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靠死人养家的唐代大诗人,学问致富两不误,曾国藩:服

靠死人养家的唐代大诗人,学问致富两不误,曾国藩:服

不要以为唐代有名气的大诗人都是一副落魄之相,他们四处漂泊,怀才不遇,一生忍受着贫穷而又不甘心同流合污。事实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不是。若是论及出身,韩愈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寒子弟;论才学,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论人品,他虽然在养家上沾了死人的光,但并没有就此而辱没了自己,反而另开文风,受后世大家所称道。他是如何发“死人财”的呢?

韩愈出生在世代为官的“昌黎韩氏”,门庭显赫,其父韩仲卿曾官至秘书郎。但是,显赫的门第并没有给韩愈带来什么惊喜,也许是命不好,当他出生后韩氏家道开始败落,三岁时父亲去世,跟着哥哥韩会生活;十岁时,哥哥去世,而其家族亲戚都不愿意收养他,又跟着寡嫂郑夫人南下宣城颠沛流离。出身名门世家,却从小寄人篱下,吃够了没钱的苦,让韩愈出人头地的愿望非常强烈。

十八岁那年,韩愈已经是学业有成,先欲到长安投奔族兄韩弇,以谋求仕途,谁知他刚走到半路,韩弇就遇害了。在穷困长安之时,好不容易投靠了名将马燧,衣食才算有了基本的保障。在长安期间,他也没有闲着。不仅与当时学问最深奥的大儒独孤及、梁肃交往,苦心钻研。还在进士考试前,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投递给公卿们,获得了前宰相郑余庆的大加赞赏,名动京城。

然而,名声再大也不能当饭吃,要想出人头地、过上富裕的日子,还得当官,要当官就得参加科考。在长安漂了三年的韩愈返回宣城考试,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才终于考上了进士,这一年,他二十四岁。但唐朝考中了进士并不能马上做官,还得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在连续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失败后,第四次参加吏部复试,终于考中了,那年他三十四岁。

事实上,韩愈刚开始当的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都是小官,俸禄低微,连房子都是租的,更别说能给老婆孩子一个富裕的生活,甚至温饱都谈不上。家族败落带来的贫穷、仕途坎坷中的教训,让他对金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仅靠薪俸生活还是一个贫穷,于是,他便将眼光放在了开辟第二职业上。可怎么才能够赚点外快呢?

很快,韩愈就发现了一个致富的门路。对于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富人来说,人死后就不光是单纯的埋葬,大约还是要立个石碑、作个传记了,而这个被刻在石碑上的传记就是所谓的“墓志铭”。对,就给死人写墓志铭,这个是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韩愈终于要靠死人来养家了,后来一度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不好的名声。

那个时候,墓志铭市场可是个香饽饽,越是有钱有势之家,越要找个名家来写,如此,象韩愈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怕挣不到钱?唐朝时期,朝廷对墓志铭的等级和形制做了严格规定;墓志铭的内容也由纪念死者,变成了宣扬子孙功绩,不少人都把给死去的亲人写墓志铭作为夸耀自己门庭的途径。这门活如果没有雄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笔技巧,还真是干不下来,佣金也自然不低。而这历来被雅称为“润笔费”的文人工钱,却被当时清高之士称之为“谀墓金”。

对于那些有钱人,韩愈无疑是当时最为合适的人选。韩愈当时虽然官当得不大,但人家写过《师说》、《马说》呀,在京城里谁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何况他不仅文笔好,舍得用溢美之辞,还愿意给别人写。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喜欢请韩愈执笔,有的甚至非他不可,这样一来,他的润笔费,在市场上水涨船高。到底有多高呢?

也许韩愈并没有定价,但确实不扉。写了《王用碑》后,王用的儿子就送了一匹带鞍的宝马和一条白玉带作为润笔费(《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就连刘禹锡也说,韩愈当时写一篇墓志铭可以达到“一字之价,辇金如山”!韩愈这下确实发了。

韩愈在墓志铭圈声名鹊起,五十岁时,他接了一个大单——给唐宪宗李纯立一功德碑。公元817年,唐宪宗派裴度、李愬平定淮西叛乱后,要为自己的英明功劳立碑,便韩愈写下了《平淮西碑》。这篇碑文,他得到了绢五百匹作为润笔费,相当于大约10万斤米的价格。他的这篇《平淮西碑文》堪称经典之作,但遗憾的是,他在文中对李愬的功劳描写过轻,据说后来李愬的部下气愤不过,将石碑给砸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原碑。

韩愈靠写墓志铭到底挣了多少钱财,现在已不可考。但从现今留存的碑志、行状就有近八十篇,加上没能流传下来的,其数量应是相当可观了。据说当时请韩愈执笔的达官贵人居多,但他还是“来者不拒”,也不在乎门第高低、身份贵贱,钱多钱少他都写。甚至还为那些付不起钱的穷人免费写。这样一来,他抢了别人的生意,断了别人的财路,也就不光是替死人说好话的事了,便有文人雅士或嫉妒者骂他“谀墓”。据说还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

当时,韩愈门下有一个“放肆为侠行”的学生刘叉,因为之前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生活贫苦,以乞讨为生,后来前去投奔了韩愈。他献上了自己的诗作,韩愈因为欣赏这种怪癖的诗风,就收留了他。可这个刘叉因看不惯韩愈写墓志铭吹捧那些过世的人,便偷拿了韩愈不少钱,不辞而别,并且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你写墓志铭吹捧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给我刘某人当生活费呢!”这件事被当时的人当作笑话,嘲笑韩愈发死人财。

韩愈无疑为后世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后世史学研究作出了贡献。在这些墓志铭中,韩愈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怀才不遇、心胸磊落的寒士形象,并借以抒发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和对政见的态度。在《试大理评事王适墓志铭》中,他就谈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还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大书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祭十二郎文》被收录于现代中学语文课本,他为柳宗元、孟郊等人义写的墓志铭,均属于上乘之作。

更让后世文人无法超越的是,他的墓志铭文风自成一体,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绝无重复。以至于人们在非议他“谀墓”的同时,不得不大赞他“奇崛”、“他人无此”、“祭文退之独擅”。曾国藩赞之曰:“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墓志铭,死人,生活,考试,学问,曾国藩,长安,唐代,淮西,韩愈,观点评论,润笔费,墓志铭,李愬,刘叉,韩愈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墓志铭,死人,生活,考试,学问,曾国藩,长安,唐代,淮西,韩愈,观点评论,润笔费,墓志铭,李愬,刘叉,韩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墓志铭,死人,生活,考试,学问,曾国藩,长安,唐代,淮西,韩愈,观点评论,润笔费,墓志铭,李愬,刘叉,韩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