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明第一功臣:大将军徐达
徐达,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军事统帅,开国功臣。,
元至正13年(1353)投奔同乡发小朱重八(后改朱元璋),参加淮西红巾军,因作战勇猛,智略超群,屡建战功,受朱元璋器重,位在诸将之上。
至正15年,随朱元璋挥军渡长江,连取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等重镇,使淮西义军有了一块较稳固的根据地。
随后徐达又率军攻占镇江等地,为朱元璋开拓江南立下汗马功劳,积功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徐达像
至正23年秋,在决定生死的鄱阳湖战役中,徐达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勇不可当,救朱元璋于水火危难中,彻底击溃陈友谅军先锋。朱元璋之劲敌陈汉之败亡,徐达功不可没。元至正24年,屡建功勋的徐达被擢升为左丞相。
25年,被元璋拜为大将军,率师出征,先攻占淮东,再荡平浙西,连战连捷。27年9月,督军一举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虏吴王张士诚及其麾下将士20多万。
至正27年10月 ,以征虏大将军统军25万誓师北伐残元,先攻取山东,旋即回师河南,然后挥军一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明朝建立初期,他多次奉命率军远征漠北,驱逐北元势力,戍守大明北部边疆,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大明第一功臣” 、北部边塞“万里长城”。
徐达极擅谋略,治军严整,战功赫赫,名列大明开国功臣第一。他长期戍守北平,协助燕王朱棣震慑远遁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二月二十日,已经患病卧床的徐达因吃了朱元璋赐予的一只蒸鹅而病卒,享年54岁。追封中山王,追谥武宁。厚葬于钟山,配享太庙。
北伐主将,横扫残元如卷席,朱元璋赞誉他为“塞上长城”
1367年10月21日,朱元璋拜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徐达率军渡过淮河进入山东、河南,北伐中原。
12月,明军以破竹之势,一举攻克济南。在北伐大军接连获胜之时,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改应天为南京。徐达居功至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太子少傅。
彼时,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已经仓惶离开大都(北京),逃至元上都(今内蒙锡林郭勒盟境内,亦称开平府),随其北逃的文武大臣很多,仍然保存着一套政府机构,军事上虽已今非昔比,但仍然具有一定实力。
洪武二年(1369),大将军徐达统帅北伐大军所向披靡,先后攻取山西、秦陇(甘肃南部)。 徐达谋勇兼具,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以奇用兵,料敌如神,出奇制胜,打法变化无穷,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才能。
徐达统军平定秦陇、关陇(今陕西关中及甘肃陇山)后,明朝的北方版图已经到达今天的河南北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一线。
塞上长城
1370(洪武3年)年春,徐达北征归来,征尘未洗,又受命出征。他被任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扫荡屡屡侵扰大明北部边境的残元骑兵。明军兵分两路,接踵北上。徐达北征,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屡次挫败元朝残余力量的南侵,歼敌无数,迫使其向更北的应昌(今内蒙赤峰地区)、定西一线撤去。从此,明朝的北部边防日趋稳定。
同年11月,徐达率军班师南返,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北伐大军。随后,在南京大封功臣,徐达因功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年禄5000石,子孙世袭罔替。
洪武五年(1372)以后,由于北元军事力量一时难以彻底消灭,明朝对北方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从此,功勋卓著的徐达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戍边,协助女婿、燕王朱棣镇守北平十几年。
徐达鼓励边民、戍军开荒屯田种地,减屯田据点250多个,开垦农田1300多顷,基本解决了北方边军的粮饷供应问题。同时,他严格训练士卒,修缮城防城池,加固守备设施,设立了星罗棋布的烽燧,时时提防北元军队对大明北境的袭扰,使明朝的北部边防日渐稳固。朱元璋点赞他为“大明塞上长城”。
明朝建国后,随着文职官员地位的逐步提高,过去东征西讨、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武臣逐渐受到冷落,甚至猜忌,但徐达还算幸运,与朱元璋结为亲家的他始终受到倚重,是明朝北部边境防御不可或缺的一根中流砥柱。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