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两个标签,一个是藩镇一个是宦官,其中藩镇从安史之乱后一直贯穿唐末,也终结了唐朝,顺便开启了藩镇割据的五代乱世。
杯酒释兵权
从中唐之后到五代,没有一个帝王不想解决藩镇问题的,但可惜前前后后十几代天子忙活了半天,要么死于藩镇之乱,要么放弃治疗,也让藩镇问题愈演愈烈,直到将领出身的赵匡胤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从安史之乱到赵匡胤这里已经过去了足足两百年的时间,不可谓不长。
藩镇成为底层人上升的通道
中唐之前的各个朝代其实都是门阀社会,想要做官,想要上升得看出身,虽然开放了科举制度,但在朝廷的法律、礼仪和话语权下,只要不是名门贵族,基本没有出头之日。
但没想到藩镇割据虽然损害朝廷的权威,却大大的给底层百姓一条出路,藩镇节度使可以自行收税,税收远低于朝廷的税率,而藩镇需要治理百姓的官员,自然优先选择本地,防止朝廷掺沙子。
唐宪宗时期藩镇
因此藩镇下的底层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从军、做吏、升官,这是在朝廷统治时期完全得不到的机会,尤其是河朔三镇,之所以闹腾的最厉害就是因为之前受到朝廷的极力打压。
北周、隋唐时代,都以关中为要,河北地区曾经是北齐领土,被灭后只有少数贵族阶层可以进入朝廷做官,其他人想都别想,而到了武周时期,契丹入侵河北地区,朝廷不仅不发兵,反而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也让河北地区对朝廷怨声载道。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富裕的河北地区成为朝廷税收和兵役的重要来源,百姓早就心怀怨气了,也因此安禄山起兵后河北地区一呼百应,席卷整个中原。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一呼百应
安史之乱后藩镇问题尾大不掉,虽然唐德宗、唐宪宗极力削藩,本质上却是平民与贵族的战争,这也是为何削藩只能安定一时,只要朝廷露出衰败迹象又会卷土重来的原因,毕竟得到底层百姓支持,朝廷大力削藩也没用。
而唐末五代十国的掌权者,基本没一个是传统贵族出身,要么兵痞、要么流氓、甚至还有乞丐,朱温父亲早死,天天蹭饭吃,刘知远是军卒出身,杨行密老农出身等等。
最闹腾的魏博镇,藩镇最终被驯服
晚唐藩镇闹腾最厉害的是河朔三镇,而河朔三镇闹的最厉害的是魏博镇,魏博镇是安史之乱叛军田承嗣投降朝廷后被封为魏博节度使建立起来的,为了保护自己安全,田承嗣招募精壮做亲兵,用来驾驭军队,这就是牙兵。
河朔三镇
随着牙兵势力的加强,换节度使和吃饭一样简单,也让魏博镇的权力落入亲兵手上,到了晚唐的时候甚至有“长安天子,魏博牙兵”的说法,可见他们权势之盛,而且只顾自己谋利益,至于朝廷大局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是个事儿。
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朱友贞也看出魏博镇留着是个祸害,但打又打不过,只能选择分化,将魏博镇一分二,结果魏博镇立马反水,投降李存勖,李存勖带着魏博镇东征西讨,建立了后唐。
李存勖也是藩镇出身,自然看出藩镇的问题,他也想解决魏博镇,但他看到之前朱友贞的悲剧,打算换了一个方式,就是派身边人去地方做官,这些身边人就是戏子,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日后集权做准备,但哪怕是戏子,魏博镇也不答应。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博镇再度反叛,拥立前来平叛的李嗣源为帝,逼的李存勖只能自焚,李嗣源虽然称帝,但也知道今天魏博镇能拥立他,日后也可以反他,等待时机后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将魏博牙兵和他们家属屠了个干尽,称雄百年的魏博骄兵们就此消亡。
后唐是五代疆域最大的朝代
魏博镇的消亡只是一个缩影,毕竟五代乱世,大部分藩镇都在兼并中消亡,除非跟对大哥,这个大哥就是河东节度使,五代十国中,有四个朝代都来自河东一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割据势力北汉都是李克用的麾下。
而他们每次改朝换代后都将自己的精锐改编为禁军,目的是拱卫都城,防止其他藩镇的进攻,从李存勖开始就不断扩充禁军力量,后来的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只要称帝就会将自己嫡系安排进入禁军,顺便稀释前朝禁军力量。
在他们的一通操作下,藩镇的精锐们几乎都成为朝廷禁军,也让五代后期的藩镇没有拥有撼动朝廷的力量,从这个时候开始,藩镇才算被驯服,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禁军的力量空前强大。
禁军的力量空前强大
杯酒释兵权,最终解除将领军权
到了柴荣时期,禁军已经汇集了天下精英,毕竟不断扩充精锐,再拉垮的军队也能雄起,而最终掌握这支禁军的是赵匡胤,赵匡胤是郭威的手下,跟随郭威起兵,后加入禁军。
柴荣继位后为了打压张永德和李重进,不断扶持自己的心腹,这个心腹就是赵匡胤,当年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一战成名,让柴荣注意到这个人才,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掌权者,也是这个时期他在禁军安插大量自己人,并且结交大量将领。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趁着柴荣驾崩,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最终建立北宋,此时的禁军已经成为朝廷最强大的力量了,也是将领们最终的晋升平台,想要更进一步只能造反了,但前提得遇到软弱的皇帝,但赵匡胤一路凭借军功升迁,又能打又会做人,当时无人是他的对手。
陈桥兵变
但如果赵匡胤去世呢?难保不会出现柴宗训那样的情况,那么就得解决这些禁军将领的军权了,当然杯酒释兵权只是一个晚上的事情,实际上赵匡胤在此之前就铺垫了很多,毕竟将领们也不是心甘情愿交出兵权的。
首先就是任命这些将领为各地节度使,带兵上任,让他们自理赋税,他们欢欢喜喜的出去当“土皇帝”,不久赵匡胤以提升军队战斗力为名义,要求各将领给麾下精锐士卒加军饷,将领才不愿意给钱给士卒,自然哭穷,这下子正合赵匡胤之意。
赵匡胤顺势要求将领提供精锐士卒名册、由朝廷支付军饷,将领不出钱,士卒加军饷,皆大欢喜,而赵匡胤则获得精锐士卒名单。
走到这一步,赵匡胤以战事频繁为由要求各将领的军队留在汴京进行集中操练,本来将领们在地方还要负责打击盗贼,地方军力空出,盗贼峰起,各地纷纷要求派兵征讨,赵匡胤则按照之前上交的名册留下精锐,让将领们带着老弱病残回地方剿匪。
到这里,禁军将领们的兵权事实上已经在赵匡胤手上了,为了给他们体面,请他们吃个饭,上演杯酒释兵权的戏码,要求各将领把兵权上交朝廷,自己留在汴梁享荣华富贵,已经这一步了,这些将领只好安心当个富家翁了,不然性命都不保了。
至此,赵匡胤成功解决了将领兵权的问题,但他还有忧虑,这就是主少国疑的问题,黄巢起义后,从来没有少年天子能坐稳皇位的情况,大部分都会被骄兵悍将拉下马,石重贵、刘承佑、柴宗训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只有接班人有自己的嫡系才可以活命。
为了保住赵氏江山,有儿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反正都是自家人,也因此赵匡胤即位后开始着力培养弟弟,先封他为殿前都虞侯,参与禁军管理,后升任宰相、开封府尹、最后封晋王,有意让他培养自己的嫡系。
赵光义人品确实太差了
至于自己几个亲儿子则排在赵光义后面,可惜赵匡胤对弟弟如此真心却换来弟弟的“背叛”,赵光义实在对不起自己哥哥的栽培。
而赵光义继位后也是如此安排自己儿子的,先封赵恒为宰相,后出任开封府尹,让其建立自己的势力,而在宋真宗这里,最终完成了对骄兵悍将的权力解除,从安史之乱到北宋,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才最终解决。
但却造成了宋朝军事孱弱的问题,但也没办法,鱼和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