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经济实现6.3%的增长,较一季度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显示经济运行处于持续复苏状态。不过二季度GDP平减指数由一季度的0.94%降至-0.92%,累计降幅接近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平减指数已经累计三个季度负增长,二季度降幅更是接近-5%,反映出当前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尤其是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当然随着今年批次出台宏观政策的发力,经济复苏进程应该能够得到延续,相应下半年5%以上的增速是能看到的,而全年也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海外需求的周期性回落与结构性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开始加速显现。例如,净出口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且拖累程度还有扩大迹象。在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与持续改善就业市场的诉求下,为了对冲外需下滑产生的缺口,就需要包括消费和投资在内的内需加快修复进程。然而依据社会零售总额和固定投资完成额的数据,我们的估算:截至目前消费和投资较疫情前(2016-2019)的中期趋势线还存有10%以上的缺口,特别是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消费缺口的修复速度已有放缓迹象,对此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外,高于往年的青年人失业率与工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的新变化,显示工业生产正面临着较大的阶段性压力,而且此压力一定会对投资需求的修复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影响当前经济复苏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内外需双紧缩产生的总需求阶段性下行压力,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加逆周期调控力度,尤其是要防止短期缺口长期化的风险。因为一旦短期缺口长期化,经济运行可能会持续处于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欠增长”状态,投资需求下滑、开工率不足,“收入-消费”循环受阻等风险随之上升,生产率也就很难得到持续提升。如果经济运行趋势性低于潜在增速,不仅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相背离,更重要的是国民的经济信心可能受到持续冲击,削弱经济韧性。
综上,我们建议在上半年经济复苏良好势头的基础上,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在抓紧分批次推出结构性政策的同时,加大总量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积极力度和加快政策节奏,例如,增加财政贴息规模和覆盖范围,针对经营困难的微观主体继续增加财政救助资金的投放规模,甚至可以通过追加赤字规模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尽力降低青年人较高的失业率。货币政策方面,在防止汇率大起大落的前提下,通过数量和价格工具,继续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放松货币金融条件。监管政策方面,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前提下,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性,避免一刀切,尽量降低监管政策对当前逆周期调控的对冲效应。
总之,当务之急要尽力加快产出缺口修复,防止短期缺口长期固化的风险,出现小风寒拖成顽疾的局面,基于此,我们建议宏观层在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实现的推进中,可以考虑把实际目标上调1个百分点至6%来掌握,下半年增速目标按照6.5%以上来掌握,进而令逆周期调控政策空间扩大一些,加快经济修复进程,防止经济持续下行制约到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作者张涛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屈宏斌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