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中国民间最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经久不灭,原因在于他确实是个清官,是一个能够为老百姓说话、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的好官。如果剔除那些神秘的传闻,从人格魅力上他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然,民间爱戴他,那是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在昏暗的封建社会,大多数的官吏都不会是很清明的,他们的心思基本都在维护皇权的统治和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老百姓渴望能有一个好官。然而,作为官方对其进行彪炳,那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以孝道治天下的时代,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
关于包拯的身世,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传说包拯兄弟有三人,在包拯出生的时候,他的乡亲看到有一个巨大的火球滚进了房间。包拯生下来后相貌奇特,而且面目漆黑。他的二哥害怕又多一个兄弟,将来家产不好分,便对他的父亲说,这是西边地里的西瓜成精了。他的父亲也感觉这个儿子来得很不吉利,便抛弃了他。但包拯的大嫂是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可怜他的这个弟弟,便偷偷地跑到野外去想把他抱回来。但时间已经过了好几天了,也不知是死是活,可她还是去了。
她到野外包拯被抛弃的地方,看到了让她非常吃惊的一幕。什么情况呢?其实就是故事传说当中的“乌鸦搭棚虎豹奶”,没有想到包拯还活着。于是,她就把包拯抱了回去,当时她刚好生下包拯的侄子包勉,也不缺少奶水,这样,包拯就吃他嫂子的奶长大了。到后来,包拯长大后就将他的大嫂称呼为“嫂娘”,以母事之。这就是在包拯故事当中“嫂娘”这个称呼的来历。
其实,在历史上包拯也没有什么兄弟,这样也根本就没有一个让他称呼为“嫂娘”的嫂子了。包拯乃是千古大孝之人,在他考中进士后,他并没有接受任命而立即去做官。由于他的父母不愿随他出来,没有办法,他就辞了官,在家陪父母近十年,在父母都过世后才重新出来做官的。那么,“嫂娘”这个说法是否真有其事?还真有,但却不是包拯,而是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事。
包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包繶,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膝下也无一男半女。小儿子叫包绶,包拯去世时年仅五岁,并没有受到包拯直接的教诲。包绶是做过官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清官。那么,包拯这种忠孝的家风是怎么传承下去的呢?直到1973年包拯墓的发现,才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底,对于包拯忠孝门风的延续,他的大儿媳崔氏功不可没。
崔氏十九岁嫁到了包家,但是她却非常地不幸,两年之后包繶就去世了,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生了一个儿子,在丈夫死后五岁的时候也不幸夭折。当时因为她还年轻,她的父母力劝好改嫁,尤其是她的母亲,曾经几次跑到包家,告诉她边人家都给她找好了,但她却坚决不改嫁,要留下来。她为什么要留下来呢?她爱他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儿子,这里有她的怀念。最主要的是,她被包家这种良好的家风所感染,她更敬重包拯的为人,她愿意留下来伺候公公婆婆。
包绶据记载不是包拯的妻子董氏所生,而是包拯的是一位妾所生。大概是因为包意死后,因为无子的缘故吧,后来包拯纳了一妾,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包绶。包拯的这位妾姓甚名谁,现在已无法考证,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包绶在生下后这位茹夫人却被包拯赶出了家门,包绶的抚养问题就落在了崔氏的身上了。在此就要单独提一笔了,包孩子还这么小的时候,包拯如此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如果用现在的道德观来衡量,也不能不就是包拯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了。
崔氏待包绶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不但养育了他,而且教育他,将包家这种良好的忠孝家风传承给了他。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只有五岁,是崔氏一直在操劳他的生活,送他读书,把他培养成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包绶长大之后,崔氏还把包绶的亲生母亲接了回来,让包绶尽到了一个孝子的责任。最后,包绶也是中了进士,做了官。根据出土的包绶墓志铭记载,包绶在为官期间确实也是继承了包拯这种忠正清廉的气节。
包拯这个“嫂娘”的原型大概就是他的大儿媳妇崔氏了。崔氏死后,朝廷给予表彰,表彰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使我嘉佑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尔之功。”(《崔氏墓志铭》)其中提到的嘉佑名臣就是指的包拯,可见对其评价之高。后来包绶一直对其长嫂以母亲事之,他还从包氏家族的孙子辈里面选了一个年岁差不多的男孩,将他过继给了崔夫人,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史书中提到的包拯的孙子包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