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三贤”,指的是纣王的叔父比干,太师箕子和王兄微子启。
孔子称赞微子、箕子、比干为殷商末期3位“仁”人。这段话,前三句何意呢?
史书记载:商纣王荒淫无道,惹得民怨沸腾。
三位重臣向纣王劝谏,因态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1、微子启适可而止,见势不妙,立即出逃避祸。后来,引周军来攻,灭亡了自己的国家。
2、箕子谏而无用,只好装疯卖傻,明哲保身,最终远赴东北亚半岛立国。
3、比干刚烈耿直,以死明志,最终被挖心而亡。
电影《封神第一部》,写尽纣王的无道,商朝忠臣的悲哀,以及周武王的贤明。
本文不谈其它,仅说说被孔子赞誉的三位“仁者”:
1、“亘古忠臣”比干
比干是商王帝乙之弟,纣王帝辛之叔。从政40多年,历经两朝,是托孤重臣,被授予“少师”之职。
帝辛一生好战,在商朝末期,因攻打徐夷国,闹得国内民不聊生 。
作为辅政大臣,比干劝谏纣王休养生息,然后再兴征伐。帝辛不但不听,反而以“慢军之罪”诛杀比干。
《封神榜》中,纣王想看比干是否有“七窍玲珑心”,于是对他实施了剖心之刑。
在民间,比干的声望无人能及。因此,后世称赞他为“天下第一仁”。
2、“明哲保身”箕子
箕子官居太师,对纣王的昏庸十分不满。因此,他也跑去苦劝,结果惹恼了纣王。
有人劝他赶紧逃跑,箕子却说:不忍心弃国而去。
于是,箕子装疯卖傻,在大街上披头散发又唱又跳。纣王以为他疯了,就把他贬为奴隶,囚禁了起来。
后来,周朝夺了天下。
武王将箕子释放,并问他:商朝为何而亡?
箕子不忍讲述商纣王的过失,仅讲了一些国家兴亡的道理。
周武王羞愧,同意箕子带领商朝的遗民去了半岛。
3、“没有风骨”微子启
微子启是“庶出”长子,在劝谏纣王失败后,选择出逃保命。
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谢罪。
周武王感其诚意,“乃释其缚,复其位卿士”。
后来,周武王把宋地分封给微子启,这也是宋姓始祖“宋微子”的由来。
按照古人的道德标准,前朝王子应该有与国家共存亡的品行。即使“弃暗投明”,也要多少有点尊严,不能像他那样匍匐着向周武王请罪,表现得实在太没骨气。
1959年,伟人曾评价,微子是“商奸”。
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可是对微子启没有防备。结果他派人到周朝请兵,里应外合,灭了商殷。
站在不同的角度,世人对微子启的评价也不同:
1、从商朝的角度看,微子启就是一个令人不齿叛徒。
2、从周朝的角度看,微子启却是一个识时务的功臣。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