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告诉铁铉如果让朱允炆当了皇帝,朱棣必然不会坐以待毙,而且朱允炆的能力也不如朱棣,铁铉和夏元吉也因此生疏了,觉得两人道不同。
夏元吉次日在陛下面前奏秉,提议立储君在诸王之中选择,很多人都站出来附议,朱元璋扫视了一下附议的人,并未说话。私下齐泰和练子宁也都觉得朱棣智谋太高,先抓了那些议论兄终弟及的人,现在又不动声色让人上书,好像他是个局外人一样,但实际上一切都在谋划之中,二人也担心长此以往会有更多人用户朱棣。
天空下着瓢泼大雨,铁铉跪在宫门口,随后又来了很多人一起陪着铁铉跪在外面,朱元璋看着宫门口跪着的人,自然知道他们的意思。
铁铉在宫门口跪了一个多月,朱元璋给了他半个时辰的时间,让他把要说的都说出来,铁铉提出要让朱允炆立皇长孙,因为太子已经做了三十年的储君,陛下重开科举选拔的,大都是朱标提拔的。如果君臣相疑非国家之幸,并且说出了赵光义抢夺皇位之后,承诺会将来让赵匡胤的儿子继位,但是后来却杀了他。铁铉认为如果等朱元璋百年之后,朱标的孩子命将不保,此言一出,朱元璋沉默了。
朱棣告诉姚广孝,朱元璋已经来人传旨明天大朝,朱棣知道自己已经输了,让张武告诉徐妙云收拾好东西随时准备离开。
次日,在大殿之上,朱元璋下旨让朱允炆做了皇长孙,朱元璋坐在上面看着叩拜的朱棣,心中说不出的滋味,而朱允炆则面露不屑。
徐妙云离开,向海别点头示意,两人相互看了许久,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在马车上,朱棣一直沉默不语,姚广孝询问朱棣想什么,朱棣担心经此一遭自己命若危卵,姚广孝忍不住叹气。
骑兵犯境,陛下传旨让赶退就可以了,但朱棣却再次带兵深入大漠,张玉忍不住劝说朱棣没有必要每次都冒险,尤其是那些带出来的人都是燕王的亲卫,朱棣也不解释,只是让张玉班师,并且向朝廷发出捷报。
王保保的儿子那颜已经长大,对明军始终不服,因此多次挑衅,那颜认为燕王活着要比死了有用,这样就可以看鹬蚌相争。
徐妙云得知朱棣打了胜仗却并不开心,每次都要亲征,徐妙云总觉得朱棣是恨不得死在外面,姚广孝知道朱棣是有心结所在,但是当前也无计可施,只能先等着,等着朱棣亲眼看清楚,现在朱元璋究竟放心不下的是谁。
朱元璋看着捷报,关心的只是朱棣是否受伤,张武谎称朱棣没有受伤,但却被朱元璋识破,朱元璋让张武说出实话,张武只好说出朱棣多次受伤的事情,兄弟们跪求让朱棣回去休养,可是他就是不回去,由于脚受伤非要上战场,控制马的时候不灵便,结果被人砍伤了大腿,朱元璋心痛不已。
张武出来的时候恰好遇见了朱允炆,张武慌忙行礼,朱允炆和善让张武起来,盯着张武离开之后,朱允炆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其实对朱允炆并不满意,觉得刚毅不足,朱元璋也知道朱棣心里委屈,也喜欢朱棣,但却不能将明朝一分为二。
汤河从旁劝说,认为朱棣虽然有火气,但却将火气发在了战场上,也说明不责怪朱元璋,朱元璋庆幸身边还能有汤河掏心掏肺说话,汤河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现在宫墙防卫和京城兵马都在他手中,这样也不利于统治,朱元璋答应了让汤河辞去职务,还要在京城给他安排住宅,专门找两个太医为他调理身体,有空了可以直接进宫来聊天说话,但汤河执意要回去种田,朱元璋含泪应允,目送汤河离开,朱元璋充满不舍。
汤河忍不住驻足,但却并未回头,只是抱拳向朱元璋示意,两人此番别离怕是再难相见了。
送走汤河之后,朱元璋也将兵力进行划分,去掉了徐允恭,替代上了李景隆,付友德替换了汤河,李景隆和蓝玉平起平坐,付友德在蓝玉之上,朱元璋写完这些坐在龙椅上哭泣。得知消息的蓝玉为此还发了一通脾气,认为付友德只是一个降将就能爬上他的头顶,李景隆竟然还因为祖上的庇荫也能和他一样。
朱元璋给太子安排的太子太傅都是武将,徐允恭知道他被拿下是因为和燕王的关系,李景隆和徐允恭也在分析现在的情况,认为朱元璋是对诸王有些不放心,同时也是要告诉大家,燕王是燕王,皇长孙是皇长孙。
皇长孙让人传话给徐允恭,东宫师父的名义都定下了,他即便是去争取,也只能是争取到太子太保的位置,委屈了徐允恭,但那只是一个名分,徐允恭仍然是肱股之臣,这番话让徐允恭心中舒畅。
徐增寿和徐妙锦要向徐妙云报信,徐增寿提醒徐妙锦以后要小心,现在家里是大哥当家,而且他一直看不惯朱棣,徐妙锦心中不服,觉得徐允恭不该和姐夫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