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被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高句丽本身就是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统治中心和主要领土是在辽东半岛。早在汉武帝时代,朝鲜半岛北部也是大汉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朝政府曾在这里建立了四个郡,对此进行管辖。高句丽的崛起,其实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在中原王朝遭遇三国、五胡乱华、南北朝相对峙等长达数百年的大动乱时,高句丽趁机占据了辽东大部分地区,并彻底吞并了汉代四郡。
隋朝建立后,一统天下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对于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来说,都应该把汉代疆域为己任。但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隋朝还没有精力来对付小小的高句丽。高句丽这时便动了歪念,他们一方面与南陈联系,向南陈称臣,和南陈结成了利益攻守同盟,另一方面他们与突厥勾搭,妄想联合南陈和突厥南北夹击隋朝,阻止隋朝的统一大业。
隋文帝看着这个跳梁小丑来回蹦跶,很是气恼,在隋文帝相继击退了突厥,统一了南陈之后,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98年调集了三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句丽。可悲的是在此次大战中由于粮草不足、疾病频发等原因,使隋朝的三十万大军几乎被折腾的全军覆没。
不过高句丽也好不到那去,被揍得奄奄一息,只好对隋文帝俯首称臣。隋文帝虽然很气愤,知道这不过是高句丽的权宜之计,事后定然还会反叛,但是隋朝当时的国力已无法再支撑一次战争了,也只好就此作罢。
果然,在隋军撤走后,高句丽又与突厥、靺鞨等交好,继续侵扰隋朝边境,高句丽的举动彻底惹怒了隋朝当时的皇帝隋炀帝。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下昭征讨高句丽。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侵略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对高句丽的连年战事使隋朝国内矛盾显现了出来。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朝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导致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后,依旧把灭亡高句丽当做重要国策来做。一代明君李世民深知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即位后他一直小心翼翼,唯独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上面他和隋炀帝是一样的想法,高句丽不服,那就再打。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以高句丽欺压新罗为由,御驾亲征高句丽,但是由于高句丽殊死抵抗,唐军久攻不下,只好班师回朝。李世民晚年的时候,秘密准备船只,打算再征高句丽,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军经历数月才得以平定,唐太宗差一点走了隋炀帝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虽然他没有李世民那样的雄才大略,但是他却遇到了一个好时机。公元666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动乱,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统帅全军,分兵合击高句丽,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唐军攻下了平壤城,高句丽就此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