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苻坚与谢玄的盘算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十一月,晋军取得洛涧之战的胜利后,谢石、谢玄等率军水陆并进,直逼淝水东岸,军容甚整。苻坚登寿阳城瞭望,见晋军部伍严整、将士士气高昂,见附近的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东北2.5千米处)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是晋军,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就敌也,何谓少乎!”
这时苻坚心中始产生畏惧之情。
谢石率军逼近淝水,秦军骠骑张蚝渡过淝水迎战,小败晋军。于是谢玄、谢琰率精兵数万,严阵以待,张蚝退过淝水,临淝水列阵。秦晋两军夹淝水布阵,大战一触即发。
秦军沿淝水列守,晋军无法渡河,而双方力量对比的众寡悬殊,又不允许晋军旷日持久地与前秦进行消耗战。谢玄决定利用苻坚求胜心切,以计调动敌军后退,寻找战机,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秦军。
于是谢玄遣使向苻融说:
“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上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
秦军诸将对谢玄的诱敌之法,都认为“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谢玄的说辞是很巧妙的,以“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这顶帽子给苻融,这是拥有百万大军的苻坚和握有近二十万人的苻融所万难接受的。谢玄更以是否敢与晋军决战来将苻融的“军”,逼秦军后撤,从而为晋军渡河决战创造了战机。
但苻坚及苻融却不愿以数十万大军居于“不欲战”的被动地位,决定同意退后一步使晋军渡河,以便将计就计,“使之(晋军)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无)不胜矣!”但后来事实证明,这只是苻坚不切实际的一种幻想。
二、谢玄如何让苻坚大溃?
苻坚接受谢玄的请求后,下令沿淝水列阵的秦军稍向后退。但秦军一退,阵势大乱,不可。谢玄、谢琰、桓伊等立即率精兵乘势渡河,猛攻秦军。朱序见秦军阵势混乱,在阵后高声大呼:“秦兵败矣!”
秦军将士信以为真,四散奔逃,更加失去控制。荷融骑马略阵,想制止军队溃散,战马跌倒,被晋军杀死。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逃出战场的秦军惊慌失措,闻听风声鹌唳,皆以为晋军杀到,昼夜不敢歇息,一路风餐露宿,加以饥饿困冻,死者十之七八。苻坚身中流矢,单骑逃回淮北。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直至青冈(在今安徽寿县西北)。
接着,晋军收复寿阳,俘获苻坚所用云母车、仪服、器械、军资、珍宝等堆积如山,获牛马驴骡骆驼十万余头。至此,历时4个月的淝水之战,以东晋的胜利而告结束。
三、苻坚做错了吗?
淝水之战前,前秦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成功地统一了广大北方地区。苻坚被这些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要乘所谓“累捷之威”和“有众百万,资仗如山”的军事优势,一举消灭东晋,实现他“混一六合,以济苍生”的统一大志。
他认为东晋不过是“垂亡之寇”,不堪一击,甚至在战前就宣称,克捷之日,任命晋孝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在京师长安为其预修宅第以待之。然而苻坚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是建立在对主客观形势的错误估计之上的。
从前秦内部说,虽然苻坚凭借军事征服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但其统治区内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各少数族贵族虽然慑于前秦的军事压力暂时归附,但他们都在寻找机会脱离前秦控制,而谋求独立发展。
另一方面,前秦虽然在军事上多次战胜敌人,但正是这种“累捷之威”,使前秦最高统治者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而其部众又存在着“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的致命弱点。从东晋方面说,当时名相谢安在位,“君臣和睦,上下同心”,正是东晋朝政治稳定的时期。东晋北府兵多为北方流民集团组成,他们面对前秦的入侵,必然因国破家亡,同仇敌汽,士气高涨,从而战斗力很强。
此外,东晋被北方汉人视为正统所在,前秦汉人将士不愿与东晋作战,其士气和战斗力必然低落。但苻坚由于屡胜而骄,麻痹轻敌,不能清醒地认识主客观的实际情况,并听不进臣下的正确意见,贸然对晋用兵,终于导致了失败。
淝水之战,前秦拥有四倍于敌(仅指前线参战兵力)的大军,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东晋兵力远比敌人弱小,本来属于防御的一方。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处于劣势的东晋一方取得了胜利,这种结局出现是由许多主客观因素促成的。
前秦在战略指挥上,犯有严重失误。
其一,在战争之初,已占领了蜀地、襄阳、彭城等军事要地,苻坚的计划是分东、中、西3路齐进,突破长江,会攻东晋京师建康。但当晋军北上阻击中路军时,苻坚求胜心切,过早地同晋军在淝水决战,因而淝水之战实际投入的军队只是中路军,没有充分利用3路进军的优势;
在战役指导上,苻坚实施的是战略进攻,苻融的任务是充当前锋。在夺占寿阳,取得序战胜利之后,苻融应乘胜进军,进攻晋军;苻坚应迅速展开主力,协同前锋,求晋军主力决战。但苻融只想歼灭胡彬这五千人,令梁成去阻止晋军,把战略进攻搞成了战役防御。苻坚只带了八千骑到寿阳,却把主力留在项城。两位统帅都忘记了战略进攻,一个组织防御,一个停止不前,把主动权让给了晋军,给了晋军以行动自由,使梁成、苻融先后遭到了各个击破。
其二,苻融所统领的前锋27万人,兵力配备前后脱节而且兵力分散,缺乏互相配合接应,直接导致了洛涧之战梁成5万大军的被歼;
其三,当两军严阵以待时,苻坚中谢玄之计,令秦军后撤,这是作战指挥上的最大失策,使秦军由后撤而奔逃溃散;把晋军主力吸住在淝水东岸是求之不得的,苻坚正好分遣一部兵力从淝水上(下)游渡河,侧击包围晋军,朵取积极进攻,那有退让之理。
敌前退却是愚蠢的,即便预先准备好并进入了预备阵地,完成一切准备,也很难阻止敌人紧跟第一线退却部队实施脚跟脚的冲击。
其四,苻坚决定在淝水同晋军决战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对整个战争的谋略,以及战略战术的部署,均没有周密的安排,所以战争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四、谢玄何以成功?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的胜利,同样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从主观上说,淝水之战前谢安实行镇之以静的政策,成功地协调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加上当时南北方民族矛盾的尖锐,广大南方人民在大敌当前拥护汉族政权,并积极支持和参与抵御前秦进攻的斗争,是东晋取胜的最重要条件。
其次,谢安执政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使东晋政权“财丰国富”,这在人力物力上保证了晋军反击前秦进攻的胜利。东晋在军事上经过多年的经营,谢玄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组成了号称百战百胜的北府兵。
北府兵的来源大都为北来侨民,他们对北方少数族贵族统治怀有切齿之恨,因而北府将士士气高昂,作战勇敢,成为淝水之战东晋取胜在军事上的保证。
而前秦方面,主骄兵疲,临战无周密谋略,战略指挥又失误,其领导集团对伐晋意见不一,少数民族将领希望前秦失败自谋发展,这些为东晋取胜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东晋谢安、谢玄在战略指挥上善于利用己方之长,击敌之短,面对前秦的强大压力沉着镇静,采取了确保淮南、依托长江天险的方针,以保证京师建康的安全;以荆州重兵巩固长江中游的防卫,控制江汉地区,以保证长江下游江淮地区的西侧不受威胁,使北府兵全力对付前秦前锋部队。
谢石、谢玄临战指挥上,先是采取守势,观敌动静,在朱序报告敌情,发现敌之弱点后,立即调整战略方针,改防守为进攻,并出奇兵发动突然袭击,取得了洛涧初战的胜利。
朱序所提供的情报和建议是准确的。苻融的前锋军二十五万人,分出慕容暐、慕容垂的若干万人,再除去围攻胡彬的人马,苻融能使用的不过十几万人。这十几万人也不集中,据守洛涧的只梁成五万人,其他的在寿阳附近。
洛涧距寿阳不下五十里,苻坚的主力远在项城,这就为晋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各个击破的战机。从兵力对比看以苻融所能使用的兵力和晋军相比,不过是二比一,以北府兵的素质加上指挥得当,取胜的可能性是有的;如以晋军与梁成相比,不仅质量上占优势,数量上亦占优势。
谢玄、谢琰看准了,认为机不可失,于是当机立断,立即对梁成发起进攻。洛涧的胜利、显出了两军质量的优劣,而消灭梁成军则苻融又少了五万人,只剩十万多一点,序战失利,秦军士气又受到很大打击,晋军的斗志则更高了。所以,水决战取胜的可能性就大了。
朱序的情报,三谢的当机立断,北府军的勇敢善战,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淝水决战时,谢玄又行诱兵之计,捕获战机,使秦军自乱阵脚,而后晋军发动猛攻,这些表现了晋军统帅随机应变,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从而取得了水之战的彻底胜利。
与二苻把战略进攻打成战役防御相反,三谢出色地创造了以战役进攻来完成战略防御任务的光辉战例。当然,这种情况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