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中央集权,也是建立在三省六部制度上的。在三省六部外,宋朝还设立五寺,分别为大理寺(相当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太常寺(负责祭祀活动)、光禄寺(负责伙食)、太仆寺(负责养马)、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
而其中,在宋仁宗时期的太常寺,一个负责宋朝祭祀的部门,竟然能帮助皇帝,解决财政困难,军费紧张的问题。
一,没能解决财政紧缺的庆历新政
之所以庆历新政没能解决北宋的财政紧缺,那是因为庆历新政触犯到太多人的利益,遭到官僚阶级和皇室贵族们的反对。因此明明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仅仅才实行了不到3年。针对4种弊端,范仲淹提出10项改革措施的庆历新政,为何走向失败
在这种庆历新政失败,西夏再次和北宋边境紧张,这就意味着北宋得想办法筹集到一大笔钱来充作军费。
但是此时的北宋,早已经是极大限度的压榨民间,获取利润,但是在冗官冗兵的问题面前,依然还是入不敷出。在这个时候,枢密副使,也就是副丞相韩琦,向宋仁宗推荐了掌管祭祀的范祥。
跨行业操作的范祥,盯上了盐。
二,范祥改革之前的北宋食盐制度
北宋是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在这之前,北宋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立一个食盐产区,这个食盐产区所生产出来的食盐只能在这个区域销售,不然的话就会面临严厉的处罚。
食盐要么是由官府生产,要么就由盐农生产,然后用非常低的价格卖给官府,绝对不允许卖给其他人。在运输方面全部由官府负责,另外除非是偏远地区合约让商人批量销售食盐,否则就只能全部由官府设立的机构进行销售。
之所以范祥会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食盐上,有个重要原因是北宋对边境的资源运输问题。
宋仁宗时期的北宋十分尴尬,北边的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这让北宋不得不在边境驻防大量军队。
几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他们每天所需要的粮食、物资都不知道要多少,因此北宋需要从全国各地将粮食和物资运输到边境。
但尴尬的是,将粮食和物资运输到边境是要花钱的。为此北宋便鼓励让商人来运输粮食。
刚开始,商人们将粮食运送到边境,然后军队会给商人一张凭证。回到京师后商人们就可以凭借着凭证到官府那去拿钱,相当于商人们将粮食运到边境来卖给军队。
官府为了鼓励商人向边境运输粮食,因此通常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来进行购买。毕竟得让商人赚到钱,商人才愿意帮忙运输。再到后来,官府逐渐放开口子,不单单是用钱来结算,还用以往由官府垄断的产品来代替钱。
就比如茶叶,香料,食盐。
为了能够得到官府垄断品的销售权,商人们纷纷想着办法向边境运输粮食。运着运着,商人们不禁发现了一个巨大BUG。
因为官府要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来收购粮食,因此商人们可以用较少的粮食来获得较多的专卖品。更为可恶的是,商人们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竟然以次充好,从而到官府获取更多的专卖品。
另外,随着商人们手中的专卖品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官府无法控制专卖品的价格。商人们更是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跟官府抢生意,这就导致中央财政的收入进一步减少。
就这么的,军费的问题没有解决,北宋反倒被这些商人们给薅了一大笔羊毛。
对此,范祥提出他的食盐制度改革。
三,盐钞凭证
在范祥看来,不论是北宋的食盐专卖体系,还是边关的运输方式,效率都太低了。于是他便发行一种叫盐钞的证券,同时不让商人继续往边关送粮食,而是让商人们往边关送钱,军队拿到钱之后,便将相应的盐钞给商人。
这可以说是一个三赢的方案。古代没有银行转账,因此运送银两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的,通过改革,送钱的事情便交给商人来做,这成本官府就省下来了。
军队拿到钱,便在当地,按照当地的市场价购买粮食。因为边境的粮食价格要高于内地的价格,因此还是会有不少商人将粮食送到边境,从而赚取差价。
至于送钱的的这些商人,他们直接在边境就能拿到盐钞,不用再像以前还要去京师一趟,拿着盐钞就可以直接去盐产地拿盐,这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并且范祥规定,改革后商人们只能换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换茶叶、换香料啥的,官府的负担也减轻了很多,可以再一次的操控这些专卖品的价格。于是三方其乐融融,大家都很高兴。
毕竟官府发售盐钞,让商人去卖盐,自己能获得收入。盐在宋朝是抢手货,商人将盐钞兑换成盐之后是一定能卖出去的。
因此到最后,盐钞竟然都可以,被当做货币来使用。
四,有利有弊的盐钞
盐钞的发行,的确是给北宋带来巨大的收入,但如果官府发行了大量的盐钞,导致盐钞的发行量大于百姓对盐的需求,那就会尴尬了。
毕竟只要商人们向边关送去粮食和钱,官府就会给商人盐钞,根本不会在意是否超额。就比如在宋神宗时期,民间实际的用盐量只有42.8601万席(一席为116.5斤),结果仅仅陕西一地发行出去的盐钞,就达到90.2716席!
也就是说,盐钞也就越来越不值钱。因此最终,范祥的这项制度,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帮助到了北宋,但最终也会走向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