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里讲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年少的我深深的被少年司马光的机智所折服,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司马光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完人,而翻开司马光的履历也是相当出彩。
从小就听闻《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他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对他读书十分用心,而司马光本人也非常聪明,六岁读书,七岁即可背诵《吕氏春秋》,顺带着还干出了砸缸救人的传奇故事,二十岁的时候司马光一举高中进士甲科,至此步入官场,此后一直平步青云,深受朝廷重用,还写出了写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留名后世。
司马光
不仅生前风光,死后司马光还被追赠太师、温国公、获得和范仲淹一样的“文正”谥号,至于宋哲宗还赐碑名为“忠清粹德”,可以说从生平来看,司马光就让人觉得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但真的如此吗?
全面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要说司马光这一生最大的争议就是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曾经的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互相倾慕的朋友,但因为政见的不同而越来越疏远,王安石主持变法,想要振兴大宋,司马光作为保守派极力反对,至于为何反对,自然是司马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不甘心自己的利益受损罢了。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通过与民争利的手段来扩充国库,国富则民穷,变法越深入,百姓愈穷,最终民不聊生,也因此司马光坚持认为王安石变法就是与民争利,但如果仔细推敲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我们发现始终找不到压榨老百姓的痕迹。
变法伤害司马光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利益
比如司马光极力反对的“青苗法”,以前百姓到了播种季节买不起种子会找地主们借贷买种子,到了秋收的时候在还给地主,但由于耕地属于靠天吃饭,有时候百姓换不起钱只能被迫卖田,而自己则卖身为奴。
变法主要内容
但青苗法规定朝廷以很低的利息贷给老百姓,保证百姓不需要向地主们借高额的贷款,从而保证了百姓土地不会被地主兼并,可以说青苗法对于百姓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政策,但极大了伤害了地主的利益。
如果说青苗法伤害了地主的利益,那么“均税法”就伤害了士大夫阶层,均税法就是要求将全国的土地备案,按照土地的大小和质量进行收税,很多士大夫拥有大量天地却隐瞒真实数据而不报,向士大夫收税自然会遭到反对,哪怕王安石的亲兄弟王安国也极力反对,可以说想要从地方豪强和士大夫身上收税无异于虎口拔牙。
其他内容
士大夫和百姓谁才是民?
王安石变法明明是保护了百姓,限制官僚和地主,但为何在司马光眼里就与民争利了呢?不止大家有疑惑,就连宋神宗也疑惑,宋神宗向保守派提出了这个疑问,曾经的“贤相”文彦博是如此回复宋神宗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原来在士大夫阶层里,他们才是民,底层百姓根本没有被视作“人”的身份而存在,所以在文彦博和司马光等人眼里,王安石作为朝堂的决策者,不应该将百姓的利益置于士大夫之上,所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就是不想把地主官僚的蛋糕,分给朝廷和老百姓。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但百姓又没有话语权,能说上话的官员都被士大夫掌控,而王安石变法又急需人才,提拔了一堆变法政绩显著的官员,但很多人又是政治投机者,为了让变法效果拔群,搞一刀切,弄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最终彻底失败。
全面推翻新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主政,全面推翻了王安石所有的变法内容,哪怕对百姓有利的也全部推翻,可以说一刀切,同时司马光开启了党争清算,早些年司马光虽然是保守派,但王安石只是仕途上进行打压,赶出京城,他们还是好吃好喝的在洛阳和长安等大城市继续抨击新法。
但司马光上台后却和高涛涛一起不仅瞬间废除新法,还将变法的官员全部贬谪到岭南地区,要知道北宋时期的岭南可不是后世,毒虫瘴气滋生,贬谪那边基本有去无回,可以说司马光开启了毫无底线的党争。
高太后
当然借口就是“车盖亭诗案”,这是司马光利用高涛涛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可以说北宋以来朋党之争力度最大的一次,不仅将蔡确、章敦和韩缜斥为“三奸”,还将之前变法的支持者且遭到贬谪的章敦、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
很多人都病死在贬谪地,也让新党对保守派无比痛恨,日后宋哲宗再度变法,新党也尽贬保守派到岭南地区,毫无节制的党争将羸弱的宋朝折腾来折腾去,从而为靖康之耻预留了伏笔,可以说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司马光。
阿云案:到底是听帝王的还是听法令的?
阿云案是一个典型的司法案件,由于事情影响太大,以至于到了现在也成为了很多司法朋友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案件很简单,就是一个叫阿云的姑娘在母亡服丧期间许聘给年近40岁的一位姓韦的丑陋男子,因此心怀怨恨,想要谋杀丈夫但没有杀死,只是砍掉一个手指,后来阿云坦白自己的罪行。
这个案件在当地官员眼里很简单,加上阿云很快承认自己的罪行,直接以“谋杀亲夫”判其死刑,并上报知州,而当时的知州许遵原先是大理寺任职,现在派到地方,他按照宋律指出守丧期婚约无效,免除阿云的死刑,加上阿云的主动坦白按照《宋刑统》律文可以予以减刑二等论处。
许遵驳回
但大理寺却以双方有事实婚约为由,还是以“谋杀亲夫”驳回了许遵的上诉,维持原判,处以死刑,双方的争论就此展开,最终被送到宋神宗的面前,宋神宗既不想驳回大理寺的面子又觉得许遵说的也没问题,于是下诏免除阿云的死刑,改为流放。
这下子引起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了,当然争论的核心并不是阿云到底死不死而是皇权能否凌驾于法令之上,王安石变法的基础就是帝王对法令具有终究解释权,能够恰当的修正法令,不然遵守祖制,变法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皇帝的诏令高于一切。
阿云案引起朝廷内外争论
但司马光却认为法令不容置疑,祖制不可变,任何人包括帝王都不能凌驾于法令之上,因此支持阿云的死刑,两个人在朝堂上吵得火热,最终宋神宗还是听取了王安石的意见,免除阿云死刑,改为流放,阿云也是幸运的,几年后遇到了大赦,回来后重新嫁人生子,似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宋哲宗即位,朝政大权都被奶奶高涛涛和保守派司马光掌握,但没想到司马光刚当上宰相就立即要求重审已经过去十七年的阿云案,将阿云以谋杀亲夫之罪斩首。
我们可以理解为司马光坚持皇帝的诏令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的确如此,但当时判决已经生效,而且阿云也被流放多年,对于她的惩罚已经完毕,加上阿云是被迫嫁人,婚姻是无效的,本身也是受害者。
司马光真的太记仇了
但司马光十几年后却把争议如此大的案子重新提起而且一意孤行重新判决是否有点不合适?而且直接下令处死,不得不说司马光真的太记仇了。
割地成为最大的糟点
司马光反对一切变法,就连宋神宗年间熙河开边的战略成果都无条件放弃掉,虽然王安石主张不打仗想要和西夏人议和是为了保存实力发展宋朝,毕竟打仗花的钱都是需要从老百姓嘴里抠出来的,但司马光没有任何理由地废除了王安石的和谈计划。
甚至为了促成与西夏人的和议,将王安石苦心经营数年的格局以及属于宋朝的河湟地区作为筹码送给西夏人,目的就是聊表诚意。
司马光的这番提议自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毕竟割地不是小事,就算割地也得找一个熟知当地情况人的,如果这个地方用处不大割了也就割了,司马光觉得有道理,于是找到驻守西北的武将张路,询问割地事宜。
宋军
张路一听要将河湟地区割让给西夏人,当即就怒了,找来地图告诉司马光河湟地区是多么的重要,河湟地区不仅可以使西夏与南方其他部落失去联系,还可以包围西夏,一旦割走,无数将士的血就白流了,西北地区也将陷入困境,司马光一听,吓出一身冷汗,自己差点做了卖国贼。
但割地还是要割地的,最终将偏远的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赐还给了西夏,不过司马光的诚意并没有换来西夏的好心对待,这些地基本就是白割了,对外继续妥协退让,日后还是宋哲宗将西夏打服了。
司马光曾经说过,一个执政者应该善听广谏,容纳各家之言,但轮到自己掌权的时候却大搞一言堂,就是苏轼都看不下去,吐槽司马光是一个知行不一的人,且多次以辞官要挟皇帝,动不动就上折子,《论上元令夫人相扑》、《论公主内宅臣》、《论正家上殿》什么的完全是为了自己声誉。
司马光这种人只适合研究理论,如果放在朝堂上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而且司马光这种人只适合研究理论,如果放在朝堂上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经济上只懂得节用而不懂开源,外交上放弃大片用鲜血收复的失地一昧的求和,用人上提拔日后的奸臣蔡京等人,轮心胸气量,将新党全部贬谪到蛮荒之地,要知道当时新党执政的时候虽然将他们贬谪,但去的都是繁华之地。
可以说司马光在史学上成就斐然,但是政治上一败涂地,也因此宋哲宗非常讨厌保守党,在位期间重新变法,贬谪所有旧党,可惜能力超强的宋哲宗却英年早逝,据说有旧党背后作祟,失去了北宋最后一次中兴的希望,而继位的是宋徽宗,彻底糟蹋了大宋江山,大宋灭亡的时候司马光去世才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