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年郑氏控制的台湾,给清廷东南沿海各省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这也令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打折扣。
为此康熙在成年亲政之后,便将收复台湾视作头等大事。
▲康熙皇帝剧照
为了平定台湾,他启用了姚启圣和施琅两位能臣,但两人在福建任职期间却多次发生不愉快。
“将帅失和”在战场上本是大忌,但为何康熙始终不另选能臣,且成功收复了台湾呢?
一、姚启圣力荐施琅
在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临危受命,被康熙授予福建都督一职,专门负责收复台湾的相关事宜。
康熙之所以选定姚启圣,是因为其担任福建布政使等职位时,便始终力主收复台湾,这和康熙的政治目标不谋而合。
▲姚启圣剧照
在姚启圣出任总督之后,便想为清朝的海军寻找一名可靠的将领,从郑经处投诚而来的施琅,曾经在和台湾水军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又对台湾方面的防御策略了如指掌。
因此姚启圣便在第一时间,向康熙举荐施琅参与平台事宜。
但没过多久,施琅的儿子施世泽在战斗中被郑氏名将刘国轩活捉,姚启圣担心施琅爱子心切,不肯与郑氏为敌。
因此在康熙正式向群臣咨询海军将领人选的时候,姚启圣并未直接举荐施琅,而是委婉地表示,应当挑选一位有经验的战将。
过了半年之后,姚启圣又一次上书康熙,这次他直接向康熙举荐施琅,并对自己之前的“保守”,表达了悔意。
这种举动在当时是很有风险的,这也说明姚启圣对施琅能力的信任。
但朝中群臣却没有姚启圣这样的胸襟,他们最终还是推选了万正色出任水师提督,姚启圣得知后第三次向康熙推荐施琅,可是康熙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施琅塑像
直到万正色出任提督两年后,康熙的态度才发生了变化,那年施世泽意欲刺杀郑经,后事败被杀,之后不久郑经也撒手人寰。
康熙认为这是拿下台湾的好机会,便要求万正色速速进军,可万正色却说:
“刘国轩智勇不可当”。
不愿出战,这让康熙十分失望。
姚启圣看准时机第四次向康熙推荐施琅,大学士李光地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康熙也发现想要收复台湾必须启用真正的战将,便同意了姚启圣的请求,让施琅出任水师提督。
在施琅到任之后,他和姚启圣便开始规划攻台的相关事宜。
二、施琅与姚启圣的矛盾
施琅和姚启圣在制定攻台方案时,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姚启圣认为进攻台湾应在冬春二季行动,因为当时的季风乃是北风,清军可以乘着风势先攻澎湖,再拿下台湾,如果乘南风夺澎湖的话,需要休整后才能再次出发,恐怕对士气有不利影响。
再者姚启圣提出若在夏季出兵,在路途上容易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的阻挠,当初施琅在康熙四年征讨台湾的行动,就是因为台风而失利。
前车之鉴如此,再选择于夏季出兵显然是不理智的。
▲施琅与姚启圣
但施琅作为水战专家,他深知相比于风向,船只在海上航行的稳定性更加重要。
如果如同姚启圣所说自北向南进攻,那么船只的航行方向和水流的方向并不一致,这会让船只产生严重颠簸,影响士兵的战斗力。
因此他觉得还是在夏季乘着南风进军更加合理,姚启圣在争论中不敌施琅,最终只好同意了施琅的进攻计划。
此后施琅便开始操练水军,而姚启圣则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后勤保障工作上,两人本来相安无事。
但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上密奏《密陈专征疏》,说姚启圣不习水战,要康熙给予自己“专征(单独领军)”的权力。
姚启圣知道后十分生气,表示自己近年来也潜心研究水战,且并没有晕船等问题,希望康熙能够准许自己一同出战。
▲施琅剧照
不过康熙在权衡之后,还是批准了施琅的奏请,姚启圣接到圣旨后十分郁闷,写下了《已擅专房宠八首》。
用诗中操持家务的大老婆来指代自己,暗讽施琅是夺宠的小妾,这让姚启圣和施琅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三、相互扶持收复台湾
虽然姚启圣对于施琅的“专征权”颇有微词,但是作为福建总督的他,依然将收复台湾放在第一位。
因此他虽然内心对施琅有诸多不满,但依然尽心尽力地为施琅准备粮草和战船。
当时由于郑氏的频繁骚扰,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光是要凑够足额军饷都很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启圣想尽办法从福建省的其他资金中拆借挪用,不但为施琅提供了充足的军饷和武器装备,又预留出了一万两白银作为给出征战士的赏赐,甚至还拨出了一部分钱财,做招抚之用
▲刘国轩塑像
在施琅攻打澎湖的时候他也没有闲着,除了筹措军饷之外,还积极和刘国轩等台湾将领取得联系,说服他们弃暗投明,这对郑氏海军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在战争结束后,施琅在汇报战果的时候,他也用很大的篇幅称赞了姚启圣的功绩,并没有因为两人之间的不快而有丝毫隐瞒。
姚启圣和施琅两人之所以能够精诚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把收复台湾当做自己的唯一目标,在大义面前小恩怨也就不足挂怀了。
他们二人对于台湾的态度,从收复台湾后的表现上也能看得出来。
当时清廷中有部分大臣认为治理台湾浪费人力物力,不如继续让荷兰人在那里生活,清廷只要收取费用即可。
闻听此言,姚启圣和施琅分别上表说明利害,表明了台湾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希望康熙能够派大臣到台湾进行治理,万不可将其拱手送人。
最终康熙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台湾也没有再次落入外国人的手中。
▲姚启圣塑像
施琅和姚启圣虽然在政见和行事风格上多有不和,但他们一来有共同的目标不会互相坑害,二来又都是后勤和作战的行家里手。
因此康熙自然不会临阵换将,再去调整收复台湾的人选了。
注:
关于姚启圣和施琅关系的相关内容,参考自《姚启圣、施琅关系考辨——兼论二人在台湾统一中的作用》,刊登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