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臣子,在他身前,能让数地百姓立碑斋戒祈福:在他身后,能让一代女皇武则天悲泣痛哭,并时常追思。
狄仁杰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儒家的理想人格“三达德”来概括,那就是——智、仁、勇。
何谓智?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氏,长于官宦之家。从童年时代起,在狄仁杰的身上,就有一种异乎常人的气质,这种气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不畏权贵、特立独行。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狄仁杰家的门人遇害。当时,衙门派出的官吏前来调查案情,府里的老老少少都被叫去问话,轮到狄仁杰时,只见他拿着一本书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直到县吏上前催促,狄仁杰才生气地一声合上书本,大声地说道:“我跟书本中的圣贤对话都来不及,哪有心情理你们这些俗吏!你们凭什么说我?”
仁杰诵书不置,吏嚷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新唐书·狄仁杰传》
从小便如此语出惊人,长大后的狄仁杰更是了不得!
高宗凤仪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在这个职位上,狄仁杰充分诠释了什么叫作神探!
在大理寺丞任上,狄仁杰处处为百姓着想,他曾在一年之内,处理的案件所涉及的人犯就有一万七千多人,而且这些人在事后没有一个喊冤的。
“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狄仁杰传》
长寿元年(692年),身为宰相的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陷入狱。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犯如果再被审问时承认谋反,就可以免于死刑。因此,当来俊臣审问狄仁杰时,狄仁杰没有一点犹豫,当机立断地说道:“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意思就是,大周已经代唐而兴,我身为唐朝旧臣,必然只有死路一条,你说我谋反就谋反吧!
来俊臣一看,没想到狄仁杰这么快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也就对他放松了警惕,在判决下来前,就再也没有找过狄仁杰的麻烦。
可来俊臣不会想到,这只是狄仁杰为了拖延时间,故意承认自己谋反而已。
在狱中的狄仁杰利用判决下来之前的这段真空期,跟狱吏要了一幅笔砚,然后撕下被单的一角,在上面写明了自己的冤情。
写完之后,为了防止被狱吏发现,他又拆开自己身上的棉衣,将这片写有冤情的一角被单藏在了衣服中的棉絮内,并交给狱吏说:“天气太热了,麻烦将这件衣服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拆掉里面的棉絮,再拿回来给我穿。”
狱吏拿着狄仁杰的棉衣,并没有多想,而是按照狄仁杰所说,交给了他的儿子狄光远。作为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继承了他老爹的智慧,他觉得他父亲不会无缘无故地交给自己一件棉衣,肯定是想用这件棉衣传达什么信息。
于是,他立即拆开棉衣仔细检查,果不其然,他在棉衣里面发现了一角被单,上面写着他父亲的冤情。然后,他以告密为由,求见武则天。
武则天看过这角写有狄仁杰冤情的被单后,立刻召见了狄仁杰,并问道:“你既然没有谋反,又何必承认?”
狄仁杰回答道:“我要是不承认,早被他们打死了。”
武则天听完,深以为是,于是就赦免了狄仁杰,将其贬为了彭泽县令。
从身陷牢狱之灾到被赦免,狄仁杰用他那超于常人的智慧挽救了自己。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晚年,曾对立储一事犹豫不决。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怪梦,在梦里,她梦见一只巨大的鹦鹉在空中飞翔,后来却两翅皆断,再也飞不起来了。
第二天,她召来了狄仁杰,将自己所梦说给了狄仁杰听,狄仁杰听完,一本正经地对武则天说道:“鹉(武)者,陛下之姓;两翼,陛下的两个儿子,这里指庐陵王李显和相王李旦。只要陛下起用您的两个儿子,则折断的两翼就可以重新振作起来。
因为武则天曾一度想立侄子武承嗣为储君,狄仁杰说这话的意思是劝武则天放弃立武承嗣的想法,改立李显或者李旦。
对于狄仁杰为他解的这个梦,迷信的武则天深以为然。于是,从这一刻开始,武则天就完全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储君的念头。
狄仁杰再次用自己的智慧,为李唐江山的回归奠定了基础。
“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面对酷吏的陷害,能够沉着处理:面对李唐江山,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智”。
何为勇?
狄仁杰的一生,仕途浮沉,辗转四方,曾在很多地方担任过县令、刺史、都督等职。他每到一地,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在担任宁州刺史期间,老百姓为了感激他的仁政,为他竖起了一块德政碑。当时朝廷派的御史巡视地方,当御史到达狄仁杰所在的宁州时,走在路上,夸赞狄仁杰的人比比皆是——“歌刺史德美者盈路“。
以至于刺史感叹道:“入其境,其政可知也!”
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贞叛乱,狄仁杰奉命随宰相张光辅讨伐叛乱。叛乱被平定后,狄仁杰担任豫州刺史。
张光辅进入豫州后,大肆屠杀投降的士兵,并逼迫狄仁杰将缴获的财物赏赐给将士。张光辅的这一要求,遭到了狄仁杰的严词拒绝。
张光辅见狄仁杰如此不知上道,大怒说道:“你一个小小的刺史,居然敢不听元帅的命令?”
被张光辅这么一说,狄仁杰干脆跟他杠上了,愤怒地说道:“乱河南着,李贞也。如今一个李贞死了,没想到却有一万个李贞活了!张光辅大声质问狄仁杰什么意思。
狄仁杰面不改色地说道:“张公率数十万大军对付一个乱臣时,百姓争相出城迎接,可官兵入城之后却大肆屠杀,令许多无辜的人枉死,这难道不是一万个李贞活了?你为了邀功,诛杀投降士兵,我担心民怨沸腾,上彻于天。要是我手里有一把尚方宝剑,我现在就砍断你的脖子,我虽死如归!”
对于狄仁杰的话,张光辅气得暴跳如雷,可也无可奈何,因为狄仁杰占着一个“理”字。他虽然作为元帅,但也被狄仁杰这番义愤填膺的话说得无地自容。
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为了百姓的利益,狄仁杰都敢公开顶撞,什么叫勇?这就叫勇!
何谓仁?
尽管狄仁杰对张光辅的行为据理力争,可在事后还是有将近两千余人被作为同党要处死。尽管狄仁杰一再拖延刑期,可朝廷还是经常催促狄仁杰尽快将这些人正法,以儆效尤。
可这么拖来拖去也不是办法,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鉴于此,狄仁杰就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密奏,密奏中说道:“这些人都是被牵连的,并无大罪。臣本打算公开上奏,却有替罪人求情之嫌,可要是不奏,又担心不能贯彻陛下体恤百姓之意。因此这道奏疏写了撕,撕了又写,他们皆非本恶,还是恳请陛下赦免了他们。”
密疏曰:‘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被误至此。“——《新唐书·狄仁杰传》
好家伙,这一道奏疏,有进有退,进则直接以“体恤百姓“之意堵住了武则天的嘴,退则以密奏的形式上奏,若不成功,也不至于让武则天难堪。如此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就狄仁杰能想得到了。
后来,武则天果然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赦免了这些人的死罪,改为流放。当押着这些人的囚车经过宁州时,当地百姓纷纷跑了出来,对他们说道:“狄使君活汝耶!”意思是你们能够活下来,全靠了狄公救了你们。
宁州百姓感念狄仁杰当初的恩情,纷纷为斋戒三日,为狄仁杰祈福。而这些被狄仁杰所救的犯人,到达流放地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狄仁杰立了一块感恩碑。
通天二年(697年),契丹叛军攻陷冀州,河北震动。朝廷命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抵御契丹南下。狄仁杰赴任后,发现前魏州刺史居然把百姓都赶出了城外,并让他们修筑防御工事。
对此,狄仁杰很是不满,他立即把百姓全都放回了田里,对前任刺史说道:“贼人还很远,何必这么紧张。就算贼人来了,我也自有办法应付,没百姓什么事。“
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从就田。”
当叛军退走后,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恩德,在当地又为他立了一块碑。
“以百姓之兴为己心”,狄仁杰做到了。何谓仁,这就叫仁。
结语
狄仁杰的一生,曾为李唐皇室推荐了数位人才,这些人几乎都成了一代名臣。如玄宗一朝的名相姚崇,以及在狄仁杰去世后,发动政变光复李唐皇室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是狄仁杰举荐的。
有人曾对狄仁杰感叹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的回答则是:”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如此大公无私,如此推心置腹,放眼历史长河,屈指可数!
对于狄仁杰举荐的人才,武则天都能予以重用。并且出于对狄仁杰的尊重,武则天常常称呼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称呼其名,甚至当狄仁杰在重大问题上和她意见相左时,她也能放下身份,听从狄仁杰的意见。
出于对狄仁杰的倚重,当狄仁杰在年老时多次请求致士,武则天始终不许。当狄仁杰上朝时,武则天也总是不让其行跪拜之礼,并说道:“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如此待遇,在武周一朝中,绝无仅有!
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知道后,忍不住潸然泪下,悲泣不止,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痛苦地说道:“朝堂空了,朝堂空了……“至此,每当武则天遇到不能决断的事,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狄仁杰,并叹息道:“老天为何这么早就夺走我的狄国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