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狄仁杰所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多大官,为何刺史都惧怕

狄仁杰所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多大官,为何刺史都惧怕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时期将中书省、门下省改为凤阁鸾台。所以也就有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职。下面我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刺史分别叙述,便于大家知晓其官位大小。

一、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隋及唐初,以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隋为内史令)、侍中(隋为纳言)并为宰相,惟尚书令以秩高罕除,遂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之任。而中书、门下两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及其他官员参议国政为宰相会议成员者,须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

此种临时性的名号甚多,隋代仁寿中,柳述以兵部尚书加“参掌机事”,高颎与左右仆射杨素共同“专掌朝政”,苏威以太子太保兼纳言、民部尚书与高颎“参掌朝政”;炀帝时裴矩、裴蕴为黄门侍郎,均加“知政事”。

至唐代,其名称转多,如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以右仆射裴寂知政事。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以检校吏部尚书杜淹加“参预朝政”,贞观四年(630年)以御史大夫萧瑀加“参议朝政”,贞观十年(636年)以特进魏征知门下省事,朝章国政“参议得失”,贞观十三年(639年)以黄门侍郎刘泊加“参知政事”,贞观十九年(645年)以太子太傅高士廉等加“同掌机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中书侍郎崔仁师加“参知政务”。

唐太宗时又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加给一些元老重臣。如贞观八年(634年)李靖以足疾请求提前退休,太宗诏其“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所谓平章政事就是共议军国政事的意思。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初立晋王治为太子,诏以元老萧瑀为太子太保,李勣为特进、太子詹事“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从官品来说,太子太保为从一品,詹事正三品,都已经是三品以上官,这里所谓“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是说可以与两省三品官中书令与侍中“同知政事”。类似的名称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加此号;“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务”,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开府仪同三司李勣加此号。

唐高宗以后,以他官参与机务者,其名号又有所变化。

高宗时新的君主幕僚制度已经形成,除中书令、侍中有当然宰相的资格外,以他官参赞机务者,必须由皇帝另加名号,即使作为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仆射也不例外。此时带挂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已逐渐减少,而“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成为宰相的正式名号,用得最多。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说:

“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璀始。永淳元年(682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多授予职事四品以下之官,其地位低于“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指同中书、门下省的长官共同参议政事,其身份已等同于三品。高宗时的“同东西台三品”,武后时的“同凤阁鸾台三品”,玄宗时的“同紫微黄门三品”,都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改名,均行用不久而复旧称。

自高宗至玄宗以前,“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虽略有高低,但均为以他官而参与宰相会议者所常带的衔称,已成为宰相的同义语。为宰相者,除中书令、侍中之外,一般均须加上述二衔之一。

通常加此衔的官员,有中书、门下两省侍郎、尚书省左右仆射、尚书、侍郎、御史大夫、中丞、太子宾客、太子左庶子、九卿等。因此加有此种加衔者亦不全是四品以下官员。至于何人宜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何人宜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由敕旨临时指定。

玄宗以后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衔称,而废“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宰相来源的广泛化及其衔称的固定化,有利于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建立更为灵活的幕僚化的决策系统,其制沿至五代未变。

不过自唐高宗以后以迄唐末,参与决策的官员仍偶有用其他名号的,如“知军国政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以西台侍郎孙处约等加此号;“参谋政事”,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以相王旦加此号;“知军国重事”,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刘幽求为尚书右仆射加此号;“五日一入中书”,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以太子太师郑覃加此号。

二、唐代刺史

唐代的“州”是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郡县为基本行政单位。汉武帝设十三部州监察郡县,成为州、郡、县虚三级制,当时州只是监察区。东汉末年,州牧、刺史成为行政官员,因而魏晋南北朝时代盛行州郡县实三级制。隋文帝时以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废郡存州,地方上仅有州、县二级,唐代的州县即承此而来。

这里的“州”实际上就是秦汉的“郡”,只是区划更小而已。所以隋炀帝大业时和唐玄宗天宝时皆曾改州为郡,刺史改称太守。据贞观十三年(639)的统计,当时天下州府三百五十八,开元二十八年户部计账,天下州府三百二十八。

唐代诸州分上、中、下三等,又按其地位轻重分成京、辅、雄、望、紧等若干等,京州为首都所在地,后改成“府”。其余辅州以下都是为了限定官员迁转次序而设的等“级。唐初户二至三万即为上州,开元十八年(730)三月十七日救云:“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

缘边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诸州有一个庞大的职官队伍。长官刺史一般为三品或四品官。主要僚佐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指别驾、长史、司马(长史、别驾多下并置),皆为五品官。他们没有具体事任,掌贰州事,“以纪纲众务,通判列曹,岁终则更入奏计”。在刺史缺或由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主州政。

但在实际上,司马、别驾基本上只是优游禄位的闲职,因其品高俸厚而无职事,所以一般用以安排贬退大臣和宗室、武将。中宗时张柬之、敬晖等五王被贬出为外州司马,宪宗时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出边州司马,就是十分突出的例子。又,史称中宗时“诸州别驾皆以宗室为之”。文宗时,宰相韦处厚因元和以来武将立功者众,无以酬官,乃“复奏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以处之”。

不管是宗室或武将,都说明上佐是安排冗闲官员的职位。故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公开说:“凡内外文武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役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遥署之。凡仕久资高卷昏赖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

唐代在玄宗天宝初又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通典》说:“自是州郡更相为名,其实一也。”也就是说,自此以后,州与郡是互名,刘史与太守也是互名,并无什么实质上的差异,其府内组织并无变动。

三、京州长官

唐初,将京都所在地的州特别隆重其体制,建为府。西京与东都、北都合称三京府。其后又陆续将皇帝曾经驻跸或有重要军事意义之州,依京府之例改建为府,计有凤翔、成都、江陵、兴德、兴元、河中6府。

京府置牧1人,分别称西都牧、东都牧与北都牧,秩从二品,一般由亲王遥领而不莅任。改三府别驾为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员额各1人,秩从三品;司马为少尹,员额2人,秩从四品下,其余六府不置牧,惟置尹1人及少尹2人,其秩与京府同。九府均以尹与少尹主持政务。“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录囚、恤鳏寡。”少尹“掌贰府州之事,岁终则更次入计。”

九府各置司录参军,三府各2人,六府各1人,秩正七品上,职掌与都督府的录事参军同。九府又各设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事,三府各2人,六府各1人,秩正七品下;参军事,三府各6人,六府各5人,秩正八品下;经学博士各1人,秩从八品上;医学博士各1人,秩从九品下。其下佐属及职掌均与都督府同。京都的市署归太府寺管辖,故京府不设市令。

五代时仍有府的设置,《五代会要》卷19《诸府》载: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四月,中书门下奏:‘按《十道图》,以关内道为上,遂以凤翔为首,河中、成都、江陵、兴元为次。中兴初,升魏州为兴唐府,镇州为真定府,皆是创业兴王之地。请升二府于五府之上,合为七府。仍以兴唐为首,真定、凤翔、成都、江陵、兴元为次。’从之。”府内组织与唐代同,惟员额减省。

十国的都城也都改建为府。吴有江都府,本为扬州,吴改府建都,南唐时建为东都。吴又有金陵府,本为昇州,吴为府;南唐改称江宁府,建为西都。南唐又以洪州为南昌府,建为南都。楚有长沙府,本为潭州,楚建为府。前蜀、后蜀有成都府,本为益州,蜀改为将。南汉有兴王府,本为广州,南汉改府。吴越有西府,本为杭州,吴越改府;并以越州为东府。闽有长乐府,本为福州,闽改为府,建为南都(作东都)。荆南有江陵府,本为荆州,荆南改。北汉有太原府,本为并州,北汉改。

由此,若按实权,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远在州刺史之上;但是若按品秩,则州刺史未必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号,政事,门下,刺史,宰相,章事,台平,大官,尚书令,太子,观点评论,政事,宰相,书门,书门下三品,上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号,政事,门下,刺史,宰相,章事,台平,大官,尚书令,太子,观点评论,政事,宰相,书门,书门下三品,上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号,政事,门下,刺史,宰相,章事,台平,大官,尚书令,太子,观点评论,政事,宰相,书门,书门下三品,上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