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究竟有何使命?
史载,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六月十五日,朱棣心腹、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由27000余人组成的队伍,驾乘着200多艘吨位巨大的“宝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拔锚起航,浩浩荡荡,从长江口缓缓鱼贯驶出,开始了中国航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船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经历了亚非两大洲3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了非洲东海岸,前后7次远涉重洋,历时长达28年。
永乐帝朱棣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派郑和屡屡下西洋?这位长期坐镇北方,与退守大漠的残元势力鏖战不休的永乐大帝,为什么突然把眼光转向浩瀚无边的蓝色大海?难道只是为炫耀大明国威?用大明先进的科技和碾压性的武力逼迫异域诸邦万国来朝? 有史学家认为:除上述原因外,此中还暗含着一段秘而不宣的隐情。
靖难之役,朱棣挥军捣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英年早逝,1398年,朱元璋临终前立下遗诏,把皇位传给故太子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或明惠帝。
次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因朝廷“削藩”以“清君侧”为由在其封地北平起兵造反,号称“靖难”,实际上是要用武力夺取侄儿的皇位。
经过3年多的浴血苦战,朱棣率燕军一路南进,终于强渡长江,兵临金陵(南京)城下,正当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橞(朱棣同母弟)等人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时,明宫忽然冒起一场大火,建文皇后马氏带着7岁的太子焚身浴火,化为灰烬,而建文帝朱允炆却在这场惊天大火中下落不明,生死成谜。
《明史·太宗实录》记载:当朱棣率军抵达金川门时,在南京的诸王以及文武大臣审时度势,都来朝见新主子,建文帝朱允炆心知大势已去,本来也想出迎,回望四周,朝堂上臣属早已作鸟兽散,仅余几个内侍而已,不禁悲从中来,叹息说:“我有何脸面见他(指抢班夺权的反王、四叔朱棣)”?于是就命内侍紧闭宫门,举火自焚了。
朱棣“靖难”成功、夺取皇位的当年,在给藩属国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假猩猩地说:他之所以起兵“靖难”,只是想“清君侧(铲除皇帝身边奸臣)” 而已,“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
永乐年间编纂的《明实录》和清代编修的《明史》都重复了这一说法,看来,朱棣率军进京时,建文帝率全家自焚而死已是盖棺定论的事了。
然而,从史料中透出的蛛丝马迹看,建文帝阖宫自焚说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种种迹象表明,他似乎在那场后宫大火中经密道逃出生天,从此东躲西藏,浪迹天涯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由葬之”。
既然建文帝和皇后在大火中“不知所终”,那具在烈焰余烬中被烧得“乌漆麻黑” 面目狰狞的焦尸, 怎么能辨认出到底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据史料记载,当时正值6月,热浪滚滚,如果能一眼分辨焦尸就是建文遗骸,为何要停尸8日?如果无法准确辨认,在酷暑中停尸8天又有何用呢?
于是乎,建文帝没死之说不胫而走,不仅京中议论纷纷,而且迅速传遍全国:一说燕军入城时,建文帝在亲信大臣程济以及20多个贴身心腹的带领下, 从密道中逃出京城;另一说,城破之日,由宫庙主录僧溥洽大师为建文削发,装扮成和尚,先从密道潜出,然后藏匿于某处寺院了。除此之外,还有南逃至海边,觅船逃亡海外之说。
朱棣精明过人,他也知道,自己冒着“夺嫡”和“篡逆”两项罪名登基称帝的,名正言顺的皇帝朱允炆还在世并且出逃,对自己的合法性是一个极大地挑战与威胁。一方面为了安抚人心,他不得不在事情还没弄清楚的情况下发布建文帝已死于大火的诏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派人苦苦寻觅建文迷踪,于是,又引出许多明察暗访的事例来。
《明史·胡滢传 》记载:宫中大火时,有人说建文帝趁乱逃逸,跟随他逃走的旧臣很多,朱棣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内心并不安稳,非常怀疑 此事,就派亲信大臣胡滢拿着御诏,以寻访仙人张三丰(张遢) 的名义,走遍天下州郡乡邑,尤其是遍访名山大川、寺庙道观,暗暗察访建文帝下落。
永乐二十一年,胡滢还京时,已经睡下的朱棣立刻深夜召见,两人密谈至4更胡滢才告退。于是有人问:既然建文已死,永乐帝何必要派胡滢这样的重臣外出寻访,而且时间长达21年之久?如果仅仅只为寻访仙人张三丰,自可以当朝计议、询问,何苦要迫不及待地与风尘仆仆回朝的胡滢作通宵达旦地密谈呢?
《明史》记载,靖难首功之臣、燕王高参姚广孝(黑袍妖僧)84岁病危时,也曾恳请朱棣将关押已久的和尚溥洽释放。溥洽就是建文皇宫的主录僧,传闻中替建文剃发易装出逃的就是他,被认为知道建文帝真实下落的人。既然永乐帝朱棣真的找到了建文帝的遗骸,又何必把一个遁入空门的老和尚关押16年之久,苦苦追问建文下落呢?
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宣扬大明国威、军威外,还有难以明说的隐忧:怀疑建文帝流亡海外,遂命郑和出洋察访建文下落
《明史·郑和传》也记载说:“成帝(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就明成祖朱棣的主观愿望来说,目的仅有两个:一是炫耀大明武力,威慑或笼络海外诸国遣使来朝受封,即称臣纳贡,为自己的帝位正名,二是继续寻访建文帝的真实下落。
由此可见,在永乐大帝的内心深处,“不知所终”才是建文帝朱允炆结局的最真实定论。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一直到今天,建文帝的遗迹屡有发现,或许当初他真的逃走了,然后四处藏匿,颠沛流离,甚至逃亡海外......每次关于他遗迹的发现又会牵引出一连串新的疑问和谜团。看来,建文虽早已死去,但关于他在南京城破后的下落之谜 ,仍会吸引更多的人继续探究下去。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