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唐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有什么底气,敢发动安史之乱

大唐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有什么底气,敢发动安史之乱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河东、范阳和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起兵反叛,随后叛军一路南下,接连攻克汴梁和洛阳,兵锋直指长安。

暂且不论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何种地步,战争毕竟是靠实力说话的,此时的唐朝共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共计十个藩镇,安禄山仅十占其三,为什么敢以一隅之地向大唐朝廷发起挑战呢?

节度使这种极易导致尾大不掉的制度并非唐朝立国时确立,而是玄宗首创。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装备给养均由个人负担,显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军队不需要朝廷花钱供养,但相对应地国家要授予军户一定的田地。

府兵制始于南北朝,成熟于隋末,终结于盛唐,《木兰辞》中描述的木兰从军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府兵出征前自购武器马匹的场景。

这种兵役制度曾帮助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活捉窦建德,为大唐立下不世功勋,也是太宗最为骄傲的一种体制,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均田制。一旦府兵失去田产,就丧失了从军打仗的物质基础,不仅养活不了家小,也无法为自身添置甲杖。

随着唐朝日渐繁盛,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遭到破坏之后,府兵制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至天宝年间,面对无府兵可用的局面,朝廷不得不启用募兵制,也就是花钱招募职业军人打仗。

接下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府兵制时期“兵士在田,将领在朝”,遇有战事朝廷才指派将军领兵,而募兵制则需要需要专门的将领进行管理,这些将领便是后来的节度使。起先节度使只有兵权,没有行政权和财务权,但两种兵制对比不难发现,募兵制太花钱了,单靠朝廷供养甚为吃力。

为了减轻朝廷压力,皇帝开始授予节度使一定的财权,同时为了便于调度,又授予其一定的行政权,节度使已成为事实上的一方诸侯。有唐一代,各节度使多数驻兵在边疆,唐朝的版图在巅峰时达到将近1700万平方公里,内部却极为空虚,朝廷能够直接掌控的兵马只有少数禁军。

节度使们更愿意从边疆本地招募军人,比如安禄山军中就有大量突厥、室韦和契丹士兵,这些军士的作战能力自不待言,但对朝廷的忠诚度却大打折扣。

天宝时期,大唐在东北、正北、西北和西南共设置十个藩镇,其中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共辖四万余人,镇守西域;剑南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统领五万余人,防备南蛮。仅从位置上就不难看出,以上四镇对于应付国内叛乱显然有些鞭长莫及。

剩余的六个节度使分别是河东、范阳、平卢、河西、陇右和朔方,其中哥舒翰控制河西和陇右,安思顺负责朔方,而安禄山一人就独霸河东、范阳和平卢。换句话说,此时的安禄山是有足够的实力与底气与大唐分庭抗礼的。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河东三镇裹挟着大量杂胡士兵挥师南下,进击中原犹入无人之境,唐军不得已退守潼关。此时只要大唐按兵不动,叛军久必生变,奈何玄宗令守将主动放弃潼关与敌决战,结果全军覆没,长安随之沦陷。

此后的脉络便是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登基,在之后长达八年的战争中,唐朝甚至借兵回纥才将安史之乱彻底平定,而大唐的辉煌也自此一去不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什么,大唐,府兵,底气,河东,朝廷,唐朝,转折点,节度使,安禄山,范阳,大唐,节度,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什么,大唐,府兵,底气,河东,朝廷,唐朝,转折点,节度使,安禄山,范阳,大唐,节度,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什么,大唐,府兵,底气,河东,朝廷,唐朝,转折点,节度使,安禄山,范阳,大唐,节度,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