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历经276年国祚的明朝寿终正寝。崇祯帝曾梦想重振大明王朝,奈何本人志大才疏,刚愎自用,错过了明朝中兴的时间窗。崇祯原本被封为信王,并没有像太子那样接受完整的帝师教育,在治理国家方面,能力和见识远不如皇兄朱由校。崇祯帝刚刚即位,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魏忠贤的阉党,没想到这一烧,把明朝的财政也给烧垮了。
明熹宗朱由校病逝前,曾嘱咐弟弟朱由检(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意在提醒崇祯,用人要有大局观,魏忠贤虽然有恶的一面,但在治国方面却是一把好手。明熹宗在位七年,沉溺木工荒废朝政,国家全靠魏忠贤一人打理,依然保持了大明朝的良好运转,财政收入也很正常。
魏忠贤掌权之后,恢复了之前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和海税,使明朝政府有了稳定充足的财政来源,在小冰河时期,明朝尚有能力对受灾民众进行及时安抚,灾民日子虽过得苦点,但至少可以活下去,偶尔爆发小规模骚乱,官府也能很快平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财政的支撑。
在应对辽东的后金势力方面,东林党人侯恂向朝廷推荐了袁崇焕,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摒弃党派之争,破格任用袁崇焕,之后魏忠贤又在东林党的举荐下,重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说明魏忠贤并非一味排除异己,关键时刻还是以大局为重,并且给予驻守辽东的将领较大的自主权,明军在与后金的作战中并不处于下风。
不论明熹宗在权力上是否让魏忠贤钻了空子,还是明熹宗善于识人用人,客观上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效果。而对于毫无治国经验的崇祯,也恰恰需要一个魏忠贤式的人物来辅佐。但崇祯即位后,马上把皇兄的嘱咐抛之脑后,开始清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同时废除了由魏忠贤设立的工商税,使得明朝中央财政收入大幅缩水。
崇祯后期朝廷已经到了严重缺钱的地步,辽东地区的明朝官兵发不出军饷。缺少了阉党的制衡,东林党逐渐坐大,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士绅以及地主富商阶层,明末在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地主们为了少交税,纷纷隐瞒田亩数量,明朝在江南富庶地区征收的银子少的可怜。
财政问题成了摆在崇祯帝面前的头号难题,一方面税赋收不全、收不到,另一方面北方前线又急需军饷,于是崇祯开始增派税赋名目,但这会损害江南士绅阶层的利益,受到东林党人的阻挠,崇祯只好把加税目标放在西北地区,当时西北受灾严重,灾民犹如雪上加霜,民不聊生。同时崇祯为了减少开支,关闭了西北地区的驿站,由此导致驿卒李自成失业,西北成了明末农民起义的高发地区。
李自成、刘宗敏率领的大顺军一路上占领的府库和士绅宅邸,都搜出了大量银子,为了鼓舞士气,李自成向部下宣传崇祯皇帝的银子比这要多的多,只要攻入京城,人人都能得到富贵,这些起义军士兵本就是饥民,打仗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听了李自成的鼓动,像打了鸡血一样士气高涨。
明军士兵士气低落,基本放弃抵抗,大顺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城,李自成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皇宫里找藏银,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偌大的皇宫只搜出了13万两银子,就这还是崇祯帝临时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员中募集而来,而这些贵族官员一个比一个抠门,他们根本就不跟崇祯一条心,已经做好了迎接新主子的准备,就是不肯把银子拿出来抵御敌军。
李自成在皇宫没找到多少银子,对手下士兵不好交代,于是就把目标转向明朝的这些贵族和官员。李自成下令把大小官员关入大牢,根据官员品级不同,摊派数目不等的银两,规定一品官员必须缴纳一万两白银才会放人。一开始官员们死扛着不交,结果刘宗敏对这些惜财如命者施加一通酷刑,活活折磨死数十人,剩下的官员自然就害怕了,纷纷交出家中藏银。
令李自成没想到的是,明朝皇帝穷的揭不开锅了,而他手下的奴才们却一个个家财殷实,经过一番盘剥,李自成从明朝官员手中搜刮出7000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崇祯朝好几年的财政收入。搜完了官员,大顺军又对城内的富户洗劫一番。
这些官员要是早点把银子捐给明朝政府,只要崇祯帝能凑够一千万两银子,用来缓解辽东军饷,再对西北灾民稍加安抚,也用不着再增加赋税和裁撤驿站,那么李自成可能还在安心的为明朝皇帝打工,明朝就能专心的对付后金。即使用这些银子迁都南京,依托长江天险,明朝国祚至少还能延续一百年。但是没有钱的崇祯寸步难行,只能选择在煤山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