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唐朝时期的诗中圣人,这个地位到底有多高,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同时代的孔子和李白就知道了,在中国人的心中,圣人的地位实际上比神仙的地位是要高一些的,为什么会这样去说呢?
主要是因为神仙这些称号虽然很多,但终究是没有几个人真的见到过,而圣人则是人世间真正存在过的人,很多人亲眼见过这些人,而且和这些人一起生活过,这些圣人留下了许多自己的言论和书籍,让我们在他们死去多年之后都感觉他们似乎还在身边。
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导致了我们很多人普遍更加信仰圣人,而我们很多英雄能人的目标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更加具体的圣人和成圣过程,杜甫就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圣人,他成圣的领域就是在我们今天中国人都还在朗诵的唐诗之中。
白璧无瑕,但杜甫这个人似乎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有一点缺点的,因为杜甫的诗作很出名,所以我们应该都知道他三吏三别之中的故事,当时那可怕的石壕吏抓人的时候我们没有看见杜甫为老百姓说过一句话,反而就是在盘边冷眼看着,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杜甫前期的生活
如果将杜甫的人生分为三等分量的话,那杜甫前面三分之一的人生是活在开元盛世里面的,这个盛世可是不得了,这个盛世可不是后面清朝创造的康熙盛世,这是得到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之中都承认的巨大盛世,这个盛世里面的唐朝百姓不愁吃,不愁穿。
作为老实人杜甫记录了自己在长安普通民众家中看到的一切,那个时候即使是长安街头的普通百姓家中都藏着能够吃好几年的粮食,那个时候的民众的家都分为了好多个房间,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杜甫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总是和前辈们一样想要科举考试一举成名。
可惜的是后来杜甫法运气太差,在他考试的时候正是奸臣李林甫上台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杜甫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个时候的李林甫最讨厌的就是读书人,因为他自己不学无术还在年轻时候被读书人羞辱过,所在这次考试之中他就威胁考官篡改了这次成绩,使得杜甫这些读书人都落榜了。
从这次落榜之后杜甫本来准备来年再考得,可惜的历史终究是没有给杜甫机会,一场叫“安史之乱”的叛乱爆发,从东北边疆开始席卷到长安城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来,很多民众几十年都没有见多过这样的战争了,所以一时间大片的土地沦陷,就连曾经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都害怕躲到了成都去。
石壕吏创造的历史
杜甫并没有追随唐玄宗而去,而是被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看上了,杜甫身上虽然没有科举考试的功名,但那个时候国家乱世正是用人之际,唐肃宗也没有管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他觉得杜甫这个人忠心耿直是一个可用的人,所以就任命杜甫做自己的“左拾遗”,既有左,那就一定是有右的,其实这个官职就是在皇帝身边提出意见的小官。
那个时候的杜甫就是因为太过耿直,不知道皇帝的忌讳和看周边大臣的脸色行事,他就是看到错误就直接提出意见,最后因为自己大嘴巴得罪了很多人,包括皇帝在内都开始厌恶杜甫,所有后面杜甫被调离了京城长安,去到地方做官,这其实就想相当于流放了,追不过史书之中说的比较好听罢了。
那个时候的杜甫被流放到位于战争地带的华州地区,当时的叛乱势力还很大,唐朝的军队数量严重的不足,那一天的杜甫新官走马上任刚好是路过了今天河南的石壕村,这里的一户普通人家接待了杜甫,称呼杜甫是官老爷,到半夜之中杜甫睡觉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官府的士兵来抓壮丁了。
房子里面的老人分头行动,老爷爷翻墙逃跑了,老婆婆接待了官兵,官兵凶神恶煞的问你家男人都到哪里去了?老婆婆时候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打仗了,现在最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老婆婆没有办法只有跟着官兵去服差才算是保护住了自己的儿媳和孙儿,第二天早上老人回来送别杜甫,杜甫心中十分难受便写下了《石壕吏》。
杜甫为何不帮老人说话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杜甫借宿在别人的家中亲眼目睹发生这样的悲剧,为何他作为走马上任的官员却是不帮助这家替自己提供食宿的人说上两句好话呢?以杜甫的官员身份,虽然不是很大,但至少可以保护住这一家人的平安啊!为何这个时候悲天悯人的杜甫却是选择了沉默呢?
在君王和民众面前,杜甫选择了君王,因为杜甫始终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再忧国忧民,都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其实就是这个样子,当时的唐朝处于叛乱时期,打仗的话的确是需要人力的,哪怕是多一个老婆子去帮着做一些这杂务也是好的,这样子效忠的大唐军队又多了一分胜算。
杜甫知道有这样的事情,但他以前是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事情的,因为之前的杜甫是生活在大唐的盛世之中的,所以他根本不用为了这些事情而发愁,可是真的有一天让他去直接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内心其实十分的痛苦,各种情绪都会杂糅到一起,比如自己对于君王的忠心,自己对于百姓的可怜,自己对于自己沉默的无奈。
杜甫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就算是他今天以自己朝廷命官的身份去干涉这件事情,也是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性,一种是官兵拒绝杜甫的求情,然后以违背军法将杜甫逮捕,这是最坏的结果,一种就是看在杜甫面子上放过这一家人,但杜甫也不可能永远庇佑这家人,自己总有离开的一天,根本无法永远保护这一家人,而且就算是日后官兵不来找这家人麻烦。
但以小见大,官兵半夜出来挨个从百姓家中抓捕壮丁和人员去服劳役肯定不止这一个家庭,他杜甫就算是救得了这一家人,但他能够救助天下之中的千万家吗?所以那个时候的杜甫必然是心中做下了无数种推测才到最后选择了沉默,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比我们这些盘观没有经历的人更加的痛心。
总结
杜甫的做法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没有良心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有的人认为杜甫其实也是有苦衷的,但总的来看的话杜甫处于安史之乱这个末世之中,他这样的做法看起来很伤人,但如果历史将我们放到当年杜甫的那个位置,肯定也不会有人做的比杜甫更好,就像今天号召大家见义勇为,可路上有老人跌倒,你就真的敢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