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李世民选择他当太子真是最正确的选择,而李治个人最大“悲哀“”在于他爹是李世民,他媳妇更是千古难寻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夹在中间的李治就显得可有可无。李治心里也一定在抱怨,我为何就这么倒霉。
实际上李治当皇帝期间,是唐朝的第一个经济高峰,高宗时期版图是唐朝最大的,隋炀帝、唐太宗加起来六征高句丽都没有灭了高丽,然而李治谁最终把高句丽灭了,武则天的政绩一半都是高宗李治的。李治乃一代雄主,唯一的缺点就是身体不好,又碰上一个权力欲极强,千古唯一的女皇帝,以致给人留下一个懦弱的形象。确实有些悲催。
李世民登基以后,在他眼里真正有资格当太子的只有3个,李承乾、李泰、李治。只有他和长孙皇后生的孩子才有资格,这是嫡出,是符合封建法统的政治道德。至于有人说唐太宗想立李恪,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想当然。李恪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隋炀帝外孙,而是他和玄武门功臣集团没半毛钱关系,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疯了?立他?信不信他刚当皇帝就天下大乱?集团也绝对不会同意。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李治原本最没希望继承帝位的,李治生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在嫡出的三个儿子中排行老三,贞观十七年他立为太子时才十五岁。他的太子之位是皇帝和功勋集团共同认可的太子。面对这样的一个政治局面,即便是强硬如看李世民也不敢违背。
最初,李世民在登基第二天,就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而魏王李泰则是备胎,二人都可以从李世民那里获得政治资源,这是一个皇帝对储君和后备储君的赏识、器重和期望。由于李世民登基的不合法与残暴,所以李世民就担心他的儿子有样学样,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同胞手足为了争夺皇权而骨肉相残;他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玄武门之变那场悲剧在他眼皮底下重演。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后,太子的人选便只会在李泰和李治之中产生了。虽然李世民在感情上一直倾向于李泰,但是在理智和政治的造作上他却不得不最终选择李治。
李世民立15岁的李治为太子。能作为托孤大臣只有长孙无忌,一方面年富力强,才干出众,另一个方面就是他是元舅,地位特殊。所以字字在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得以担任李治的太子太师,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人为托孤大臣。但谁也不会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柔弱,平和的太子,居然是个扮猪吃老虎的主。
最初,李承乾与李泰争太子位时,他两不得罪,也许没有这个势力,但后来二人倒霉了,他也不落井下石。两个哥哥平安落地,褚遂良说真,只有晋王登基二人才可平安,这话说得真的很有远见,因就此认为李治仁慈,那显然是错了。因为事情不一样,也得是分谁。
因为一个懦弱的皇帝,就绝对不会在父亲还活着时就跟庶母私通,一个文弱的皇帝人,也就绝不会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废了山东世家的太原王氏的皇后,一个懦弱的皇帝,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庶母、立为皇后,一个懦弱的皇帝人,更不敢在不到三十岁,就将辅政大成臣,舅舅长孙无忌与关陇集团,一网打尽,自己提拔一堆人。这可是李世民都不敢做的事情。这得多大的胆量?
李治重用武则天绝对不是因为爱情?这实在是过于奢侈,对于皇帝来说,任何一个人是靠不住的,都有可能结党谋反,儿子是靠不住的,可能夺嫡可能夺位,外戚、兄弟们是靠不住的,都可能犯上作乱,因为皇帝这个位置太诱人了,谁靠得住,只有自己的老婆,在武则天之前还从未有老婆夺权的先例。吕后等人都是在丈夫死后才以太后身后掌权的。武则天就是他李治的头号打手,而且有个极为难得的优点——武则天和娘家关系极差,十分讨厌自己的兄弟们,唐朝不可能出现汉朝的外戚专权。在这点上是不同,这也意味着武则天即便夺了权,她的权力也没有延续性。所以说从李治登基以后的作为来看,李世民这个太子选得很对。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