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七岁就能作诗的他被称作“神童”,后更冠有“初唐四杰”的光环。
他的一生应是顺风顺水,一马平川。
然而令他声名大振的却不是他的诗作,而是一篇檄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1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则天临朝称制。
当时还是“李敬业”的徐敬业以匡扶李唐天下,迎庐陵王李显复位为由,针对武则天的倒行逆施在扬州举起义旗。
徐敬业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李勣之孙。
李勣原名徐世勣,因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
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
后唐太宗李世民赐徐世勣李姓,因“世”与太宗名相撞,为避讳而取名李勣,与卫国公李靖并称,累封英国公。
李勣去世后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其子李震曾任梓州刺史,李震长子便是徐敬业。
因李震早逝,所以李勣去世后,徐敬业直接承袭了英国公爵位。
曾任眉州刺史,后犯错被眨为柳州司马。
武则天剥夺徐敬业赐姓。
02
骆宾王出身寒门,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李元庆让他自陈其才,骆宾王耻于炫耀,辞不奉命。
后拜奉礼郎,因事被贬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调为武功、长安主簿。后入侍御史,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因而下狱。
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了有名的诗作《在狱咏蝉》。
其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表明了骆宾王高洁的心志。
调露二年,骆宾王任临海丞,因不得志而辞官游广陵,后转为徐敬业幕僚。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前,骆宾王代他写下了千古名檄《代徐敬业讨武曌檄》。
03
《代徐敬业讨武曌檄》第一段就以“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将武则天的罪行条条陈列,以宣示武氏干政对李唐天下的危害,表明武则天窃取李唐天下的心志。
第二段适时地引出徐敬业。说他是“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以此来点明徐敬业起兵并非是为了造反,而是正义之举,只为匡扶李唐天下。
证明了徐敬业讨伐武氏是正义之举后,骆宾王又写道,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
以此来表明徐敬业的军事实力,给那些犹豫不决的李唐旧臣一颗定心丸。
而紧接着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更是以无比浩荡的气势将这次起兵定义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必胜之举。
最后一段,笔锋骤转,开始感情铺排。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xié)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以李唐皇恩为切入点,紧扣时下局面,唤醒李唐旧臣匡扶李唐天下的决心,用大义和情感打动各方力量。
然后恩威并施,正告满朝文武官吏须认清形势,凡参与匡复李唐者,共享富贵;若有执迷不悟,首鼠两端者,只有死路一条。
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感叹,如此大才,当重用之。
最后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更是气势磅礴,充满必胜信心,成为传世的警世金句。
如此洋洋洒洒的一篇檄文,叙议相间,情理兼具,澎湃激越,气势浩荡。
凭借着这篇檄文的昭告天下,徐敬业的义军人数迅速增长至十几万。
尽管这场“扬州叛乱”很快被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的三十万官军所平息,徐敬业也为部下所杀但凭借着这篇“讨武檄文”,骆宾王足以青史留名。
武则天登基后还时常于大殿上高声朗诵这篇檄文,也曾派人去寻找骆宾王的下落,想请他做官治世,只是都无终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