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千秋诗圣丨元稹举杜诗,北邙有杜陵

千秋诗圣丨元稹举杜诗,北邙有杜陵

从巩县康百万庄园上后山,向西北,行大约三公里,就到了杜甫陵园。

杜甫墓前,由两块石碑相连,西侧的一块立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刻有《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字样;另一块低矮的字迹模糊不清,走近,仔细打量,方可辨认出“杜工部墓”四个字。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耒阳附近的湘江舟中与世长辞。当时家境贫寒,家人无力携杜甫遗骨回故乡巩县,只得暂葬耒阳。

43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遵父杜宗武所嘱,千里移陵,将杜甫灵柩归葬于先祖墓旁,即洛阳偃师城西首阳山。后迁于巩县(巩义市)北邙,和杜甫的儿子宗文、宗武葬在了一起,当地百姓称“圣人三冢”。

很多人知道,杜甫移陵洛阳东边的首阳山。但杜甫墓从首阳山祖坟,如何搬迁到出生地巩县,几乎无人去探访追踪。

现在,我仅仅提供以下三个线索指引:第一,历史资料。一是北宋司马光《温公诗话》中有:“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的说法。二是南宋徽宗政和年间进士,浙江常山人,史学家,姜少虞,编撰的78卷,记录北宋太祖至神宗,120多年间的史料汇编,《宋朝事实类苑》中,也有:杜甫墓在巩县的说法;三是来自明嘉靖四十三年的《巩县志》《河南府志》中,有明朝官员周叙的“杜陵诗客墓,遥倚北邙巅”诗句;四是更确切的物证,现今巩县杜甫墓前仍有的,立于康熙十九年的石碑:《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碑文:读偃师县志云,先生归葬常附于当阳侯之墓侧,复移墓于巩县。

第二,是有关专家的考证言辞。这里我综合一下:偃师杜楼杜甫墓,背依首阳山,南傍洛水,曾为杜家祖茔,安葬过杜甫的远祖西晋大将军杜预,还有杜甫的祖父唐初诗人杜审言。到过杜楼的人知道,那里地势低洼,距洛水较近,祖坟经常被淹,也时常浸泡于水中。这和史书描写得很相似。而北邙一直是历代皇亲国戚的安身之所,历史上有“生在洛阳,葬在北邙”之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把爷爷杜甫,伯父杜宗文,父亲杜宗武;移陵北邙的山岭之上,也没有不可能。全国现在有巩县北邙,偃师首阳山,湖南平江小田,湖南耒阳,陕西华阳,成都浣花溪,湖北襄樊等八处杜甫墓之多,都是为了缅怀诗圣,纪念杜甫,无可厚非。

值得诉说的是,在繁华的大唐盛世,杜甫和杜诗,极不出名,没人知道,根本不能和诗人李白相比,甚至和一般般的普通写诗者,都无法相提并论。

现举例说明,大唐289年,在杜甫时期,和杜甫去世后,唐人编唐诗130多种,仅仅有三种提到杜甫,大家说是否可以忽略不计。一本是韦縠的《才调集》虽未选杜诗,在诗集的前言,提到了杜诗。一本是晚唐韦庄的《又玄集》从1500多首杜诗中,选录了7首。最多的是晚唐文学家,进士,曾任校书郎的顾陶,有点像现今的国家图书馆官员,他编的《唐诗类选》,入选唐代诗人200个,编入唐诗1200首,选杜诗27首。其他百余种诗选集,杜甫和杜诗一个字都没有提。足见杜甫在大唐基本没啥影响,极度遭受冷落。并非现代人所说的唐代著名诗人,全是臆想,或者胡说八道。

唯独元稹,不仅力推杜诗,为杜甫撰写墓志铭,资助杜嗣业为爷爷杜甫修陵,还和白居易一同,大力宣传推广杜诗,站在很高的起点,为杜甫的诗歌运动摇旗呐喊。

元稹和杜甫有什么关系呢?

查了查古书,还得从头说起。

杜甫外婆和皇家沾亲代故。李世民的重孙女,李琼的女儿下嫁了崔氏,生一女,她就是杜甫的外婆。杜甫的外婆生两女,一下嫁杜氏,成了杜甫母亲。一下嫁了郑氏,成了郑宏之的母亲。

杜甫和郑宏之姨表亲。两人同为外婆写了悼念美文,又一同失去了亲爱的母亲,惺惺相惜,走得更近一些。

郑宏之有一叔伯兄弟郑云达。杜甫、郑宏之、郑运达三人,一起写诗饮酒无话不谈,有着共同爱好和兴趣,来往甚密。

郑云达的女儿,是作为填房,和元宽结婚的,两人相差17岁,前任还留下了不少孩子。

杜甫去世9年后,元稹降生。当元稹满8岁,父亲元宽去世。郑氏也就是元稹的母亲,只得带着元稹回娘家生活,所以杜家郑家元家,有的是相识相知来往的机会。

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夜梦杜甫,哭喊着要回老家巩县,嗣业下决心筹借银两,远赴湖南平江小田,移爷爷灵柩回巩。因没啥钱财,在文朋诗友相助下开始移灵。也就是拣拾些骨骼,碎衣烂衫之类,包裹严实,背负着走路。这与杜甫去世,已整整过去了43年。

嗣业行至大江,路遇劫匪杀人掠货,死伤人员不少。此时,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汹涌,船中之人均被葬鱼腹。嗣业被卷至岸边,有渔人搭救。这就有了杜甫英魂不散,托上天庇佑,旋风过江的传说。

嗣业获救后到一乡村别院,听闻屡遭贬职的元稹在此居住,便投靠元稹求生。嗣业和元稹沾亲带故,关系盘根错节,同辈分,曾有来往,自然有接触杜诗的机遇。嗣业央求当朝官员诗人元稹为爷爷杜甫写墓志铭,用来提升爷爷的名分。元稹细读深研杜诗,极为崇拜,自然伸手相帮。

元稹在铭文中这样写道: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为文,拜余为志。辞不可绝……等等。元稹不仅为杜甫撰写了碑文,还资助银两为杜甫建陵。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存诗八百余首传世。但,还有一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元稹和白居易还是当时大唐诗歌学会的领军人物,一言一行对诗坛具有导向作用。身后的诗人,评论家比比皆是。在过度吹捧李白超理想主义,一味为大唐盛世唱赞歌,不关心民众疾苦的时态下,元稹白居易突然推出了杜诗,用来鼓吹新乐府现实主义诗派。这,犹如沉闷的夏日,增添了清新的凉爽,徐徐吹过心间,不能不引起唐朝诗歌界的震动。

杜诗的张力,杜诗亢奋,杜诗的悲愤疾首,杜诗的忍辱负重,杜诗的泪,杜诗的血,无不在人们的胸中翻滚,激荡,迸发出伟大的现实主义壮歌。

元稹在墓志铭中给杜诗与极高的评价,他这样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意思是说,从诗经开始到当今,大大小小的诗人众多,杜甫才是唯一集大成者。他说,到了杜子美,可以称得上承接了《国风》《离骚》的文风体制,也涵盖了沈佺期、宋之问的古韵格律;古朴中传袭了苏味道,气势上超越曹植。既有颜延之、谢灵运的孤绝高远,又有徐陵、庾信的流彩明丽,富有古往今来的构思体势,又兼备了浑厚的个性特长。元稹对杜诗的评价可谓第一,这让杜诗在大唐彻底翻身,声名大噪,在唐朝雷鸣般回响着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时的大唐,很多人对扬杜抑李,也就是提升杜甫黑马形象,抑制李白的浪漫空虚思想,持反对意见,包括韩愈。

韩愈的忠君思想比较炽热,热脸遇到了冷屁股,屡屡谏言,屡屡冷眼,怀才不得志,几度被贬。最后靠写铭文收取金银发家致富,赚足了银两,暴富天下。

写铭文,是唐朝文人赚钱的门路。元稹死后,请生前好友白居易也为其写铭文,元稹的家人送来了价值六七十万钱的财宝,白居易坚辞不收,可是元家人非给不可。白居易推辞不掉,便将这些财物捐给了香山寺,以作修缮寺庙之用。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一文中,述说了这件事,并把捐款的功德全部归于元稹,说是元稹生前有这个愿望,要修葺香山寺。

但元稹为杜甫而歌,竟分文未取,还贴补金钱,让嗣业为爷爷建陵修墓,足见其倾注的情意厚重。所以说是元稹挖掘了杜甫这个宝藏,我感觉没有丝毫的夸张,没有元稹,杜甫或许也会绽放光芒,但会更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什么时候被接受,会不会发生什么幺蛾子,很难预测。

元白联手,到处宣传杜诗,推行新乐府诗歌运动,曾引起很多诗人的不满,其中就有唐宋八大家的头号人物韩愈。但面对元白在朝廷中的强势,和杜诗真正反应底层老百姓的呼声,韩愈也不敢明说,可心中郁闷,又不能不说。只好借弟子张籍来调教一番:别跟着瞎胡跑,别到处为杜诗伸张正义,也别去贬低李白: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说到张籍,不得不提及冯贽,晚唐文人,陕西甘泉人。科举考了三十年,一次也没成。天祐元年904年退归故里,再3年,唐朝就灭亡了。他曾写了一本书《云仙杂记》,都是记录名人轶事的。写到张籍时,有这样一段: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烧完后再纸灰上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来吃呢?张籍回答:我吃了杜甫的诗,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关心民众的好诗了!好友听了哈哈大笑。可见张籍不仅是杜甫的铁杆粉丝,不仅是一般的顶礼膜拜,而是深入骨髓。韩愈的调教,根本没起作用。

有一天,我陪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大咖参观杜甫故里,一讲解员说: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这样称赞他们: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我,差点没背过气。

作者:李正品,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中国诗歌》等公开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歌曲作品。有诗集《伊洛河》《伊洛河的浪花》《无花果》《走出情海》《穿越情海》《梦断情海》《拥抱情海》《仓西仓西》和散文集《西望情海》《山那边的情海》《洛汭仓西》《西望仓西》、长篇小说《倒塌的情海》、论文集《燃烧的情海》、歌曲集《走向情海》出版发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杜甫,杜陵,杜诗,元稹举,北邙,杜嗣业,诗圣,爷爷,偃师,郑宏,张籍,杜甫,杜诗,元稹,巩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杜甫,杜陵,杜诗,元稹举,北邙,杜嗣业,诗圣,爷爷,偃师,郑宏,张籍,杜甫,杜诗,元稹,巩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杜甫,杜陵,杜诗,元稹举,北邙,杜嗣业,诗圣,爷爷,偃师,郑宏,张籍,杜甫,杜诗,元稹,巩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