中国,隋炀帝,黄河,北京,运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大运河,隋炀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