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丐亦僧的朱元璋,带着安徽凤阳的泥腿子兄弟们,东进西突、南征北战。一顿操作猛如虎,打遍天下无敌手。荡平南方群雄,就连成吉思汗的后裔元顺帝都不顺了,都撵回内蒙正蓝旗老家——那时叫上都。到那老家的那天,正是洪武元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年后,惊魂未定的顺帝被常百万打的连上都不待了,又跑到了应昌府(内蒙赤峰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几个月后就死在那里!
岳飞说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话您得这么理解,战争的艺术,常规的做法,从来都是先布阵谋划,再行兵作战;但在战争中,怎么布阵怎么打,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需要指战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考虑,灵活指挥。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和北伐上,可以说把鄂忠武王岳飞的指导思想发挥到极致!
朱元璋的起义分两个阶段
其一、改朝换代
农民起义是最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底层通过暴力来实现,往往耗时太久,死人太多,而且十有八九不会成功!
这种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肯定也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成果。就如考研、考证一样,后来者也总会抄作业、刷真题,以便进京赶考能考个好成绩。
为江南折腰的英雄,他们大多都以汉太祖刘邦为师。朱元璋起兵后,李善长一见面就要他朱元璋学习其一千五百年前的老乡皇帝——汉太祖刘邦。
刘邦好赖还混迹于基层,是乡镇级基层领导,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人脉。
朱元璋就是佃户家的孩子,遭遇饥荒,家里连续死了三口人。说起来,他可是八辈贫农,革命性最高,可朱元璋起义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而是不造反就得被杀。
刘邦的封地非常理想,但刘邦化腐朽为神奇,从南向北,再从西向东,灭掉了项羽。
其实,刘邦打天下的过程,就和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相似的。整个就是秦国早期的版本,只不过他把秦国一百多年发展缩短到几年而已。
刘邦据巴蜀、汉中,然后出关中,兵分两路,韩信北上,刘邦东进,再统战英布等人。最终完成了对项羽的包围,实现了一统天下,建立新的王朝的理想。
朱元璋学习刘邦好榜样,虽然他学的是战略甚至说战术,但绝不是死搬硬套。
项羽把刘邦封在汉地,刘邦有巴蜀的天府之国。基于这点朱元璋就攻打了元朝比较薄弱而又是富庶之地的集庆,也就是后来的应天,今天的南京。
朱元璋打天下,其路线为先南再东,而不是由南再北。朱元璋向南拿下南京后,向苏南、皖南、赣北和浙北扩张。
尽管朱元璋的地盘越来越大,但反而越来越危险。早期夹缝生存,有小明王顶着、罩着,这时候小明王势力大衰,而朱元璋的地盘已经和明玉珍、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王保保等人的地盘接壤了。
当时,实力最强的就是陈友谅。陈友谅和张士诚都对应天有想法,只不过陈友谅更渴望一些,陈友谅邀请张士诚一起灭朱元璋,然后瓜分其地盘。
我想张士诚一是胸无大志,二可能就是有唇亡齿寒的心理。毕竟在他看来陈友谅实力最强,他和陈友谅如果联手了,朱元璋是败了不假,可实力更强的陈友谅会放过富庶之地的东吴吗?朱元璋当时的地盘是西吴。也许张士诚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小心思呢!
就朱元璋而言,打张士诚简单,如果打陈友谅那就是拼一把。一般来说,军阀争霸从来就没是弱肉强食,朱元璋为什么选择石头而放弃鸡蛋呢?朱元璋硬碰硬的理由是,陈友谅志骄,如果朱元璋捡软柿子捏,陈友谅就会抄他后路,趁火打劫,最终朱元璋一定会成为最惨的夹心饼干。如果朱元璋跟义军最强军阀陈友谅硬刚,一是张士诚会坐山观虎斗,二张士诚可能直接都能吓投降,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朱元璋啃下了陈友谅这个硬骨头,尽管张士诚没有携地来投,但也被朱元璋轻而易举给灭了。朱元璋搞定志骄哥和器小哥,其他义军军阀,南方元朝军阀都能直接吊打了。由此,朱元璋开启第二阶段——北伐!
其二、北伐
朱元璋的战略战术极具创造性,从南到北的北伐,一举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完成了多少中原有志之士的梦想;他更是令人直捣大都、上都,实现了岳飞一生的梦想!在这方面他同样是亘古未有的!
朱元璋北伐成功,我认为得益于三个方面
1、天时
1367年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并在这一年对山东发起了进攻。
关于攻打元军,常遇春常百万的观点,用咱历经百战锤炼而成的钢铁大军,打他们的安于享乐的少爷兵,长驱直入,直捣元都,势如破竹!
常遇春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深受当时打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影响,加上还有擒贼先擒王观点,以及对军队战斗力的自信。还有一个原因,朱元璋在说北伐前,把元朝北方几个军阀说的啥都不是。
“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
朱元璋说得也不无道理,此时的朱元璋即将是一位新兴王朝的开国之君,而元朝却是问题一大堆,基本丧失对南方的控制,而北方镇压义军和守卫地方官员,基本又形成了军阀。
他们攻打吴军(朱元璋军)不行,而且又彼此为了争夺地盘而斗争,加上元朝对他们也不怎么信任,时不时地打压他们。
这时去北伐真是天赐良机!比祖逖、桓玄、刘裕、岳飞等人北伐容易得多。
2、地利
即使这样,朱元璋仍觉得常遇春有点冒险。朱元璋心里想,常百万毕竟不是卫霍一样的人物,他的意思是,元朝建国都快一百来年了,它的京师一定铜墙铁壁守备坚固,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元帝再法令勤王,就要被人包饺子了。
朱元璋说得一点都不错,小明王的北伐军、太平军北伐不就是这样败的吗?
朱元璋说,他想拿下山东,断它臂膀,再攻破河南,守卫潼关,看着门户。如此一来,则拥有地利优势,解除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发兵大都,围而不攻就可以让它怪怪献城。然后,一路向西内蒙、宁夏、甘肃轻松搞定。
看出来了吗?朱元璋打法和刘邦的战法,形式上不一样,本质上完全一样。刘邦从西向东,朱元璋从东向西,之所以先打山东,是因为山东地形山地较多,元朝驻守兵力较弱,而且又邻海,而元军比较牛的军队则是骑兵而不是水军。
朱元璋先打山东,元朝最多从河南发兵,而不能动用水军。这样朱元璋先易后难,这种打法的确很新鲜,但也不完全是朱元璋的原创。当年刘裕北伐,先打的正是山东境内的燕国,然后也是从东向西的打法,可以说朱元璋应该是借鉴了刘裕进军路线。
朱元璋还有的地利就是,自唐朝以来,其经济重心、人口数量,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尤其是从五代以来北方往往是兵家争斗之地,无数的战争,造成了民众伤亡和迁徙。应该说朱元璋说控制的南方大部分,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兵源,这种优势是元顺帝所缺乏的。
3、人和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吴国民众(明朝民众)、吴军(后来是明军)其民族主义增强。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就是过上美好生活,以及收复自后晋以来说丧失的幽云十六州。大家的梦想最大程度地想复兴汉唐,重造中原王朝万国来朝的盛世。
在这种情况,朱元璋明军战斗力非常强悍,他们不仅北伐而且同时也南征。
南征效果非常明显,而北伐前后一共北伐十四回(包括吴时期)。
从1367年一直持续到1396年,而在后来的永乐、宣德也会持续北伐!在明太祖(不含吴元年)时期的十三次北伐中,除了第二次北伐失败外,其他都是胜利。
朱元璋由南向北的胜利,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外,还有就是非常好的时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