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断脊王朝?明朝大臣敢于和帝王叫板,为何清朝很少有如此刚烈之臣

断脊王朝?明朝大臣敢于和帝王叫板,为何清朝很少有如此刚烈之臣

所谓的“铁骨谏臣”,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两大类:书呆子和沽名钓誉之徒。历史上真正的政治家很少与这个群体相重合。究其原因,政治家一切行为的目的最终落到办实事上,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背原则底线而达成目标,才是政治家所追求的。而“死谏”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有效打动君主的目的,有时甚至在抵牾君主后起到与目的相反的效果。举个经典的例子,海瑞,这哥们确实坚持原则,敢于和嘉靖皇帝对着干,但他办成了几件事?他说的话有多少皇帝真正付诸实践了?没有。

也就是说,所谓的谏臣,劝谏皇帝的过程看起来很激烈,过程中他们也确实掌握着正义和真理,但从结果来看基本上没有啥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谏臣”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这个群体多了,反而说明皇帝要么昏庸要么无道——否则为什么要臣子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告诉你简单的道理?

因此,清朝的谏臣少,很大程度上和皇帝的个人能力有关。清朝大多数皇帝都是实干家,比如康雍乾三代,在位期间一直开疆拓土,在祖孙三代的努力下将版图扩充到1300万平方千米;内政方面,祖孙三人在执政的大部分是时期都相当重视对社会矛盾的消解,如尽力避免满汉冲突,官府也很少朝令夕改,极力去建立一种常态化的秩序;最重要的是,这三代人在位期间多次普免天下钱粮,这是之前历朝历代都很难见到的。

明朝大臣劝皇帝的话无非是要爱民,要对外敌强硬,这些清朝皇帝都做到了。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需要进谏的呢?

再者,咱们高中历史都学过,清朝是中国古代皇权发展的巅峰期,其标志是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之后。在如此强大的皇权之下,大臣的功能较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核心的大臣之外,其余官员的具体职能逐渐由决策向执行过度。简单说,就是清朝的官员大多数被叫去办事儿了,他们没法参与决策。其实这种趋势在明朝已经出现,内阁就是这么产生的。但无奈明朝皇帝大多数时候支棱不起来,导致自己的秘书(内阁大臣)狐假虎威,“偷”走了自己的权力。所以,你会发现明朝历史上内阁权力时大时小,遇到想管事的皇帝,如嘉靖,内阁立刻变得毫无存在感;而皇帝如果喜欢偷懒,如嘉靖他儿子,则内阁一下子就活过来了。而清朝的皇帝因为都很勤政,所以没有给大臣们丝毫“喧宾夺主”的机会。

当然,清朝的“谏臣”只是少而已,但并非没有。顺治朝的季开生,就是个敢于直言犯上的主儿。这哥们虽然是个江南汉人,但入朝为官后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卑。在职期间,他充分发扬了中国古代读书人“忠君爱国”的精神,积极向皇帝谏言。顺治十一年,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地震,季开生于是向顺治皇帝提出,地震发生是上天给帝王的警示,这证明人间的秩序遭到了破坏,进而他列举了顺治朝的十大弊政。顺治皇帝听后,甚为高兴,基本上全盘采纳了季开生的建议。之后的几年中,季开生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有一说一,秉公直言。最终,因为他就顺治皇帝派内臣去江南采购一事猛烈批判皇帝而遭到流放,最终死于东北苦寒之地。

除了季开生之外,康熙朝的于成龙,乾隆朝的孙嘉淦等人,都是宁可不要命也要向皇帝提意见的主儿。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去了解。他们对清朝的了解仅限于所谓的“扬州三日”,“嘉定三屠”,对清朝入关后如何快速实现对内地的有效统治,以及如何在版图空前扩大后通过制度变通将外蒙、西藏纳入中央政权的有效管理之下丝毫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从数量上来说,清朝的谏臣确实不如明朝;但从质量上而言,清朝的谏臣则完胜明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季开生,明朝,顺治,帝王,清朝,谏臣,内阁,皇帝,叫板,观点评论,季开生,清朝,谏臣,嘉靖,皇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季开生,明朝,顺治,帝王,清朝,谏臣,内阁,皇帝,叫板,观点评论,季开生,清朝,谏臣,嘉靖,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季开生,明朝,顺治,帝王,清朝,谏臣,内阁,皇帝,叫板,观点评论,季开生,清朝,谏臣,嘉靖,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