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一部《人民的名义》火遍大江南北。细心的观众,有没有发现剧中的主人公高育良、侯亮平、吴老师、高小凤都在反复提到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整部剧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育良与吴惠芬因为喜欢明史结为夫妇,同样是因为明史,高育良抛弃吴惠芬,又与高小凤走到一起。有人说,《万历十五年》是该剧一条重要的故事主线,也是高育良人品滑坡的催化剂。
高育良之所以能够脱胎换骨,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参透《万历十五年》里面的为官之道和处事学问,那便是仅仅依靠个人的正直和单打独斗很难成事,必须拉拢更多的人马“抱团取暖”,这也是明朝社会真实的写照。万历皇帝或者整个明朝对官吏有这样的要求,无故所得超过六十两白银要斩首示众,即便是如此严格,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朝政下滑。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念兹在兹的是将来能唱“高李配”,没想到突然冒出个沙瑞金,接下来高育良和李达康积极运作,都想着能不能搞一出“沙高配”或者“沙李配”。在沙瑞金没有到来前,高育良与李达康虽然有些小小不言的过节,仍然能够维持表面的和谐。
高育良能走到那么高的位置,也绝非泛泛之辈。他在踏入仕途前,是个文质彬彬的书呆子,正是因为他从《万历十五年》中悟出“为官之道”:做官比做事重要,人情要大过讲理。不得不说,高育良是个奇才。他凭借自己悟出的道理,一路平步青云,最后也被自己的智慧所害。
纵观高育良的一生,他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论才能,他远不及李达康。论仕途,高育良却能够把李达康甩出八条街。全因为他有一项本领,那就是依靠道德伪装自己。明朝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由上到下都在讲道德的王朝,比如程朱理学。凡事物极必反,道德也一样,抬升的越高,越容易成为一部分人的工具。
所以,在讨论要不要起用易学习时,高育良拿出“雷锋”没有级别的例子来进行道德论证。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诡辩”,反映出一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早已被道德所自我催眠,或是把道德变成要挟他人的工具。
有时候,很多小伙伴会问,读历史有什么用。我觉得人一生要做三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读历史便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中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策略。
比如,张居正与冯保失势后,冒出一帮大臣弹劾张冯,《万历十五年》是这样评价“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友”。
先聊到这吧,总之生活再忙,也要有良书相伴。至于做学问,也不过是“读好书,好读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