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在《封神演义》里是一个出场次数很少的人物,但他的名气却不小,知道《封神演义》以及商周历史的人,几乎都知道伯邑考。
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伯邑考又一次成为“戏份少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和《封神演义》以及各种版本影视剧不同的是,伯邑考的故事和人设在《封神第一部》被重新改编了。
一、伯邑考的历史背景
伯邑考的名字在历史上有多种解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伯邑考姓姬(姬昌的儿子嘛),名考,姬发同母兄长,也就是姬昌的大儿子,后世之所以叫他伯邑考,一般认为和他的身份、封地和官职有关。
既然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为什么姬昌的继承人是老二姬发?历史上也有争议,一说是因为伯邑考被纣王杀了,另一说是伯邑考早夭。
在笔者看来,这个也不叫争议,纣王杀了他,伯邑考自然死在姬昌前头,姬昌死的时候姬发就是嫡长子。
那么,伯邑考是怎么死的?
二、伯邑考之死和《封神演义》
根据《帝王本纪》记载,伯邑考是姬昌派往朝歌的质子,负责给纣王驾车,后来姬昌被囚,纣王杀了伯邑考将其做成肉饼送给姬昌,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不知道是伯邑考就吃了肉饼,纣王又说原来姬昌不是圣人,连自己孩子都吃,于是就放了姬昌。
此外,《太公金匮》和《六韬》等古籍中也都有类似记载。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则在伯邑考被杀这件事上做了进一步扩写,姬昌被囚,伯邑考带着三件宝物到朝歌献宝,请纣王放了姬昌。
妲己看上了帅哥伯邑考,她就想魅惑伯邑考结果被正人君子伯邑考拒绝了,妲己恼羞成怒,不仅破坏了伯邑考的献宝还诬陷伯邑考要非礼她。
纣王大怒下令杀掉伯邑考,伯邑考骂声不绝,妲己又献毒计,让厨师把伯邑考的肉做成肉饼送给姬昌试探他,如果姬昌吃了,证明他没有威胁,可以放。如果姬昌不吃,证明他能算出那是伯邑考的肉,那就杀了他。
结果,姬昌算出了伯邑考的结局,但为了保命他还是假装不知道肉饼是伯邑考做的,毫不犹豫吃了下去,纣王放出姬昌,他被雷震子救回西岐,到家里吐出三只白兔。、
武王伐纣之后,姜子牙封神,伯邑考被封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地位极高,受到历代帝王祭祀。
应该说《封神演义》所写的伯邑考虽然戏份不多却极为精彩,能够体现出伯邑考的孝、妲己的毒、纣王的愚和姬昌的智。
三、《封神第一部》的改编
如果《封神第一部》求稳的话,直接按部就班拍《封神演义》可能会比较好,可《封神演义》在纣王和妲己这两个人物的设计上太过于脸谱化,妲己是个美丽的毒妇,纣王则是个气管炎傻子,如果按照原著小说拍,纣王和妲己就太小儿科了。
《封神第一部》在人设上对纣王和妲己进行了大改,纣王恢复了历史记载上所说的英明神武、能言善辩、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一面,同时妲己则从女娲安排的卧底变成了报恩的狐妖。
纣王和妲己的人设改了,伯邑考和姬昌的故事当然也要改,不改的话整个故事就会变得逻辑混乱非常滑稽。
1、妲己
妲己为了报恩愿意帮殷寿实现雄心和梦想,甚至还要和他长生不老,可见妲己对殷寿有着非常热烈且忠诚的感情。
既然对殷寿有深厚感情,妲己就不可能去诱惑伯邑考,不管伯邑考长成什么样的帅哥,妲己都不会对他感兴趣。
因此,《封神第一部》安排了伯邑考伴奏妲己跳舞,但两个角色的对手戏仅限于此没有下文,这个改编是符合妲己人设的。
2、伯邑考
既然妲己诱惑伯邑考的戏份没了,那伯邑考的死亡原因也必须改,《封神第一部》将他被杀的原因改成了“以命换命”,也就是伯邑考自愿替父亲去死。
按照前序剧情,四大伯侯犯的是谋反死罪,其他三大伯侯都死了,姬昌虽然暂时被囚但最终结局也必须是死,不然的话,其他三大伯侯也忒冤了。
按照《帝王本纪》记载,伯邑考是给纣王驾车的质子,《封神第一部》将这个质子身份给了姬发,车夫改成了护卫,伯邑考则是西伯侯世子,姬昌死了的话,伯邑考将成为继任西伯侯。
所以,伯邑考提出让自己替父亲去死,这件事从理论上讲多少也沾边,殷寿喜欢伯邑考这个人,然后用伯邑考的命换姬昌对殷寿来说也不亏,再加上有言在先答应了伯邑考满足他一个愿望,伯邑考替父去死的请求也就达成了。
不得不说,《封神第一部》的改编在原著基础上又极大提升了伯邑考的“孝”,再加上他对兄弟姬发的感情,他的人设更稳更值得同情也更值得尊敬了。
3、殷寿
这场戏和《封神演义》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殷寿没打算用伯邑考的肉去试探姬昌,他把伯邑考做成肉饼拿给姬昌吃,实则是为了报复姬昌之前算卦所说的“殷寿将死于血亲之手”。
同时,这段戏也再一次凸显了殷寿悖逆人伦的内心,他之前在大殿上让质子弑父,现在又让西伯侯吃自己的孩子,这两次的所作所为将殷寿极度重视个人野心又狂妄自信的性格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从戏剧性上看,可能《封神演义》让纣王测试姬昌显得更有意思更好看,但从塑造人性角度,《封神第一部》显然更具张力,殷寿也不再是《封神演义》里那个被妲己玩弄和欺骗的傻子,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
4、姬昌
为了夯实“姬昌吃伯邑考”这段剧情的逻辑,《封神第一部》之前已经做了铺垫,姬昌说过占卜者不能算自己,这个理由似乎算卦行当里也经常有人用。
既然姬昌不能占卜自己,也就不能占卜和自己有关的伯邑考,那怎么样才能让姬昌相信那个肉饼是伯邑考做的?《封神第一部》还做了一个小改编,让伯邑考从弹琴改成了吹笛子。
殷寿如果拿着伯邑考的琴去大牢见姬昌,那姬昌一眼就知道伯邑考来了,换成了笛子就方便殷寿藏在自己身上。
当姬昌吃完肉饼之后,殷寿再拿出笛子,让姬昌突然意识到,伯邑考是真的来了,殷寿说肉饼是伯邑考做的,姬昌也会相信,他当然相信殷寿这种人绝对干得出这种事。
有些网友认为,《封神第一部》让姬昌从知道但假装不知道变成根本不知道,甚至还肝肠寸断扑向殷寿要和他拼命,这种改编矮化了姬昌。
实则不然,《封神演义》让姬昌假装不知道,突出了他的智慧和隐忍。《封神第一部》让姬昌根本不知道,知道以后还要和殷寿拼命,则是突出了姬昌的父亲角色。
一位父亲,知道大儿子被人杀了,他还被人欺骗吃下了大儿子的肉,不拼命就怪了。
其实不光是对伯邑考如此,《封神第一部》里姬昌对姬发和雷震子也都突出了他伟大的父爱,他的父爱对应的则是殷寿对人伦的悖逆。
所以,《封神第一部》虽然依然是一部神话电影,但该片在表现神话的同时更突出了人性,在人物的塑造上和人性的描写上要远胜过《封神演义》,其改编的手法相当巧妙,其改编的立意则更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