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和咸丰都是明清时期知名的皇帝之一,一个是明朝末代之君,一个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而且两位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都不咋地,遇到的内外交困也是一样的,可以说是难兄难弟。
崇祯
崇祯年间,蝗灾旱灾不断,农民军遍地烽烟,关外还有后金的入侵,而咸丰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黄河决口两次,蝗灾闹了七年,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英法联军,可以说都面临灭亡的境地,可惜崇祯没能挺过来,直接自挂东南枝,咸丰倒是挺了过来还给清朝续命五十年,可以说皇帝这个位置上,崇祯比咸丰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难兄难弟的崇祯和咸丰
虽然崇祯和咸丰都面临相似的困军,但相比之下,崇祯即位之初大明的形势还不算太崩坏,当时农民起义军刚刚冒头,还没有成气候,在关外袁崇焕始终抵挡后金的进攻,加上努尔哈赤晚年的瞎折腾,差点把后金玩没了。
而且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极力想要吞并辽东,但始终没能如意,后金始终未能威胁到山海关地区。
咸丰面临的困境比崇祯多得多
至于咸丰,刚刚即位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并且在短短两年内攻克了南京,定都建制,与清朝分庭抗礼,同时派太平军西征和北伐,清军接连吃了败仗,北伐军一度打到天津,搅得清朝北方不得安宁。
几乎在同一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八里桥一战,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骑兵在英法联军的枪炮下不堪一击,损失惨重,随后英法联军更是攻克了京师,咸丰仓皇出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和明朝一比,清朝怎么看都要亡了。
八里桥一战,八旗骑兵全军覆没
但历史就是喜欢开玩笑,明面上似乎还没能亡的大明却亡了,而清朝居然熬过了危机,甚至还短暂的靠着同治中兴复兴了一把,成功的延续了五十年,原因自然有很多,比如明清制度上、经济上的各个方面,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用人之道上。
一个疑人就杀,一个疑人敢用
和历史上的亡国之君相比,崇祯不是那么昏庸,甚至非常勤政,而且生活简朴,也不爱女色,简直就是儒家教科书般的“明君”典范,相比之下,咸丰喜欢抽大烟,好色无度,意志薄弱、才疏内荏,最后还是纵欲而死,妥妥的昏君标签,但崇祯有个致命的缺点,这就是疑心病太重,而且好杀。
多疑弑杀的崇祯
崇祯当时的手下人才可比咸丰一朝湘军崛起之前多得多,比如袁崇焕,在天启和崇祯前两年,袁崇焕始终在关外抵挡后金的攻势,关宁锦防线难以被攻克,虽然说了“五年平辽”的大话,但却是实打实的抵御后金的进攻,而这一时期后金给明朝的压力并不算太大。
袁崇焕
但皇太极的离间计葬送了袁崇焕之前的一切努力,被囚禁两年后以残忍的凌迟而亡,即便袁崇焕的确有一些问题,比如擅杀毛文龙、支援京师不利等等,但他的确有能力去防御后金的入侵。
其次就是孙元化,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弟子,也是晚明著名的火炮专家,和徐光启一起主持引进了红夷大炮,令后金胆战心惊,努尔哈赤也是在红夷大炮的炮火中丧身的,可惜因孔有德的叛乱,孙元化这位火炮专家以祸乱之首罪论死。
红夷大炮
日后还有被冤枉的户部尚书、漕运总督杨一鹏,仅仅因为李自成攻破中都凤阳,焚毁了朱家的皇陵以失守之罪将其下狱,而当时杨一鹏远在淮安,农民军又是突然南下,他根本无力救援,直接斩首弃市,实在是矫枉过正,崇祯后面才意识到错误,但已经晚了,明朝灭亡前一年才诏复原官,为杨一鹏恢复了名誉。
至于总理五省军务的熊文灿因招抚的张献忠再次反叛,抚局失败而被杀,顺带着还有为官清廉严谨四川巡抚邵捷春,更别说其他官员了,崇祯十二年,崇祯一次性处死了三十六名官员,其中不乏巡抚、总兵级别的高级官员,包括明末著名勇将祖宽。
短短十七年,崇祯杀了7名兵部尚书,更换19位内阁首辅,更别说因为多疑而进军失败的洪承畴和孙传庭等等,还有顶罪的陈新甲,可以说朝中大臣都看出崇祯多疑杀人的性格,谁敢尽忠?可以说崇祯最后说朝中诸臣误国都是崇祯一手造成的。
疑人敢用的咸丰
相比崇祯,身为皇帝的咸丰也有疑心病,但他却不嗜杀,比如时任广西提督的向荣,本来和其他清军在永安围困太平军,只要齐心协力就可以合围太平军,可惜向荣和其他将领不和,导致清军无法协同作战,居然让太平军得以突围而出进入湖南,永安突围是太平军重要的节点,也是日后壮大的起点。
太平军战斗力可比闯军猛多了
向荣的这番操作如果是崇祯早就杀了,但咸丰只是给他降了三级,但依旧留任带兵,此后又启用担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南大营围困太平天国,有人说向荣肯定是八旗子弟,但可惜向荣是祖籍四川的汉人,并不是旗人。
另外咸丰一朝最耀眼的莫过于曾国藩了,曾国藩起初只是不起眼的吏部左侍郎,也是他提议办理团练的,要知道清朝防范汉人是出了名的,办理团练那就是违背祖制让汉人掌兵了,虽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咸丰力排众议,还是支持曾国藩办理团练。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打曾国藩的小报告,以祁寯藻、彭蕴章为代表的保守派多次诬陷,咸丰自然也知道祖制,但今时不同往日,还是放手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出省与太平军作战,即便曾国藩被石达开打的要跳水,咸丰也没把他怎么样,哪怕僧格林沁八里桥一战打的全军覆没,咸丰依旧重用。
曾国藩被石达开打的要跳水
可以说在用人方面,崇祯差了咸丰好大一截,咸丰逃到承德还知道启用和自己争过皇位的恭亲王,而日后的隆武帝想要起兵勤王却被崇祯废为庶人,直接圈禁在凤阳。
能忍能退,这才是帝王之道
崇祯被说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不前往南京,反而自己吊死在老歪脖子树上,不仅自己不去,也不让自己的儿子去,最终南明也没选出一个大家心服口服的继承人而不断内讧,任由清军攻城掠地,虽然崇祯留下“君主死社稷”的佳话,但明朝却灭亡了。
咸丰倒是想的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英法联军攻克京师,他立马能溜到热河北狩,在避暑山庄继续处理政务,北方留给恭亲王处理,恭亲王主张和谈,他直接同意,签订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赔偿几百万银子立马答应,英法联军转头就支持清朝。
英法主动支持清朝
面对后金的威胁,陈新甲也和崇祯提议与后金和谈,崇祯暗中同意,但被朝中大臣发现后把陈新甲弃市顶罪,自己落得一个圣明天子的名头。哪怕咸丰失去了最为富裕的江南赋税,想办法开厘金筹钱,崇祯有着大片疆域却连自己岳父的钱都收不上来。
后金的八旗再强能强得过英法联军吗?太平天国可是定都建制的,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甚至还能和英法联军过两招,对外战绩都比清军强,而李自成顶多只能是流寇,哪怕建立的大顺转眼就被多尔衮打崩,可以说咸丰遇到的困境可比崇祯大太多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个疑人就杀,一个疑人敢用,会选人,会用人,才是个优秀的帝王必备的技能,如果一个皇帝在用人方面差强人意,哪怕自己再勤勉,也是独木难支。
崇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往错的方向努力,越努力越完蛋,咸丰的权术和御下甩了崇祯几条街都不止,可惜心思就是不在正道上,但也给清朝续命了一波,这也是明朝比清朝形势好却为什么没能挺过去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