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政和五年(1115年),大宋开国以来的第67次“国考”。
这年“进士及第”名单里,有一个叫秦桧的年轻人。
籍贯是江宁府(今南京),25岁。
秦家不是豪富望族。
秦桧父亲秦敏学苦读诗书,也只做到县令。
老秦四个儿子,名字都以“木”为偏旁:老大秦彬、老二秦梓、老幺秦棣,皆碌碌,唯独老三秦桧,踏上仕途。
更关键的是,秦桧择了一门好亲家,老婆是前朝宰相王珪的孙女。
王珪在神宗朝是出了名的“稳健性”选手,不站队、不结党,深受器重,而且还是拥立宋哲宗的功臣。
这样的人,往往是各方争取的对象。
王姑娘还没出阁的时候,就拜内侍童贯作干爹;她的哥哥王㬇,娶的老婆是宋徽宗朝宰相郑居中的女儿。
秦桧的起点,明显高人一等。
02
宋朝的进士,大多文笔出色,秦桧也不例外,靠着一手行政文书功底,在宣教部门很吃得开。
规规矩矩待了十年,混到了太学学正,相当于国立大学的行政主管级别。
有资历,无实权,在太平盛世,几乎没有飞跃的可能性。
但,秦桧抓住了一次机会——靖康之乱。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人大兵压境,刚即位的宋钦宗赵桓下诏,希望臣下就“保家卫国”建言献策。
除了坚决主战的李纲、种师道,大部分人都主张跑路。
另有一小撮,没有明确的立场,伺机而动,秦桧就是此类。
他代表太学,上了一道奏札,即后世所谓《上钦宗论边机三事》,大意包括:
拒绝割让三镇(黄河以北的太原、中山、河间),提防金人以结盟为借口使诈等等。
这道札子很高明,不公开表态“开打”,也与投降派划清界限,取中间值——两边不得罪。
由于太学学正并非正式朝官,这种意见大概率被忽略了。
但是,宋钦宗赵桓注意到了秦桧这个名字,很快就认命他为职方员外郎,正七品。
03
宋钦宗作出抵抗的姿态是一回事,能否认真执行又是另一回事。
面对金人的猛攻,宋钦宗决定接受割地赔款的条件,让秦桧跟着张邦昌去办理。
秦桧很精明:这个时候是绝不能倒桩的,他连上三道奏扎,声明“跟老张这种货色搞投降,有违初心,还是算了吧。”
“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
张邦昌是有名的投机分子,临行前要求皇帝保证“不抵抗、只割地”,结果被谏官弹劾滚蛋。
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一招隐形的借刀杀人,秦桧终于可以站到主流社会的镁光灯下。
宋钦宗在位两年,基本政治思路如下:
出于面子硬扛,被金人揍一顿;
打怕了,决定求和割地;
朝野反对,再次宣布硬扛。
第二次,宋钦宗又软了,给了秦桧一个“借礼部侍郎”的头衔(意为临时性官职),负责割地事宜,同时护送亲王赵枢,出使金营,表示诚意。
金人很爽快地同意和谈,但要扣下赵枢作人质。
秦桧只好空着手回来送信。
损失一个亲王,只换来金人口头承诺,这笔买卖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但宋钦宗的诉求很简单:不能开战!
所以,原本无功的秦桧,居然直接升任御史中丞。
04
按照金人的想法,他们不直接参与管理大宋土地(也没这个能力),而是“以汉制汉”,将张邦昌推到前台。
这事儿掀起千层浪。
心智稍微正常的宋朝大臣,都表示反对,联名写信,希望“乞存赵氏”。秦桧尤为义愤填膺,声称:张邦昌算个逑,在内做宰相不够格,在外又有辱国格,更没有资格代替赵家治理中原,这事儿就离大谱。
请让姓张的与我当面理论!
“邦昌辅相无状,不能尽人臣之节,以释二国之难,不足以代赵氏,情愿乞押赴军前面论。”
——《三朝北盟会编》
多年的官场之道让秦桧深知:跟着一大帮人起哄,要么都掉脑袋,要么泯然众人。
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怎么办?
标新立异,脱颖而出!
05
第二天,秦桧私下写了一封《乞立赵氏书》,直接投递金军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粘罕)。
这封信里,秦桧露出隐藏至深的面目,狰狞而阴毒。他说:
张邦昌是个奸诈之徒,正是他的首鼠两端导致两国撕逼,阁下一旦立他做中原之主,金军撤走,此人必将闹翻天。
最好是从赵氏宗室里挑一个缺少执政经验的菜鸟,成为大金的傀儡,名正言顺,想借机闹事的人都找不到理由。
“契勘张邦昌在上皇时执政日久,伐燕败盟之计皆所预知,今若册立,恐元帅大兵解严之后,奸雄窃发,祸及无辜,将不称元帅吊民伐罪之意。若蒙元帅推天地之心,以生灵为念,于赵氏中推择其不预前日背盟之议者,俾为藩臣,则奸雄无因而起。”
——《靖康稗史笺证》
这信可谓一石三鸟:其一,关于家国,金人认死理,认为毁一国的最极端做法是将宗庙搬走,把皇帝掳走,但按照儒家伦常,只要找到宗室子弟,也是可以继承香火的;其二,关于自己,以“忠臣”的人设活下去,忠臣,未必是宁死不屈挂墙上,还可以打着帮扶“傀儡”的旗号,继续拜谒赵家子孙嘛;其三,若“忠臣”不好做,那就向金人递交“投名状”,设身处地替他们考虑,用赵家人管理中原大地,省去不少治理成本,可以大幅度消弭战乱的恶劣影响(事实证明金人后来选择张邦昌是个大错);生长在白山黑水间的完颜宗翰,脑子里满是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笃定要在汴京制造一出暴力美学。
秦桧嘛,书呆子而已,反而将他写入押解北国的名单。
06
在北国,秦桧就像变了一个人,不再坚持“保存宋祚”,反而向完颜家表示顺从,摇尾乞怜。
一度,宋徽宗希望能够借刚登基的赵构之名,写一封代表赵家子孙的降书,来换取自由。
秦桧作为枪手,才思泉涌,文不加点,不但让徽宗陷入长久的自嗨,也让金人大赞。
秦桧借助文才,留了一条性命,受到各路权贵的重视,都把这个大宋读书人当作宝贝。
他们需要一批忠于本邦又熟悉大宋的人才,投入到伟大的统一战争中去。
秦桧被派到前敌元帅完颜挞懒身边,“参谋军事、随军转运使”,制定作战方案、筹集粮草补给,顺带开展统战。
建炎三年(1129年)的楚州(今江苏淮安)之围,秦桧再一次施展自己写“劝降书”的技能,然而,文笔再好也打动不了楚州军民,他们选择了集体殉国。
07
按照秦桧自己的说法,自己是杀掉监视的金兵,抢了条小船,昼伏夜行逃出。
这个说法受到公开质疑,譬如,一些人就认为:
“两军相拒,岂有全家厚载逃归者,必大金使来阴坏朝廷,宜速诛之,以绝后患!”——《三朝北盟会编》
打仗间隙,带着老婆财宝,堂而皇之地跑路,唬谁?
从北边到绍兴,近三千里路程,唯独秦桧一家逃出生天,其他那些宋臣愣是没跑出一个,要说没有猫腻,谁信?
再后来,秦桧自己也觉得这段经历有点平行宇宙的风格,便写了一本回忆录《北征纪实》,说是因为楚州前线的金人贪图自己的钱财,动了杀机,他无奈偷船逃走。
尽管如此,朝中的一些大臣,对秦桧的印象还停留在靖康之乱的那个硬汉形象,没想过去彻查他是否是“细作”。
就连一向明于是非的老臣李纲,赞赏秦桧“精忠许国”,“立大节于宗社倾危之秋”,“直谅公忠,久孚中外”。
另一方面,赵构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希望金人给到承诺:皇帝只能是自己来做。
秦桧,就是绝佳的联络人。
08
刚满40岁的秦桧,敏锐地发现自己与赵构,有一个显著的共情点:怕打仗。
秦桧在北境漂泊四年,能得到金人赏识,是昔日同僚的鲜血将他搂头盖顶一阵浇醒;
赵构登基四年,有三年时间辗转于江浙各地,亡命于茫茫海上,还换上了不育之症。
沉痛的现实,拴紧了两颗凄凉的心,达成共识。
心领神会的秦桧,迅速给出了双边和议的第一稿方案。
总方针是:
“南自南,北自北”。
即:
以秦岭-淮河一线,实行南北分治,金人统治北方,辖区内无论女真人还是汉人,均要臣服大金,留在中原的汉人士大夫也不例外;同理,南宋统治南方。
以此,换取金人不再南下,实现邦交正常化。
这其实也是金国上层,在灭北宋后无力管辖中原,导致各地反抗不断,而做出的变通之举。
之前,秦桧提出“以汉制汉”被完颜宗翰视作狗屎,现如今,完颜挞懒等辈开始佩服起秦桧的先见之明。
按照他们的构想,如果“南北分治”顺利,不出几年,南宋小朝廷就可彻底变为大金附庸。
或许是这样的梦想太过超前,南宋君臣也并非庸人,面对这样的方案,群情哗然。
赵构也气得够呛:算起来,朕的祖籍在北边,难道堂堂宋皇也要服从金人管理?
朝廷内外,口水搬砖飞舞不断,舆论失控。
秦桧的宰相板凳还没做热,就被赶下台。
赵构指着老秦的背影吐痰“终不复用”!
09
多年以后,赵构拉着垂垂老矣的秦桧闲聊,提及这段往事,叹了口气:
当时朕不过是秀一下演技,内心早已认可你这个方案,碍于公论,不好明说罢了。
“朕记卿初自金归……遂首建讲和之议。朕心固已判然,而梗于众论,久而方决。”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说得很清楚,“梗于众论”都是扯淡,和议这件事很微妙,考虑到主战派势力很大,赵构没有必然把握搞独裁,所以玩儿了个“久而方决”。
10
回到绍兴五年(1135年),完颜挞懒主政,宋金和议死灰复燃。
一年后,宋徽宗驾崩的消息传来,赵构借机大规模发丧,同时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宰相张浚。
一方面,秦桧劝说赵构压制岳飞等人的兵权,另一方面又推出“南自南,北自北”的优化方案。
按照金人提出的和谈要求,赵构不但要接手屈辱的称臣、纳贡条件,还必须行大礼参拜“金主爸爸”。
这引起了南宋士大夫的严重抗议,声讨秦桧,希望杀之以谢天下。
秦桧仗着外有完颜挞懒,内有赵构撑腰,嚣张不已,口称:
“我欲济国事,死且不〔恤〕,宁避怨谤!”
舆论愈发高涨之际,秦桧被指名点姓称为“金人细作”,他不得不上书请罪。
赵构明白:主和是自己提出的诉求,不能扇自个儿耳光,遂气急败坏地将一批大臣贬斥到外地,专任秦桧,。
最终,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
老秦向金使行了跪拜大礼,这才了结。
11
合约生效仅一年,金廷发生变故,完颜挞懒被杀,主战的完颜宗弼(兀术)掌权,再度攻宋。
岳飞等人奋力反击,以少胜多,眼看大功将成。
秦桧看穿赵构“怕大败,怕全胜”的心理,强迫岳飞等班师。
完颜宗弼吃了亏,转变策略,提出二度议和,并以杀岳飞作为附加条件。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宋金签署合约。
赵构趴在地上口称“臣构”:
“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有渝此盟,明神是殛(jí)”。
金人则“册康王为宋帝”。
不打仗了,皇帝坐稳了,赵构心满意足。
至于脸面嘛……不好意思,多少钱一斤?
秦桧,加太师,进封魏国公,皇帝还亲自题写画像赞:
“惟师益公,识量渊冲,尽辟异议,决策和戎。长乐温凊,寰宇阜丰,其永相予,凌烟元功。”
12
秦桧的后半生,权倾朝野。
所有持异议的政敌,统统赶出朝廷;
大兴文字狱,任何人不得因言语冒犯自己;
擅改国史,凡是与之涉及的所有诏书和奏章,烧了;
赵构亲题“一德格天”匾额赏赐秦桧,把他视作“国家道德楷模”;
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殿试,被强行擢升为状元,后来还是赵构出面,将其压到第三;
宋廷出现了一股以歌咏秦相为时尚的娱乐活动,有人甚至建议秦桧加九锡,老秦没说好,也没拒绝;
渐渐地,赵构觉察出了不对头,想控制,却有点刹不住车。
他一度在靴子里藏着匕首,一旦秦桧有变,先除之。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怕死的,比如殿前司小校施全,行刺秦桧不中,被杀。
多年以后,秦桧被追夺一应恩赏,得了一个谥号:谬丑。
一个错误而丑陋的人渣。
13
国人如此痛恨秦桧,主要原因在于他是直接参与杀害岳飞的凶手。
但实质上,杀岳飞,只是秦桧为谋求和议而执行的附加条件,也是赵构因忌惮武将掌权而下的杀招。
秦桧之丑恶,根本在于两次和议的“灵魂逻辑”——“南自南,北自北”。
这是明目张胆地搞大分裂。
举个例子:
中心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算出身籍贯,无一不是“北人”;
其他,杨沂中是山西代州人,吴玠吴璘兄弟、刘锜是甘肃人,李显忠是陕西人……
北人,构成了南宋的国防中坚。
能归到北方,受金人统治吗?
按第二次宋金和议的官方约定,从北境逃到南方的北人,被冠以“归正人”的称号,必须要遣返回金国。
但是,从南宋各地驻军屯田、商贸往来的史料记载看,“归正人”在经济生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是劳动力,更是生力军,岂能轻易交还金人?
“川陕宣抚副使吴玠于梁(州)、洋(州)劝诱军民营田,今夏二麦并约秋成,所收近二十万石,可省馈饷”;
“(上)嘉奖之。”
有了“归正人”,生产生活搞得好呀!老板也高兴。
这样的例子很多。
若按照秦桧的逻辑,都是得遣返治罪的。
所幸,这一条未被认真执行,也算间接保留了华夏衣冠在江南大地的延续......
PS:
电影《满江红》里,秦桧替身引吭高歌“怒发冲冠,凭栏处……”
合乎人情,不合乎常理。
1.岳飞平反前,他的诗文都是严禁传唱收藏之列,行伍之中更是无法传播;
2.人民群众痛恨秦桧,更多是因为他搞威权政治、奴性外交,排斥世间的所有善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