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东晋多次北伐为什么没有一次成功?你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原因才北伐

东晋多次北伐为什么没有一次成功?你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原因才北伐

东晋和南宋都是因为被异族入侵而偏安江南的朝廷,相对于南宋一味的求和,东晋收复失地的愿望远超任何朝代,前前后后大规模的北伐超过六次,小规模的北伐也无数,但除了末期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大都没有建树。

淝水之战

是东晋没有名将吗?祖逖、桓温、陶侃都是一时人杰,但均以失败告终,要知道北方也在混战不休,十六国连年征战各自称王,难道东晋的实力还不如北方吗?

东晋的实力自然高于北方,而且还有民间士气的加成,可惜除了祖逖、陶侃、谢玄都是公大于私外,其余的人北伐都是私心作祟,北伐不过是增加名望之举而已。

北伐是东晋朝廷的政治正确

东晋的朝政大权主要掌握在南渡的北方士族手上,而他们大都都和朝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汉赵灭了西晋,在洛阳沦陷、宁平之屠、永嘉之乱中大量士族被杀,其中自然有不少南渡的北方士族的朋友乃至亲族,比如协助王导、司马睿的司马越的王妃裴妃兄弟死于石勒之手,儿子也下落不明。

同时汉赵杀戮的不仅仅是士族,对于百姓也是残忍至极,因此无论是留在中原的百姓还是南下避难的流民都对于汉赵有着非常深的仇恨,而东晋想要在江南立足,除了稳定江南士族和百姓外还要稳定中原百姓和南下流民,毕竟既要抵御汉赵,又要依靠当地存生,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内乱。

偏安江南的东晋

即便王导晚年怠政,司马睿也如同傀儡,但不影响北伐成为东晋朝廷的政治正确,而且东晋上下很多人都对北伐产生共鸣,可以说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民间,甚至礼教方面都对东晋的北伐起促进作用,北伐或加深东晋统治,还会凝聚人心,这两者都对东晋有利。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北伐的情感从未递减,甚至在到了刘裕北伐的时候,沿途百姓纷纷相迎,甚至边远的凉州都翘首以盼,可见北伐在东晋是从上至下的情感,可以说北伐是贯穿东晋百年国祚的存在,甚至延续到日后的南朝。

前期东晋朝廷还能主动北伐,即便王导想要偏安一隅,但口头上还得说恢复神州的口号,而且东晋初年没有玉玺,司马睿被北方政权戏称为“白板天子”,所以北伐收复故土,夺回玉玺是证明东晋政权正统的必要途径,毕竟正统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司马睿被称为“白板天子”

而到了东晋中后期,北伐却成为权臣提高自己声望甚至夺权的最重要的手段,比如桓温北伐就是想要打击异己,逐步夺取军权,而东晋朝廷自然不甘心,为了对抗桓温,也进行北伐,可惜实力不行,不仅没能提升与桓温对抗的资本,反而自损威望,成为桓温夺权的垫脚石。

至于刘裕,东晋朝廷虽然日薄西山,但朝廷内部还有刘毅、诸葛长民等对手,寒门出身的刘裕还是得靠北伐提高声望和地位,从而压制他们。

纯粹公大于私的北伐:祖逖、谢玄

祖逖

祖逖是最先开始实际北伐的,毕竟之前司马睿主导过两次次北伐,第一次因为粮草不济为由退兵,而在司马睿称帝的同年,祖逖宣布北伐,司马睿派儿子琅琊王司马裒率兵北伐,受祖逖节度,可惜徒有其表,不久司马裒就返回了,实际上还是祖逖自己北伐。

而且东晋刚刚建立,司马睿为了加强皇权,想要与王敦王导二人夺权,自然不会提供多少支持,因此祖逖只能凭借司马睿的威望拉上数百流民一边锻造兵器一边招募兵马,最终拉起一支两千多人的北伐部队,至于司马睿能提供的只有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官职和一千人的军饷、三千匹布。

祖逖北伐

靠着两千兵马和人格魅力,祖逖一度收复河南地区,整合了北方各自为战的晋军将领和流民首领,可惜就在祖逖准备进攻河北的时候,司马睿任命戴若思为都督,摘了祖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最终怀恨而死,弟弟祖约接任为豫州刺史,但不久遭到石勒的进攻,被迫放弃河南,北伐战果付之东流。

谢玄

谢玄和谢安是东晋少有的贞臣,虽然为谢家人,但整体上依旧是公大于私的,谢玄北伐更多的还是想要为东晋收复失地,并且当时前秦解体,北方再次大乱,确实是北伐的大好时机。

谢玄在淝水之战击败前秦

太元九年(384年),在谢安的主导下,东晋安排两路大军进攻分裂的前秦,其中西路军由荆州刺史桓冲指挥,东路军由兖徐刺史谢玄指挥,谢玄以北府军为主力,以刘牢之为先锋,接连攻克了兖州和青州,进入冀州后联合前秦对抗后燕,进入邺城,收复河北指日可待。

可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猜忌谢玄和刘牢之,在北伐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解除了谢安和谢玄的军权,这次北伐也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桓温和刘裕:靠北伐增加声望地位和夺取权力

桓温和刘裕北伐的目的是增加声望地位和夺取权力,甚至为了篡位,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北伐依旧有收复故土的想法,这种想法刘裕比桓温更加强烈。

桓温

桓温北伐之前是殷浩两次北伐,可惜未能成功,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的桓温趁机弹劾殷浩,自己掌握军政大权,毕竟之前桓温已经灭了成汉,为东晋收复了益州,名望一时无二。

桓温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一度逼近前秦都城长安,前秦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对抗,最终桓温的军队因为缺少粮草而被迫撤军,随后前秦派军追击,晋军屡战屡败,北伐失败。

永和十二年(356年),北伐进攻姚襄,夺取了洛阳,修诸帝陵而班师。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再次北伐,这次征讨前燕,起初接连战胜,一度逼近前燕都城邺城,但遇到战神慕容垂,不久前燕反攻,慕容德切断桓温的粮道后桓温被迫撤兵,随后慕容垂和慕容德合兵追击桓温,桓温狼狈而归,最终北伐失败。

桓楚

虽然北伐失败,但桓温依旧掌握朝政大权,本来桓温的想法是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可惜因为第三次北伐的失败而作罢,不过他没有放弃,而是废黜皇帝司马奕立威,迎立司马昱,开晋朝废立皇帝之先河,也为日后儿子桓玄篡位埋下伏笔。

刘裕

客观来说,刘裕的北伐成果最大,他是靠平定桓玄之乱起家,也因此成为东晋实际掌权者。

义熙六年(410年)灭南燕,平定卢循之乱;

义熙八年(412年),平定刘毅,尽得荆江之地;

义熙九年(413年),刘裕攻灭谯蜀,夺取汉中,迫使仇池称臣;

义熙十二年(415年),征讨司马休之,统一南方;

义熙十四年(417年),攻灭后秦,收复长安,收复两京地区;

但可惜攻灭后秦后,因坐镇后方的心腹刘穆之去世,为了稳定后方不得不班师回朝,安排自己次子刘义真留守,可惜驻守长安的将领不和,引起内乱,关中被赫连勃勃夺取。

刘裕的战果最大

纯粹的私心北伐:庾亮和庾翼

庾亮和庾翼的契机是因为流民帅桓宣驻守襄阳,桓宣志在抗胡,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因此和门阀士族没有太多交集,也没有利益上的瓜葛,也因此受到了庾家的打击,因为东晋朝廷对普遍对流民帅怀有戒心,而桓宣又没有靠山,自然成为了庾家排挤的对象。

庾亮和庾翼的北伐目的就是从桓宣手中夺取襄阳,以此成为庾家所在地荆州的屏障,也因此得到夺取襄阳的目地后,庾亮草草的结束北伐。

而且庾亮北伐则是不顾当时外部条件,毕竟汉赵帝国尚强,石虎派出大军反击的时候本来就是私心作祟的庾亮自然不愿也不敢和石赵大举开战,便托口邾城坚固不予救援,导致晋军惨败,坑死了毛宝。

庾亮死后,庾翼担任荆州刺史继续北伐,出师不利在丹水被后赵将领击败,而庾家夺取襄阳后,继而经营大荆州地区,可惜最终落在桓温手里,不得不说该。

东晋北伐可以称之为权臣北伐

虽然北伐在东晋是政治正确,但真正努力恢复中原而北伐的大概只有祖逖和谢玄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私心,也因此遇到难题就退缩,不能够坚持到底,虽然谢玄是士族出身,但谢玄的目的就是帮助朝廷一统天下,看到百姓安定生活后自己归隐田园,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惜遭到司马家族的压制,不然的话谢玄前期北伐形势相当好。

只是到了后期北伐成为权臣内部争权夺利的手段了,只是为了自己篡位增加政治资本,可以说东晋北伐可以称之为权臣北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北伐,成功,谢玄,司马睿,东晋,朝廷,刘裕,原因,祖逖,故事传记,谢玄,司马睿,东晋,刘裕,桓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北伐,成功,谢玄,司马睿,东晋,朝廷,刘裕,原因,祖逖,故事传记,谢玄,司马睿,东晋,刘裕,桓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北伐,成功,谢玄,司马睿,东晋,朝廷,刘裕,原因,祖逖,故事传记,谢玄,司马睿,东晋,刘裕,桓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