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军入澳
崇祯皇帝执政时,内有农民军造反,外有后金军入寇,攘外安内都不容易。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崇祯皇帝采纳徐光启建议,两次向葡萄牙借兵。小编和大家聊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大航海时期,西欧各国四处探险扩张自己的力量,别看葡萄牙国家小,它可是搞殖民扩张的先锋,是人类历史第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帝国”,全盛时期面积曾经达到1040万平方公里。1514年开始,葡萄牙开始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一度在香港的屯门登录,树立具有主权含义的石碑,被明朝政府一怒之下以武力驱逐。
葡萄牙看明朝不好惹,改变了策略。1553年,葡萄牙借口水浸湿货物(托称贡物),贿赂明朝地方官员。得到允许后在澳门上岸,此后在澳门立足,亦商亦盗,既搞货物贸易,也搞非法的人口贸易。后来,葡萄牙在澳门得寸进尺,设立了管理机构、教会等。不过明朝政府并未放弃对澳门的管理,陆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对澳门的主权。
二、铳师进京
1619年,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东北边疆危机深化。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建议天启皇帝借助“西洋大铳”(大炮)对付后金政权,并招募葡萄牙兵。徐光启等作为天主教徒,试图借助这次机会,扩大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力。
这批大炮留了下来,在后来的宁远大捷中发挥了作用。明朝尝到甜头之后,继续努力引进西洋大炮。后来又有红夷铜铳2门、铁铳8门运抵北京。崇祯皇帝下令向葡萄牙购买10门火炮和20名铳师。葡萄牙为了达到长期居留澳门的目的,全部予以配合。
经过明朝和葡萄牙达成的协议,葡方由公沙担任入华队伍的统领兼使节。其成员还包括铳师4名、副铳师2名、通官西满·故未略(SimoCoelho)、通事屋腊所·罗列弟(OratioNerenti)、匠师4名、驾铳手15名、傔伴3名,共携大铜铳3门、大铁铳7门及鹰嘴铳30支。这些人当中,真正的葡萄牙人只有7人,其余为黑人和印度人。所以进入内地后经常引来围观。
陆若汉则以传教士的身份,负责管理工作。因为他和徐光启等人熟悉,所以派他来便于开展工作。陆若汉曾在日本幕府工作,后来被驱逐来到澳门工作。澳门教会也借机安插两名中国籍教徒,传教并收集情报。
1628年11月10日,这支队伍正式出发北上。
三、己巳之变
进京途中,一路受到地方官员热情招待,开销巨大。同时处理了一些昔日“欺压”葡商的中国福建商人和地方官。
1629年,后金皇太极发动首次进攻北京的战役,史称“己巳之变”。这时候铳师队伍因为大炮很重,才走到山东,来不及用到战场上。情急之下,吏部尚书徐光启建议任用天主教徒龙华民、邓玉涵协助守城。
不久,崇祯皇帝在后金离间计之下,抓了袁崇焕,继任者满桂不久阵亡。幸好皇太极未能攻下北京。葡国铳师队伍和6门大铳,急急赶往京师。1630年,经过15个月长途跋涉,公沙等人终于抵达刚刚解围的北京。
四、借兵御敌
公沙等人受到大臣们的热情欢迎,崇祯还亲自派人慰问。到达北京第二天,6门大铳即获皇帝赐号“神威大将军”,被部署在北京各处要塞。
崇祯下旨,选拔将士学习使用大炮的方法。并赐给陆若汉等人丝绸、礼袍和银两等。公沙趁机为葡萄牙争取在澳门的权利,并未天主教会讲了很多好话。为了让明朝君臣知道西洋大炮的厉害,还特意安排在城墙上试放了大炮。
此后,徐光启大力主张招募葡军,并以大炮守城,因为在萨尔浒战役中,不少西洋火器被后金所获,需要更先进的、射程远、威力大的西洋武器来对付后金。徐光启还提出了详尽的战术。
在1629年的皮岛之役中,明朝和葡萄牙方面都记载了葡军在战役中的作用。葡方文献说:明朝军队和葡萄牙军队联手击败了“鞑靼人”的进攻,大获全胜。皇帝重奖了他们。中方文献说:“公沙等在京者,后为登抚(孙元化)调用,麻线馆之捷,击死奴酋七百余人。”
五、遭到质疑
孔有德叛军也曾经受到过葡萄牙人的训练,早在登州之役中俘虏了7000人、缴获白银10万两以及300多门火炮,后来又缴获多门红夷大炮。1633年,他带着12000多人,连同军器、枪炮等,在鸭绿江口登陆投降后金。
虽然后金在1632年就自造红夷大炮,但是数量有限且技术不高,所以皇太极对于孔有德军非常重视,亲自来迎接其归降。这样,徐光启等人苦心经营的西洋大炮战略,反而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反对徐光启建议的人很多,包括质疑天主教以及西洋人的南方籍官员和商人。正是他们的极力反对,后来招募的葡军未能进京。因为葡萄牙人提出的要求,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的利益,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他们以荷兰人占据澎湖等地为例,说明“商渔举遭荼毒,村落相顾惊逃”,成为“全闽一大患害”。他们认为西洋火器可以用,但西人不能信任,毕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