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谋士叮嘱朱棣,入南京后绝不能杀此人,朱棣应允,后灭其十族

谋士叮嘱朱棣,入南京后绝不能杀此人,朱棣应允,后灭其十族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初登大位,就急于加强中央集权,强令削藩。一年之内,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先后被削去王爵,废为庶人。

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因此朱允炆在削藩的排序上,将朱棣放在了最后。从周王朱橚倒台的那一刻起,朱棣便如坐针毡。令他恐惧的不仅是失去封地,还有侄子朱允炆对这些叔王丝毫不留情面,赶尽杀绝的做法。朱棣十分清楚,迟早有一天削藩的利剑会落到自己头上。

但朱元璋生前对朱棣早有防范,将朱棣的王俸由每年五万石降至一万五千石,从经济上制约朱棣的扩张,而朱棣统辖的地盘仅北平一地,在经济和军事资源的对比上,朱棣和朱允炆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朱棣最初应对削藩不得不采取绥靖策略。

对于朱允炆强硬削藩的目的,朱棣当然十分清楚,为了自保,并表明自己无谋反之心,朱棣派人将自己仅有的三个儿子全部送到南京做人质,想以此换取建文帝停止撤藩,但他显然低估了建文帝的意志。

朱棣身边的有位高僧,法名道衍,俗名姚广孝,同时也是朱棣的重要谋士。姚广孝向朱棣进言,说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朱棣不解其意,姚广孝解释说,您现在是燕王,“王”戴“白”帽就是“皇”啊。朱棣恍然大悟,原来姚广孝是劝朱棣起兵。

对于起兵之事,朱棣是心存顾虑的,儿子还在建文帝那当人质,另外,起兵对抗朝廷本就属于篡逆之举,难以得到民心支持。姚广孝又说道:“这是逼反,而非造反,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经过姚广孝劝说,朱棣认识到只有起兵才是唯一的活路。

朱棣开始筹备起兵的一切准备工作,将归顺的蒙古骑兵纳入麾下,并秘密招兵买马,扩充军力。同时结交遭受建文帝打压的内外官宦,向明朝朝廷安插间谍,及时获取朱允炆的动向。一切准备就绪,朱棣通过装病,想让儿子们借探视之机从南京脱身,没想到朱允炆竟然答应了朱棣的请求,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不得不说,这是朱允炆最愚不可及的一步臭棋,如果继续扣押人质,朱棣投鼠忌器,不会立即起兵造反,而人质一旦放回,朱棣再无顾忌,燕王终于下定决心用武力对抗朝廷了。朱允炆登基伊始就闹出这么大动静,背后的辅佐之人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托孤重臣方孝孺。

方孝孺是朱元璋谋士宋濂的得意门生。朱元璋初次见到方孝孺时就对其学问钦佩不已,朱元璋将方孝孺雪藏,留待太子朱标登基时启用。朱标死后,朱元璋又将方孝孺推荐给朱允炆。凡遇重大国事,朱允炆都要向方孝孺询问,方孝孺主持制定了建文初期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建议削藩,夺其实权,架空诸王。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朝廷随之进行征讨,诏令、檄文皆出自方孝孺之手。尽管一开始朱棣处于弱势,但朱棣长期驻守北疆,锻炼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反观朱允炆一方,由于朱元璋对武勋集团的几次大清洗,朝中已无可用之人。

方孝孺在文学思想上的造诣冠绝当世,堪称明朝文胆,但在军事治国策略上却是其短板。正如史学家蔡东藩所言:“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短短三年时间,胜利的天平就完全向着朱棣倾斜了。

而朱棣谋士姚广孝非常钦慕方孝孺的学识,知其品行刚直不阿,于是托付朱棣道:“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定不会降,但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朱棣亦有爱才之心,欣然应允。

朱棣进入南京,满朝文武皆已臣服,唯独方孝孺不肯就范。朱棣久闻方孝孺大名,登基称帝前钦点其起草即位诏书,遭到方孝孺严词拒绝,朝堂之上大骂朱棣篡位,违背先帝遗愿。朱棣则劝慰道“这是朱家的家事,先生何必自寻忧苦呢。”

没等朱棣说完,方孝孺已将笔墨掷于地上,厉声说道“宁赴死,也绝不执笔”。朱棣盛怒之下,已将保全方孝孺的叮嘱抛之脑后,下令将其车裂于市,并诛其三族。方孝孺依然强硬:“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说那就成全你,方孝孺遂成唯一遭受诛十族刑罚之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谋士,人质,朱元璋,孝孺,军事,儿子,朱允炆,朱棣,南京,起兵,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姚广孝,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谋士,人质,朱元璋,孝孺,军事,儿子,朱允炆,朱棣,南京,起兵,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姚广孝,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谋士,人质,朱元璋,孝孺,军事,儿子,朱允炆,朱棣,南京,起兵,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姚广孝,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