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锦衣卫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屏幕中锦衣卫身着帅气的飞鱼服,武功高不可测,做事果敢决绝,或忠肝义胆或奸佞狠毒,非常吸引观众目光。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是什么样子呢?它在明朝建立、繁盛到衰亡的过程中又有何表现呢?
早在宋代,仪鸾司以皇帝仪仗队的形式存在,负责皇帝及其亲眷的出行及近身安全,是锦衣卫的前身。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到了明朝建立,看着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一向疑心很重的朱元璋,深怕臣子们对自己忠心不够,于是秘密组织了一支队伍。
这支秘密队伍由他亲自指挥,主要职责为负责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只有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才能在朝堂上更好的控制他们。
这支队伍就是锦衣卫,它成立的初衷是稳定朝堂,维护皇家利益,后来成被一些有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滥用权利,营党结私,臭名昭著。
锦衣卫成立后五年左右,敏锐的朱元璋意识到它的存在弊大于利,于是下令废除锦衣卫。
朱棣继位后,他的疑虑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思虑再三,还是恢复了锦衣卫设置,并加强队伍,增大了他们的权利,锦衣卫重启后很快遍布朝野,势力如日中天。
若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是用来负责监控朝廷官员的,那么被朱棣重组后的锦衣卫则是用来监控整个国家的。
历史上对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与朱棣所时期的锦衣卫做了对比后,给予如此评价。
听命于最高领导,是他们身份的特别之处,他们不像普通朝臣们在朝堂之上直接递贴进谏,他们的工作隐私性很强,他们的一切行动与结果都直接面对皇帝。
这种特殊的身份赋予了他们特殊的权力,成为皇帝面前的大红人,为了让皇帝重用,他们尽职尽责。
关于这一点,有个流传的故事可以充分说明,有一天早朝,朱元璋故意问其中一位大臣,头天晚上他们与谁在一起,又一起做了何事,大臣回答后朱元璋面露微笑,一副很得意的样子。
大臣所答与锦衣卫给他提供的信息一模一样,这使一向多疑的他十分安心,这份安心可分为两点,一是大臣们毫无隐瞒,二是锦衣卫很忠诚可信,朝堂尽在掌握之中。
这看起来是个故事,细思极恐。这样的他们在皇帝的默许下,仗势欺人,横行残暴,犹如横在大臣们头上的一把利刃,言行稍有不慎,便会被添油加醋,危及生命。
皇帝的肯定,令锦衣卫们更加兴奋,进而全力以赴。
没有什么信息是他们捕捉不到,也没有什么事是可以逃过他们的眼睛的,这些信任由积极变为疯狂,曾经震惊明朝的“胡蓝之狱”、“空印案”都是他们所为。
一支新的队伍产生,便需要一些新的制度去约束他们,锦衣卫制度也随之而来。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锦衣卫制度的雏形。
作为皇家的私人军队,肩负着保护皇室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责,指挥使的管理者必须是皇帝极其信任的人。
在刚建朝各方势力还没有安排妥当之时,锦衣卫紧接着又被赋予了缉捕要犯和侦查之类似特务的权力。
刚迁都后,各项工作都还在修复调整阶段的朝廷,没有过多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护社会治安,元朝余党趁火打劫,繁荣的经济吸引这着流民从各处拥来,邪教也随着动荡趁虚而入。
整个社会秩序处于紊乱不安的状态,各种恶性事件频发,维持秩序,抓捕歹徒,包括街市的容貌这些繁杂的工作都派给了锦衣卫。
随着胡惟庸等人大权独揽,相权与皇权利益相悖,中书省铲除,宰相被废后,朱元璋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应付整个朝堂。
司法审判和监察的职责,又落在了锦衣卫的身上,他们的权力又增加了司法机构一项。
锦衣卫所负责的范围之广,也预示着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之大,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平民,他们权力无边。
就连掌管生杀大权的专门司法机关三司,都无权干涉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权力可见一斑。
职责从单一的保护皇族,扩大到了参与监察,维护社会秩序,参与司法活动等各个领域,又亲领皇命,职责与权力在无形中壮大,最鼎盛的时期,他们的数量有10万人之多,
队伍慢慢壮大成机构,职位与职责也慢慢增加,卫和所是锦衣卫最初的编制,后来就有了千户所和百户所。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锦衣卫,个个英姿飒爽,着飞鱼服的样子盛气凌人。实际我们所看到的飞鱼服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蟒袍和斗牛服。
蟒袍是皇上的特殊恩宠,是有莫大的荣耀的人才能得到赏赐,它不属于官服, 斗牛服就厉害了,穿着它的必是一定等级的官员。
设立所之后,又设立南北两个镇抚司。北镇抚司管辖诏狱相对来说权位重大,南镇抚司管辖军人户籍与行刑人员名单。
皇帝钦定的案件都是由北镇抚司负责,他们有专门的监狱,称为诏狱,又名锦衣狱。北镇抚司奉旨行事,有权利直接拷问刑讯审理案件,连专门主管司法的三司都无权过问。
传说诏狱中上夹棍、刺心、琵琶等令人闻之色变的十八种酷刑样样俱全,记载中曾有“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诏狱之中的景象,可见其残酷程度。
诏狱中关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罪的,无辜的,正直的等等,不管什么身份,最终的结局都逃不过惨死。
据说进了锦衣卫的大牢,基本就等于判了死刑,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有罪治理罪,无罪添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已是潜规则。
处于锦衣卫监视下的国家,官员们为了保命,人心惶惶,谨小慎微,无心朝政,百姓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全国笼罩一片阴霾。
这一结果并不是朱元璋的本意,锦衣卫的日益强大,朝堂惶恐,让朱元璋没了底气,才有了后来锦衣卫的废除。
这种极端的方式在当时确实很大程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贪官污吏的存在,严刑酷吏使官员们安分,也使民众们安定。
可他们忽略了,暴力之下的顺从,并不是真的顺从。
这支由最初的为皇家服务,只听命于皇帝的小队伍,在发展演变中逐渐走了特务司法路线,由队伍壮大成机构,虽最终听命者仍是皇帝,但随着机构的壮大,人员架构的复杂,皇帝已经不是唯一命令者了。
欲望在强大的权势里爆发,日益增长的势力让锦衣卫不甘于只是命令的执行者,参与了朝堂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了争权夺势的工具,
不受任何约束的他们越来越强大,胡作非为成为他们强大的手段,所以,后来的定论不无道理,明朝的毁灭,锦衣卫“功劳最大”。
魏忠贤一党的崛起,一定程度制衡了锦衣卫,他们由狐假虎威改为为虎作伥。
在东西厂的打压之下,他们没有隐忍反而把愤怒双倍嫁接,由原来的控制朝堂,转向了鱼肉百姓,他们成为东西厂的傀儡,沦落为抓人的工具,敲诈勒索、滥杀无辜、鱼肉百姓,成了百姓们心中的恶魔,民众怨声载道。
后期为了重振往日风采,没落的锦衣卫垂死挣扎,用尽力气巴结太监首领,结果反倒被太监利用,与他们沆瀣一气,为难朝堂官员,致使朝堂混乱,大明朝从内而腐,最终彻底灭亡。
他们剑走偏锋,丢失了本心, 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目无国法……他们罪名滔天,其行径令人发指,人们个个谈虎色变。
当然,锦衣卫也不全都是十恶不赦之徒,其中不乏卫袁彬这样的忠义之人,作为明英宗时期的一名锦衣卫,在明英宗被俘期间,他一直不离不弃,明英宗能重新振作起来,他功劳巨大。
死守崇文门的李若琏是崇祯时期的锦衣卫,他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兵败后不愿被俘自缢身亡,身虽死但青史留名。
若大明朝多些这样的有志之士,或许结局就会不一样了。明朝绝非灭亡于流寇之手,而是灭亡于厂卫之下,史学家这句话总结的十分深刻。
一群杀人不眨眼的魔鬼,连百姓都保护不了,如何保卫大明的江山?庞大的锦衣卫由于势力减弱不断缩减,数目仍有拥15万之多,最终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明朝而来,伴明朝而终。
锦衣卫得到更多的是唾骂,由身份显要沦落到杀人工具,已经麻木的他们先失去朝堂再失人心。
即便朝代不灭亡,锦衣卫也已生无可继,被历史淘汰是他们注定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