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毁了高育良后半生的《万历十五年》,究竟是本怎样的神书?

毁了高育良后半生的《万历十五年》,究竟是本怎样的神书?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幻想一件事情。比如当我们的钱袋捉襟见肘的时候,再比如我们想要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却没有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曾经那么一刻想过,自己如果是古代的皇帝,这些是不是可以轻易地得到呢?

但是一位美籍华人所写的一本书,却通过特写镜头的方式来记录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活。并告诉大家,即使是古代的皇帝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这本书就是黄仁宇所写的《万历十五年》。

按照一本历史书的标准,《万历十五年》也是胜任的。但是当我们把读这本书当作一本小说来读,恐怕感受会更加强烈。

因为当我们发现书里的主人公——明代万历皇帝的生活也并不是所求皆应的时候,那么在面对一些“求不得”的事情上,恐怕就会在内心当中平衡了许多。

而这本书之所以能再被提起,恐怕还要得益于在前几年火了一把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中最后落马的贪官BOSS高育良就是受到了这本神书的影响。

通过《万历》看高育良贪腐本质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可以火,其实分析起来无非就是两点:一方面是通过剧情设置给观众留下了非常大的悬疑,使观众能一直都保持看下去的动力。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剧中的各种人物,描绘了官员贪腐的本质。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当中分别描绘了几个官员的贪腐行为,而最令人感到惋惜的,就是剧中身居政法委书记的高育良。

本来高育良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官员,而且还分别培养了公检法机关的几名优秀的学生。但前任省委书记是一个巨贪,他的儿子赵瑞龙希望能将高育良也拉入贪污的行列当中,以方便自己组建商业帝国敛财。

而将高育良拉下水的方式则是通过一次设计好了的邂逅,让高育良认识了他精心安排的美女高小凤。

赵瑞龙一开始拉拢高育良怎么都不上钩,高育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不贪财,更不会迷恋那些“皮肤之色”。一次赵瑞龙看到高育良的书架上有一本《万历十五年》,知道高育良研究过明史,于是便找了一个人专门给高小凤培训这本书。

而高小凤在和高育良见面的时候就提到了明史,成功地引起了高育良的注意,更将高育良拉入了贪污的深渊。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贪腐是一种上层行为。因为手中没有足够的公共权力,贪腐根本不会形成。但是要比较公共权力的大小,任何现代官员也不会比古代的帝王的大。

实际上即使是明清两代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手中的权力也是有所制约的。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就体现了在明代晚期的时候,皇帝手中的绝对君主权力也被各种制度所制约的情况。而这些制度正是以书中其中一个主人公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环境。

推及到剧中的情况,《万历十五年》并没有直接导致高育良贪腐。毁了高育良下半生的也不是他的贪腐行为,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是当时他所处的贪腐环境。真贪的是高育良上面的那位,哪怕是上面那位的儿子说话都比高育良管用。

他作为政法委书记不贪污那就是异类,就是被清除的对象。起初高育良并不贪财,但环境怎么能使墨汁中的白纸干净呢?于是高小凤这样一个愿意用身体换取权力、地位、财富的女人。一个为了把高育良拉下马的定制款情人便横空出世了。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之所以走上了贪腐之路,其实是他选择在情欲上犯了掌权者不该犯的错误。而在他之下的所有官员都希望他犯错误,然后赵瑞龙则通过这些错误来控制这个掌权的学者。

而且他犯的错误也不过是一个男人通常都会犯的,只是他的身份不允许。正如当年的万历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张居正们不允许他拥有个人的选择和喜好一样。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是出生于1918年的老派学者,由于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学业也非常优秀,于是成年之后便考入了南开大学。

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想要好好上大学绝对是不可能的,于是黄仁宇便辍学参军。抗战结束之后,黄仁宇便去了美国,并在密歇根大学任教历史。

在大学当中想要有所建树,必须要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当中拥有论著。但已经48岁的他在当时甚至连一篇拿得出手的论文都没有。

而常年研究历史的黄仁宇也并不是言书说教的混子,他的史学底子让他在文化背景历史上拥有写成《万历十五年》的能力。

就这样写出了原题为“不重要的1857年——明王朝的衰落”的《万历十五年》。

虽然他自己对此书非常满意,但是在当时的美国却遭到了出版界的拒绝。因为作为出版社,出版一本书必需的条件是:要么拥有科研价值,要么拥有商业价值。总之价值才是美国书商看重的根本。

《万历十五年》对于美国人来说本身就很无趣,它只是讲了一段非常特写化的中国古代历史而已。黄仁宇为了能够维持生计,不得不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发行,以期能获得一些生活资源。

谁知《万历十五年》一经推出,就风靡了整个中国,黄仁宇也随之成名。

《万历十五年》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推崇,其原因是书中所写的内容是揭露了中国古代历史当中非常神秘的皇帝生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君主专制时代的皇帝其实过的并不是人过的日子。

并且通过讨论那些名留青史的正人君子来反衬人性在权力之下的异变。其实在书中专门介绍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海瑞死了、戚继光死了,然后通过这些看似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来串联起整个明代一朝所有的时政弊端。

《万历十五年》把一个皇帝当成了普通人来描述那一年发生的历史,这样就会通过万历皇帝的所思所想照见当下的我们。

想象一下,如果你当了皇帝,你会做什么?想必要寻求一些物质生活上的奢靡吧,想必要寻求一些精神领域上的刺激吧,想必要寻求一些常人奢望的享受吧。但实际上,万历皇帝本人根本没有得到这些。

作为一个孩子时他想玩,张居正告诉他不行,得读书。玩不行那么我就培养兴趣练练书法吧,有个个人喜好。

张居正告诉他不行,因为宋徽宗就是因为喜好书法绘画才亡国的。个人喜好不能有,那么我就找个喜欢的女人吧,太后告诉他不行,得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找皇后。到了后来甚至立谁当太子这件事,万历皇帝都不能说了算。

少年时期不玩乐,青年时期不荒唐,壮年时期不自主。《万历十五年》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情,一个人的个人意志是通过周围所有人对你的身份认定而被左右的。哪怕你是戚继光,哪怕你是海瑞,哪怕你是万历皇帝,哪怕你是政法委书记高育良,都一样!

谁都逃不开一个群体对个体的裹挟。《万历十五年》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根本不是历史书,而是一部写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书,是揭露人类族群生活特性的书。它赤裸裸地将一个四维世界中的三维生物“人”拉回到了蚂蚁的世界。

《万历十五年》不解决问题,只揭露问题

明代历史从洪武大帝开始就一直保持着一个混乱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混乱的,是因为朱元璋做皇帝时本身就没有一个该做皇帝的样子。相比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来说,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古代奴隶制度之下的残酷和封建制度下的礼教束缚。

所有关于国家的事情都是朱元璋说了算,这也就势必造成了很多不公平。首先在皇帝位的继承上,他一厢情愿地选择了朱允炆。但实际上朱允炆根本就不适合做皇帝,最终被四子朱棣夺权。而在官僚制度上,朱元璋也不愿意让他人插手政事,还言明“敢言立相者斩!”

没有宰相的劝谏和疏导,皇权就被明代的皇帝们快速地放大。这也造成了皇帝作为国家领导人有着独特的个人喜好,甚至这种个人喜好都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运作的恶弊。

比如从正德皇帝开始,明代的皇帝就一个比一个昏庸,要么建豹房、要么炼神丹、要么数银子、要么做木匠。总之皇帝不干皇帝该干的事儿,上行下效之后,便给了那些官员贪腐的机会。

当官员们拥有足以掌控整个国家命脉的权力时,皇帝就是一个被人崇拜的象征,皇权也就落得满地鸡毛了。

由于万历皇帝之前的几位皇帝都极其昏庸,所以明代的文官集团都寄希望于刚刚即位的明神宗朱翊钧。但他即位的时候才刚刚十岁,可想而知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当好一个皇帝呢?

于是内阁便让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让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代史称“万历中兴”。

但是实际上,看似国泰民安的“万历中兴”根本就是幻梦泡影罢了,《万历十五年》写出了作为皇帝的朱翊钧根本就没有做皇帝的觉悟,甚至没有做皇帝的绝对权威。所有的中兴之相只是文官集团的操控罢了。

万历皇帝的是人,高育良也是人,人的根本在于他不是神,他不能一直都保有人身上存在但虚无的神性。反而把人放在了一个非常动物性的位置上。

《万历十五年》之所以风靡,是因为它真正地将人的局限性暴露了出来。这些局限虽然让人们看到了,但它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曾经有人在讨论中国古代礼教和国外宗教的时候表达了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国外的宗教之所以能够一直被全世界大众所接受,是因为宗教能够解决人的救赎问题。比如宗教教义当中实打实地告诉每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圣人”。

而不是像中国古代礼教中只告诉你要成为“圣人”,但“圣人”的标准则是由人而定。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古代所有的读书人都希望有一个崇拜的对象。关羽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武者必须拥有一个道德楷模。而万历皇帝作为一个君王,他的人生就必须拥有这种楷模气质,不光是行为上的,甚至精神上的也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

但是朱翊钧他是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不允许他人干涉自我的生活,所以他反抗,他叛逆。他并不是无为而治,反而是利用无为而治来对抗传承已久却违背人性的“圣人之法”。

但这样的人,不适合当皇帝,不适合掌权。就如高育良不适合做官一样,老百姓的男人可以贪财、可以好色。但是掌权者不可以!因为权力一旦没有了限制,生出的必定是恶果。

《万历十五年》虽然说了无关紧要的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但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明王朝没落的关键。文官们要求皇帝要做圣人,要求他必须按照自己集团的意志来处理自身的问题。但他们很正确吗?显然不是的。

按照他们的意志选出来的太子当了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之后那个木匠皇帝就喜欢做自己,结果才有了魏忠贤,才有了东林党,才有了明朝末期名存实亡的基础。

总结

觉悟这个意象很有意思,能够看透自己且看透世界的人毕竟少之又少,而能够觉悟的人则是在以上的条件下还承认自己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世界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作为全民的偶像,那么他就必须拥有觉悟。显然高育良和《万历十五年》中的所有主角都没有这种觉悟。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太可能拥有这种觉悟。人毕竟只是一个比蚂蚁高级一点的动物而已。

说一个更加轻松的事情,如今的社会,有太多八卦可以让我们吃瓜了,但是这些掀起八卦的事件难道真的是吃瓜的人理解的那样吗?吃瓜群众要有所觉悟,那些被追捧和跌落神坛的偶像和你们一样,他们也是人,需要生活,需要自我。

一个年纪才刚十几二十的孩子,在大众媒体的聚光灯下被追捧和消费,他就必须按照大众的意愿活着了?谁还不是“万历皇帝”啊,放过他们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高育良,权力,古代,历史,贪腐,黄仁宇,皇帝,剧中,人民,时候,观点评论,高育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皇帝,张居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高育良,权力,古代,历史,贪腐,黄仁宇,皇帝,剧中,人民,时候,观点评论,高育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皇帝,张居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高育良,权力,古代,历史,贪腐,黄仁宇,皇帝,剧中,人民,时候,观点评论,高育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皇帝,张居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