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封神|姜太公故里在卫辉

封神|姜太公故里在卫辉

(来源:卫辉电视台)

卫辉市融媒体中心

随着《封神》 (第一部)电影上映,封神主角姜子牙颇具魅力,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姜子牙何许人也?他本人仅名字就有多个,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今天小编带大家共同学习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学术研究文章《姜太公故里在卫辉》,共同来了解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

封神|姜太公故里在卫辉

姜太公是商末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谋略与智慧之师。姜太公也是姜姓、吕姓、丘姓、尚姓、卢姓等数十个中华姓氏的始祖。但是,有关太公故里问题,有许多说法,如冀州说、许州说、南阳说、日照说、淄博说、卫辉说等。从目前所见到的文献与考古依据综合研究,我们认为河南卫辉说最具说服力,也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文献依据

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文献中略有记载,尤以山东日照说与河南卫辉说依据最足。《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所谓“东海上人”,无法确指,似与“吕尚处士,隐海滨”相吻合,明清时期才将其具指为“东海郡”的山东日照,并见诸山东的方志。《战国策·秦策五》有所谓“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反映了姜太公与山东、河南有着较深的联系。卫辉,古为汲邑、汲郡、汲县,与商末都城朝歌毗邻。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这说明姜太公故里在卫辉的观点,最少盛传于东周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对卫辉的太公遗存有着详细的记载:

又东过汲县北。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世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上述文献,不仅明确记载太公故里在今卫辉,而且还详细记述了汉晋时期太公故里的文物遗存,类似情况不见于其他诸说

二、文物遗存

卫辉的太公胜迹,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水经注》所载“太公泉”,至今仍是地名,即卫辉市西北的太公泉镇。

太公碑刻。依文献载太公碑刻有六。一是东汉汲令崔瑗的“创建太公庙碑”,这在《水经注》中有明载。二是晋太康十年(289)的“汲令卢无忌太公碑”。碑文云:“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于是太公之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般溪之下,旧有坛场,而今堕废,荒而不治……遂修复旧祠,言名计偕,镌石勒表,以彰显烈。”该碑原立于太公泉旁的太公庙内,明万历十二年(1584)移府署,清嘉庆四年(1799)又置于学宫,后下落不明。其碑拓尚存,碑文录人县志及《金石萃编》等书。三是东魏武定八年(550)“汲郡太守穆子容太公碑”。该碑云:“太公胤孙……率亲党更营碑祠,以博望之亭形胜之所,西临沧谷,东带濮川,周秦故道,燕赵旧路,构宫镌石。”该碑原立于太公泉,后数次迁移,下落不明,但乾隆《汲县志》保留有碑刻全文。四是明万历时的“齐太公故居”碑,存于太公庙内。五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周姜太公茔葬处碑”,现存于太公墓前。六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河南巡抚毕沅的“修太公庙碑”,亦保存至今。

太公庙。依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卫辉的太公庙有五处。一是太公泉村太公庙。《水经注》载,其创修于东汉,晋代重修,明代督修正殿五间,清代复修,并以石碑明示这里为“太公故居”。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分二进院落,首进有山门与围墙,次进为二门,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有太公塑像。总占地达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5 平方米,为中州名儒李敏修于民国初年复修。二是卫辉市区老城熟肉火街北头太公庙,今尚存。三是汲县故县治所所在地,今卫辉市孙杏村镇汲城村东门北侧太公庙,乾隆《汲县志》载其建于汉代。四是卫辉市区老城西门月城内太公庙。五是卫辉市区八里屯村太公庙。后三庙今已无存。

太公殿。在卫辉市的一些庙宇中,专列有太公殿。如市区西北10里太公庙北侧,附设有太公殿,今尚存。另一处为市区老城西关马市街的玄帝庙内建有太公殿,今已无存。

太公祠。位于卫辉市太公泉村,其初创于东汉,原有大殿五间、配殿三间、石坊、山门及古柏等,后毁。现仅复建姜太公祠大殿三间,并供奉太公铜像一尊。

太公墓。位于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1公里的黄土岗上。《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土人即其建庙以祀焉。”乾隆《河南通志》载,在卫辉“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归葬于此”。该墓墓前今仍保留有清康熙年间所立“周姜太公茔葬处碑”,新立有“姜太公吕尚之墓碑”,新修有青石甬道,以及仿汉阙门。

太公钓鱼台。位于卫辉市太公泉镇太公泉村西。《水经注》称其为“石夹水”,又名磻溪,传为“太公钓鱼处”。现仍保留有较大水面,并保留有清乾隆时毕沅所立“太公钓鱼处”碑。2002年夏,在池水旁新建有太公钓鱼铜铸塑像,并于同年太公诞辰日举办了首届太公文化节。

三、考古发现

20世纪80年代,在卫辉有两次重要的考古发现,为卫辉的太公故里提供了新的佐证。

第一

1983年在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出土的东魏武定二年(544)吕俴墓志。墓主吕俴为北魏时人,但其与夫人迁移合葬的时间为东魏,志文中明示,墓主为“朝阳乡太公里”人。这一墓志不仅说明北朝时期,太公族裔仍居留在今吕村,而且当地地名也叫“太公里”,反映了自汉至北朝乃至今日,太公地名的历史传承性。

第二

1988年在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发现的唐乾封二年(667)“卫州汲县故张君之志”,墓主张师于贞观八年(634)去世,乾封二年与夫人“同室于博望城东南三里礼也”。从志文可知,其治所在今太公泉村与吕村之西。结合《金石萃编》所载东魏“修太公吕望祠碑”所载“遂率亲党更营碑祠,以博望之亭”,可见“博望”早期为“亭”,唐代设县,以后为“城”。今太公泉村与吕村相距甚近,尽管有“博望”之纠葛,但以“太公”而名,历史极为悠久。上述墓志,均收藏在卫辉市博物馆。

四、民间传承相互衬映

在卫辉市的民间文化传承中,保留了许多与姜太公有关的信息,不仅反映太公文化在当地形成了较为厚重的文化积淀,而且也是卫辉人民热爱乡贤姜太公的具体体现。

地名。一是太公泉。如《水经注》所言,为“太公钓鱼处”,从出土文物可证北朝时为“太公里”,自明代至今为太公泉村,并分设为前太公泉村与后太公泉村,今设太公泉镇。二是吕村。该村在太公泉村附近,从出土文物可知,这里早在北朝时便有太公后裔吕氏居住,至今仍以吕为村名。据调查,《吕姓家谱》毁于清末民初,原有数百口的吕氏族人,清末民初亦因白莲教的缘故而远迁他乡,形成了“吕村无吕姓”的现状。三是太公庙街。在老城西关有熟肉火街,街北头因建有太公庙,故称太公庙街。街南端因太公早年在家乡屠宰卖肉,故仍以熟肉火街名之。

神祇。除太公庙、太公殿供奉太公神像外,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州名儒李敏修及王静波、王锡彤与卫辉知府于沧澜,在城内道西街创建经正书舍,书舍之绍闻堂内供奉卫辉乡贤32人,其中的卫武公、卫灵公与姜太公并列为“一国之君”同祀,并以“卫之冠冕”命名,可见太公作为当地人已深人人心。

方志。明清时期的《河南通志》、民国初年的《河南通志采访稿》明代万历年间的《卫辉府志》、清康熙年间的《卫辉府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汲县志》、1935年的《汲县今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各类志书等,均载姜太公是卫辉人,姜太公在卫辉留下大量遗迹,可供后人凭吊。

民间传说。卫辉市民间保留了大量有关姜太公的传说,民间文化工作者在民间采风,广泛收集,编辑成册共126篇,整理成形76篇,如《姜太公统一度量衡》《太公好农桑》《姜子牙捉鬼》《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等。这些传说具有浓郁的乡情气息,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太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

作者:张新斌

编辑|阮佳薇 一审|刘

二审|梁 三审|焦振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705

声明:原创文章版权属卫辉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直播预告丨“防范金融诈骗,筑牢财产防线”清华大学研究生反诈进校园主题知识讲座

卫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二号)

【“三零”创建】市司法局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法律服务宣传活动

草篆石韵展雄风 · 大江南北留丹青——傅世光草篆石刻出彩大江南北

微信号|WHTV_Wechat

抖音号|Weihuimedia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山东,姜太公,卫辉,历史,封神,故里,文献,故居,河南省,汲令,姜太公,卫辉,公泉村,卫辉市,太公庙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山东,姜太公,卫辉,历史,封神,故里,文献,故居,河南省,汲令,姜太公,卫辉,公泉村,卫辉市,太公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山东,姜太公,卫辉,历史,封神,故里,文献,故居,河南省,汲令,姜太公,卫辉,公泉村,卫辉市,太公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