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郑和:如果不是向南而是一直向东横渡太平洋,世界格局是否会大变

郑和:如果不是向南而是一直向东横渡太平洋,世界格局是否会大变

昨天看了一个短视频,一个略带东方人特征的非洲人,代表整个部落来中国,要求认祖归宗,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派专家前去非洲考察,结果证实并非妄言,这个部落是当年郑和船队搁浅后的水手上岸后,同当地结合而形成的部落云云。

郑和七下西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件让国人颇为骄傲的大事,官方认定,至少有功绩如张扬国威,促进文化交流,反映高超的造船技术等等,反正是当年一曲在大明天空中回响的壮丽颂歌,就如同中国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一般。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的名声一直很臭,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时,就知道那个挟持皇帝的十常侍,后来唐代的李辅国、田令孜,明代的刘瑾、魏忠贤,清代的安德海等等,无一不是臭名昭著之人。

算来其中被誉为好宦官的,大概只有汉之蔡伦,唐之高力士和明之郑和,高力士因野史的丑化和为提高李白,被黑得失去了原型;而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改进了造纸术的蔡伦,掀开他这光辉一页的背后,也实在是惨不忍睹;所以,在宦官群像中,唯一高光的,也就只有这航海的郑和了。

郑和,回族,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人,小时明初因战乱被虏,净身入宫,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即宦官一把手。

34岁时奉命率领舰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他归国途中病逝,年62岁,葬在南京牛首山。

此次航海的规模之庞大令人惊叹,共计有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物品的宝船62艘,士卒近三万人,其宝船宏大壮观,是中国造船业领先世界的标志,也是明帝国扬威海上的巡演。

按照一般常规,如此大行动的领导者应该是由朝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缘何要让一位宦官来提纲?其实,这与封建体制密切相关。

要知道,这是一次远离中土的航行,一旦领军之人起个“歹猫儿”心肠,在哪里自立为王,皇庭拿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而宦官却没有这样的担忧,他们最多是只能使坏,可以贪财,但绝对不会反叛朝廷,另立为王的。

众所周知,明清两朝一直实行的是海禁政策,明代自朱元璋开国始,便将此作为国策,但郑和航海,似乎又是一个开放搞活,加强海上贸易往来的信号,这同明朝的国策显然是相悖的。

说穿了,郑和下西洋,也是明代海禁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将那些走私的海上贸易转化为国营,在打击私家沿海贸易的同时,通过对沿岸各国施加武装压力外,将自宋代就繁盛的海外贸易收为国有,所以才会有数万人之庞大武装,这才是郑和航海的真正目的。

所以,他一方面派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又全面禁止所有的海上贸易,明令“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豁番货,违者依律治罪。”这同明代开国以来的海禁政策是一脉相承,可以说,郑和出海,极大地压缩了中国海商的生存空间。

我们不能因为郑和的航行,就误认为这是一项明代开放的举措,正相反,这是一项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将海上贸易全部改由官家经营,这与汉武帝时的桑弘羊将盐铁收归国有的本质是一样的,与开拓海疆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当然,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说法多多,其中大概有如下几种说法,即面子工程、搜寻建文帝、收罗奇珍异宝,安抚流民,甚至还有朱棣海洋意识的体现,以及绕道背后,去夹击西北的帖木尔帝国结论。

除了脑洞大开“探秘”外,前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我尤其赞同面子工程一说,因为,这特别符合朱棣的个性。

朱棣是我最不喜欢的明代皇帝,因其上位不正,心魔难去,他后来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为了证明一件事,即:我是正统的,我当皇帝是名正言顺的,我是有能力的,大家都要认可我。

他残忍暴虐又好大喜功,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文治武功都超越历代皇帝的英武君王,文化上,他组织编辑《永乐大典》,武力上,他五征漠北,用一块块的遮羞布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恐。

编撰大规模的丛书,其实是对中华文化极大的摧残,不知将多少原本在民间能够传承的书籍收将去,束之高阁,最后是一把烧了去,能有几人读到?

那所谓的“犁庭扫穴”,连续出征,劳民伤财,既未开疆拓土,也未从根本上解决来自北方的威胁,五次征伐算在一起,也没伤着几个蒙古人,反到是将塞外的防线一再收缩,如大宁这些战略重镇也被撒去。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蒙古人在他的打击下日益强大,在朱棣死后短短25年,蒙古人便打到北京城下,那瓦剌部落还将明英宗活捉了去,这所谓“犁庭扫穴”的“五征漠北”所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

而郑和下西洋也是如此,装了几多的金银财宝,一路如散财童子般的沿路赏赐,目的就是让这些渣渣小国前来朝贡,认可他这个皇帝,结果是换来几只长颈鹿,来了几个使臣骗得一堆财宝跑路外,收获的,却一地鸡毛。

但是,很多事件是无法说它的对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迥异,算经济账还是政治账,结论往往是相悖的,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

从正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彰显了国威,震慑了倭寇及沿海各地;对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通过航海,打通了海上贸易,开拓了新航路,促进了商品和文化交流,也检验和运用了天文和航海仪器方面的科学技术,这些若无航海是达不到效果的。

至于是不是赚钱还是虚耗国力,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但耗资巨大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他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一上台,便立马叫停了这项赔本赚吆喝的工程,原因很简单,劳民伤财!

这根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上的宝石原产自东南亚,系郑和下西洋购得

历史上的大明一直是个好面子的王朝,对外贸易一直实行的是“朝贡体系”, 厚往薄来,即你来上贡,我赐你物产,为不失体面,往往是数倍的回馈,所以,那些蕞尔之国皆争着前来朝贡,并不是对“天朝”心生敬畏,而全部是商业利益,还为争得这权益打得个头破血流,如日本的各藩国间。

郑和的航海要比世界上著名的“大航海”时代早了近百年,不同的是,郑和的航海只是在国人心目中的伟大和崇高,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并未起到什么作用,而“大航海”却因发现了“新大陆”,将世界推向了一个高潮。

对此,国人总是很惋惜,有了一堆的猜想,如果郑和不是向南,而是一直向东,横渡太平洋,那《自新大陆》的乐曲,是否就在我们东方帝国的上空奏响,哪有后来的“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的啥事。

所以有人说,如果郑和能横渡太平洋,那现在地球上会有一大半的人说汉语,何用得上今天四处去办孔子学院,何用所有的学生,为学那英语而耗费大量的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其实这是一种妄测,且不说依当时郑和所掌握的航海技术或宝船的承受能力,是否具备横渡大洋的水平,也同郑和航行的目的相关,因为,他的出航并不是要去开疆拓土,抢夺殖民地,掠夺资源,而是沿海耀武扬威,展示“老大”的风范。

严格说来,郑和之行并不能称之为航海,按照常识来说,海上航行分为两种,即“近岸航行”和“远洋航行”,与船的规模和航行距离无关,区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否目视到海岸线。

从郑和的航海路线我们可以看见,郑和船队是紧贴着沿线一路向南,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沿着印度洋又向南,直至非洲东海岸,只有回程时有一小段,在印度洋上看似是离海岸线稍稍远了些,但却也远达不到横渡的层面上。

所以,郑和的海航同哥伦布或麦哲伦的“大航海”,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比较,后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海,也是人类有着开拓目的和探险的航海,它不仅开拓了广袤的殖民地,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向东,太平洋,格局,皇帝,宦官,郑和,向南,贸易往来,朱棣,世界,观点评论,宦官,漠北,郑和,航海,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向东,太平洋,格局,皇帝,宦官,郑和,向南,贸易往来,朱棣,世界,观点评论,宦官,漠北,郑和,航海,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向东,太平洋,格局,皇帝,宦官,郑和,向南,贸易往来,朱棣,世界,观点评论,宦官,漠北,郑和,航海,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