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汉朝是“宦官和外戚的轮回”,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格外重视对宦官和藩王的约束,“宦官不得干政”、“藩王不得进京”就是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可惜,由于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得到宦官集团的帮助,因此,在朱棣问鼎皇位之后,朱元璋曾经对宦官的严格约束就名存实亡,到嘉靖、隆庆时宦官集团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万历皇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登基的
万历皇帝10岁登基,58岁病故,他在位一共48年,可是在这48年中,他唯一让人称赞的却要数刚登基时推行的“万历新政”。“万历新政”几乎覆盖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在内的所有领域,为万历初期的社会稳定打下基础。
提到“万历新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首辅张居正。“万历新政”确实是在张居正的主导下实施的,但他也只是万历皇帝当时手中的三张王牌之一,而另外两人一个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一个是秉笔太监冯宝。接下来咱们就逐一分析:
王牌一:李太后
李太后本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后来被还在做裕王的隆庆皇帝看中,并为隆庆生下两子。隆庆皇帝登基后,她被册封为贵妃。隆庆皇帝的正宫皇后是陈太后,因为膝下无子,故而,李太后产下的朱翊钧就被立为太子。
古代宫中讲究“母以子贵”,但李太后即便成为贵妃也从未对陈皇后表示出丝毫不敬,反而每天带着小皇帝朱翊钧前去给陈皇后请安,久而久之,陈皇后和李贵妃之间就十分融洽,一直持续到陈皇后去世。这在宫廷之中确实难得
为了让朱翊钧尽快学到治国之道,李太后恳请张居正亲自教导朱翊钧。在张居正的教导下,朱翊钧进步很快。但是,李太后激起严格,只要发现朱翊钧有偷懒、怠学的现象,就严加惩罚,谁劝也没用。
王牌二:秉笔太监冯保
不要一提到太监就认为是坏人,虽然明朝是宦官最为嚣张的一个朝代,但是,也有不少正直之人,比如因力劝万历皇帝取消矿税的司礼太监田义,再比如说崇祯临死前依然不离不弃的太监王承恩,当然,还有咱们要说的这个秉笔太监冯保
又是秉笔太监、又是司礼太监,当时太监的官位到底有多少呢?这么说吧,朝廷有首辅、大学士、六部,太监也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一共24个单位。这是什么节奏?这是又一个小朝廷的节奏,太监对政治的影响力可想而知。而其中司礼监的太监由于可以代替皇帝批阅奏折,因此,司礼监完全成为这个“小朝廷”的核心所在
冯保在嘉靖皇帝时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到了隆庆时提督东厂。万历皇帝登基后,冯保就调回宫里一直陪伴万历皇帝读书。太监读书?别怀疑,是真的,因为明朝重用太监,因此也比较重视对太监的培养,他们喜欢在小太监中挑选一批聪明伶俐之人加以培养,这些人在琴棋书画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冯保就是这样。当万历皇帝登基之后,冯保也水涨船高地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太监”。再加上他在嘉靖和隆庆时积攒下的人脉,冯保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实权人物,最重要的是,冯保与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非常好,张居正“万历新政”能够顺利实施,也和冯保有着莫大的联系
可能历史上对于冯保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就“万历新政”而言,冯保确实功不可没
王牌三: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隆庆元年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来不断提升,坐到礼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职。万历六年,张居正替代高拱成为首辅,开始在李太后和冯保等人的协助下推行“万历新政”:
对内,“万历新政”的核心内容就是“一条鞭”法,从经济入手贯穿整个财政领域,从而解决国库空虚的困窘。隆庆时期每年的国库收入在200万两左右,但在新政实施后,国库收入增加到400万两左右,几乎翻一番;
对外,东南沿海起用戚继光抵御倭寇,北方地区任命李成梁驻守,并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这些将领的任命对维护政局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就是万历皇帝登基之初的三张王牌。
明朝历史上出现内部争端的三个范围无非就是:朝堂、太监、后宫。可到了万历初期,张居正主持政务、冯保坐镇司礼监、李太后驻守后宫,让出现争端的几率降到最低。三人同心同德、相辅相成,将“万历新政”推向了高潮,让大明朝一度出现“中兴”的繁荣局面。因此,当讨论“万历新政”时,我们不能单单记得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也都功不可没
然而好景不长,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万历皇帝为了摆脱张居正等人的影响、树立自己的权威,对张居正展开了清算,而后,又将寻机将冯保抄家,万念俱灰的李太后也变得异常消沉,索性不再过问朝事。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就这样被万历皇帝给废止了,没有任何约束的万历皇帝开始将大明王朝带上灭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