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0年,是大唐的多事之秋:西征10万大军灰飞烟灭,高句丽、南诏等地闻讯造反,天下四十州大旱......在此接连打击之下,唐高宗多次临堂昏厥。
皇帝病重不起,朝政却不能荒废。于是,曾两次垂帘听政的武则天再次回来了!
面对内忧外患的大唐,武则天知道,这将是对她的能力和政治手腕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如果应对妥当,她将再次建立自己的势力;如果功败垂成,她将再无登顶大唐权力巅峰的机会。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朝堂之上再无武则天的亲信,都是心向李治的臣子。
奈何,这几年来李治乾纲独断,自塞言路,这才导致了大唐由盛转衰,连一个小小的南诏都敢起兵造反了。一直心高气傲、自比秦皇汉武的李治受不了打击,风疾复发,一病不起!
而这,正是武则天重新崛起的机会!
第三次掌控大权的武则天没有急于提拔亲信,而是表现得很冷静、很老练,甚至大公无私地判若两人。
为了稳定当前的局势,武则天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而且没有向丈夫李治请教。充分说明她已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执政风格,走向成熟。
她先后迅速出台各种政策,稳定大唐四面受敌的形势,安抚大唐子民:
第一,夺情启用告老还乡的前宰相刘仁轨,任命他为陇州刺史,任他选将,集结重兵于陇西一带,严防吐蕃入侵。
第二,命高侃替代薛仁贵的安东大都护,庞同善、契苾何力等老将辅佐之,以怀柔政策对待高句丽臣民。
第三,启用突厥降将刘仁愿、李勣之孙李敬业,从南方14州遴选官兵,徐徐平定南诏之乱。
第四,命各地善待府兵,并按功行赏,以征伐高句丽时打下的大片肥沃土地为奖励,且允许此处土地流转。得了实惠的府兵士气高涨,纷纷请愿出征,遴选剩下的府兵则集中到各地救灾,收天下民心。
这四招组合拳打出去,仅仅数月功夫,便收到奇效。
西域,吐蕃大相钦陵率领20万大军多次寻隙,但刘仁轨营角稳固、阵法森严,让他多次无功而返,反招致吐蕃贵族的不满,不得不收兵。刘仁轨趁机蚕食被吐蕃夺走的西域数州,和吐蕃进入相持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百济降将黑齿常之在数次战斗中以少胜多,打得吐蕃兵人仰马翻,大涨唐军威势,被视为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
东方,在安东大都护高侃的怀柔政策下,高句丽的叛乱也逐渐平息,不足为患。
应该强调的是,薛仁贵任安东大都护期间,便对高句丽采取镇抚并用的策略,深得当地百姓尊敬,留下“仁政高丽国”的典故。在薛仁贵的仁政基础上,高侃又得到大唐中枢的政策支持,平叛自然水到渠成。
南诏,当地的叛乱有些复杂,皆是此前归顺大唐的蛮人部落。在刘仁愿、李敬业两人的打击下,也没激起多大的浪花。
南诏,是大唐西南地区蛮人部落的统称,皆归顺于大唐。只是,吐蕃势大让他们以为找到了自立的良机,这才起而造反。
但是,刘仁愿是平定百济的老将,李敬业头上更顶着爷爷李勣的光环,南诏首领见势不妙,只好缩回深山。
当然,上述战果的基础都在于武则天稳定了大唐的兵源——府兵!
前文曾详细介绍过,府兵是大唐保持强大武力、四处征伐的根源。除去大唐一十六卫将军的本部精锐外(含御林军,约20万人),此时的大唐仍保有60万府兵,他们战时上阵,闲时务农务工,为保卫大唐的万里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可叹的是,连年征战,立下战功的兵将越来越多,可用来奖励的土地却越来越少。于是,这些以“战功”养活家人的兵将开始自谋生路......在突厥、高句丽、百济都出现过的普遍现象:即抢掠当地百姓、激起当地人叛乱、再次抢掠平叛!
试想,长期下去,兵将若是没了可抢掠的对象,如何奋勇杀敌?如何能不打败仗?
武则天毅然拿出辽东之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且允许他们买卖,就解决了这些兵将的后顾之忧。如果能正当地获得报酬,谁又愿意造那“破家杀人”的恶果呢?
在垂帘听政期间,武则天也曾力排众议组织过一次东征高句丽的战役。不过,那次战役以失败告终,还被上官仪多次当朝揭短。从那以后,武则天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兵战凶危,非君子不足以为器。
因为,唯有宽容、信任、大度的君子、圣人,才能团结他的子民、信任他的将士、奖励他的勇士,才能指挥一场胜利的战争。
所以,她通过这种豁达、成熟的方式,向大唐的军方宣布自己已经改变了!也向天下的臣民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时间以来,武则天每天只休息2、3个时辰,转眼就到了670年的年末。
眼看着大唐四境逐渐稳定,武则天却越来越觉得精力不足,她毕竟47岁了。于是,武则天就怀念起当年朝内有人为她帮衬的舒服日子,想念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可是,这两人一个死于流放之地,一个老得走不动路,如何能再为股肱?
俗话说,“
女人的天性似乎都逃不过“记仇”二字,终于腾出手来的武则天决定清洗掉一批忠心于李治的大臣。遍观朝内有影响力的众臣,武则天终于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目标——裴行俭!
裴行俭出身世家,曾强烈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他当年不出意料地被贬黜到凉州,却也因此成了大唐战神苏定方的弟子。后来,李治征伐高句丽,苏定方病逝凉州,痛失名将的李治便把裴行俭调回朝堂,任吏部尚书一职。
可是,如今保护他的李治又病倒了,大权再次旁落武则天之手,裴行俭不出意料地成了靶子!
当然,武则天不会直接说看他不顺眼,更不会说自己记仇,而是拿薛仁贵十万大军覆灭吐蕃之事来问责。因为,那个“纸上谈兵”的副帅郭待封,就是裴行俭推荐的。
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理由:推荐人要为被推荐者的行为负责,古今皆然!
于是,弃武从文的裴行俭不得不再次抄起刀枪,回凉州喝风吃沙去了!其实,他应该感谢武则天,若非此行,他日后如何能媲美苏定方、李勣等大唐名将呢?
武则天这一手“光明正大”,任谁都挑不出刺来。而且,她这也算是替救命恩人薛仁贵报了一箭之仇!若非是这些世家子弟、勋贵后人盘根错节、相互勾连,大唐第一猛将安能兵败大非川?
对于女子执政,古代人是极不赞成的,甚至以“牝鸡司晨”来侮辱之。
原因在于,古代社会没有提供女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机会,没灌输给她们“国家”的民族情怀,而只是让她们服从于“丈夫”这个狭隘的名词,逼迫她们在多个围绕“丈夫”的女子间争风吃醋。
试想,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的女子,如何能养成大国情操?如何能养出浩然正气?
武则天比较幸运,在除掉长孙无忌之后再不用和别的女人争风吃醋,更不用只服从于唐高宗这个皇帝。所以,她的眼界、胸怀自然非一般女子可比。
可是,作为一种天性,武则天的记仇程度仍是女性化的。
赶走裴行俭后,安心许多的武则天开始把复仇的目光放在了下一个目标身上,她的亲外甥贺兰敏之!
只凭贺兰敏之对她起了杀心,武则天就有无数的理由除掉他!更何况,这个喂不熟的白眼狼,竟然把邪恶的双手伸向她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
连载【武则天大帝】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