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时期较为成熟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大多刻在龟甲、牛肩胛骨等动物骨头上,又称作“殷墟文字、“甲骨卜辞、契文、龟甲兽骨文”等。
甲骨文的图画、象形痕迹很明显,字形对称、稳定,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符合汉字书写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89年),甲骨文被首次发现,当时震惊中外,此后诸多国家的学者开始收藏。
目前可知有单字大约四千五百多个,其中能够释读的文字为两千多个。
国外学者一直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就是商朝,因为有甲骨文可以作为证据。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夏朝。
但是很多国外学者不认可,认为找不到关于夏代的文字、文物来佐证,不能列入可信史,而属于神话传说范畴。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在山东多地、内蒙赤峰、陕西关中一带,陆续出土了一种有别于甲骨文的古老文字。
经测定早于商朝甲骨文一千多年,正是我国的夏朝时期。
这种古老的文字,被著名考古学家刘凤君首次发现,并将其命名为“东夷文字”,后改称为“骨刻文”。
考证认为,“骨刻文”是以玛瑙等锐角宝石刻在兽骨上的文字,距今约四千六百年至三千三百年之间,属于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骨刻文和甲骨文很相似,可以看出两者上下传承的痕迹。
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对骨刻文进行了系统的破译,论证了骨刻文和甲骨文以及现代文字之间的传承关系,确定骨刻文为现代汉字的源头。
即便是没有骨刻文的发现,早期的甲骨文距离夏朝仅有数百年的历史,无疑是从夏朝文字延续下来的。
关于夏朝文字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朝时期的史料。
周宣王在位时期,史官史籀[zhòu]撰写的《大篆》十五篇,其中的篆字即“夏篆”,“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
骨刻文的发现,使得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又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之前,证明了古代关于夏朝的记载是史实,而非神话传说。
同时也证明中华文明才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古老的骨刻文、甲骨文历经演变,传承至今,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