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还真发生过一次“蓟州兵变”,可怜的原戚家军将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后,至少数百人被屠杀。

要说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要从戚继光说起。

戚家军,是由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建。

最初的戚家军,主要是由义乌、金华等地健壮的青年农民、矿工组成。他们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军纪严明,善用火器,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场上,可谓是百战百胜。

南方倭乱缓解之后,戚继光调任蓟辽,负责防御鞑靼等部落的骚扰。因为北方边军纪律涣散,戚继光就将南方戚家军的三千人调往蓟镇,作为标兵,训练北兵。

与北兵对应,戚家军主要来自浙江,又被称为南兵,也被称为浙兵。

戚继光坐镇蓟州,南兵作为嫡系,自然受到戚继光的优待。可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失去支持的戚继光也很快被免官罢职,不久后在家中郁郁而终。而一贯受到优待的南兵,与北兵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凸显。

万历二十年(1592年),戚继光去世后的第四年,日本侵略朝鲜,明军援朝抗倭。

时任兵部左侍郎,兼辽东经略的宋应昌是浙江人,之前就与戚继光交好。他为了鼓舞士气,在出发前,向出援朝鲜的戚家军许诺,南兵出国作战不易,发放双饷。而在平壤之战时,主帅李如松为了鼓舞士气,又许诺“先登平壤者赏银万两”。原本出生于辽东的李如松觉得辽兵强壮,在重赏之下,必然先登。可是,让李如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戚家军却个个奋勇争先,竟然第一个登上了城头。

李如松跟他爹李成梁有个相同的毛病,就是视诚信如粪土,转眼间,就把这事给忘了。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是李如松对南兵不怎么亲近吧。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第一次入朝抗倭胜利,宋应昌主张留兵朝鲜协防,而来自山东的兵部尚书石星却主张撤兵议和。于是乎,宋应昌被召回,之后归隐,再不过问兵事。

宋应昌走了,可是,他之前承诺给戚家军的双饷还没兑现。

戚家军朝鲜归来后,继续驻防蓟州。

时任蓟镇总兵陕西人王保,对宋应昌承诺的南兵双饷置之不理,甚至都开始拖欠戚家军正常的军饷。

《明史》记载,“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

戚家军将士胜利归来,原本承诺的“万两先登银”没有拿到也就算了,连军饷都开始拖欠。甚至,兵部还建议裁撤蓟州等地的南兵。奖赏不发,工资也不发,甚至还要被裁员,南兵听闻,自然心中不忿,这才有了“挟增月饷”之举。

按照正常的处理方法,实施安抚,先给一部分军饷,平息事端就好了。但是,王保却“令各纳军器”,收缴了所有南兵的武器。然后,“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随后上书诬陷戚家军叛乱谋反。

如果南兵手中有武器,想这么容易就屠杀数百人,恐怕难呀,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诱杀。曾经奋勇杀敌的南兵将士,没有死在抗倭的战场上,竟然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不能不让人一声叹息。

《朝鲜宣祖实录》中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戚家军被杀3300余人。

《两朝平攘录》则记载,“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这一数字,按照后来吴惟中率戚家军第二次入朝前增补新兵的数量1785人推算,比较可信。

一些参与“讨薪”,未被处死的戚家军将士,则被押送回南方。

巡关御史马文卿,兵部尚书石星站在了王保一方,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再查。而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实,兵科都给事中吴文梓等人则认为戚家军冤枉,应该彻查王保。

最后,万历选择了支持兵部尚书石星等人,这件事随即被搁置,而参加“讨薪”的戚家军将士则成了“大逆”。“南兵鼓噪罪首叛胡怀德及伪军师李无逸等凌迟、斩首有差”,而蓟镇南兵也随即减员一半。戚家军讨薪只是表象。

表面上看,这次蓟州兵变,是因为戚家军的“讨薪”引发的。实际上,却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比如,宋应昌如果在,即使无法完全兑现承诺,也会先兑现部分。但是,宋应昌被排挤走了。

南兵驻防蓟辽,与北兵长期存在矛盾。

当戚继光、宋应昌等还在时,南兵的待遇还可以保障,但是,当权势人物去职之后,南兵就受到了排挤。甚至是吴惟中、沈茂等南兵将领,也被排挤。而南兵的功劳,也悉数归了北兵。

戚家军的军饷的确有点高。

戚家军都是招募来的,按照当时的制度,募兵每年军饷18两银子,双饷就是36两。另外还有粮银、行粮盐菜银、服装银、犒赏银等3.6两,双倍就是7.2两。两项相加,一名南兵的年饷达43.2两白银之多。数千南兵,这笔银两的确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这些南兵本来就是冲着军饷和厚赏来的,承诺了就要兑现么。万历皇帝也是能省则省,得过且过。

虽然张居正改革之后,大明国库日渐充沛,甚至万历的私库也很充盈。但是,经过万历期间的几次征战之后,钱粮消耗巨大,万历也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征集来的钱粮。一下子能省下数十万两白银,万历自然乐享其成。

明朝积弊日益加深的结果。

类似的南北之争,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曾发生过。因为科举取士时,录取的南方士子较多,造成北方士子的不满,最终导致南北榜案发生。最后,朱元璋规定了南北录取的名额,才算是平息了事端。但是,南北之间的矛盾却被这些被录取的士子带入了明朝廷。

蓟辽北兵不但坑过浙兵戚家军,还坑过川兵,这种矛盾时刻存在,也导致了明军战斗力的急剧下降。

明朝中后期,由军户制改为募兵制,虽然让士兵的战斗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却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负担。而且,兵饷来源,从来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再加上明军的统帅、将领,吃空饷成风,拖欠饷银也成了司空见怪之事。因为欠饷发生兵变之事,后来也发生过多次。这也让明军的战斗力,进一步受到影响。

积弊不除,明军不强,这也是明朝最后覆灭的一大主因。

在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之后,驻守蓟镇的戚家军缺员严重,由吴惟中重建,二次入朝抗倭取胜。此后,戚家军先后参与了萨尔浒之战与浑河之战。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参战的浙兵管备御周翼明战死,所带戚家军全军覆没。浑河之战,最后一支驻扎北方的戚家军将士3000人,死战努尔哈赤数万八旗兵,再次全部血洒疆场。

自此之后,史上再无戚家军,而大明朝也在李自成和清军的围攻之下,很快走向了灭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应昌,双饷,戚继光,南兵,戚家军,李如松,军饷,承诺,军队,将士,观点评论,宋应昌,戚继光,南兵,戚家军,李如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应昌,双饷,戚继光,南兵,戚家军,李如松,军饷,承诺,军队,将士,观点评论,宋应昌,戚继光,南兵,戚家军,李如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应昌,双饷,戚继光,南兵,戚家军,李如松,军饷,承诺,军队,将士,观点评论,宋应昌,戚继光,南兵,戚家军,李如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