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尚未实现大一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割据。在战争频繁在冷兵器时代,战车尤为重要,有时甚至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由此也让战车成为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尺。何为战车?最初其实就是古代各国的机械化武器——军用马车。
《楚辞.九歌.国殇》中有言:“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种军用马车主要是冲击敌国的步兵阵,是步兵的克星,每辆战车配备三名士兵,其中一名士兵驾驶战车,另外一名使用长武器对战车附近的敌方士兵进行攻击,还有一名战士使用弓箭对敌方远处的士兵进行射杀。每辆战车上的三名士兵分工合理,是诸侯国在战场上的王炸。
骑兵逐渐取代先秦战车
但是战车也有致命的弱点,即转向困难,攻击时不灵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骑兵不断兴起,战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战车造价高,修理难;另一方面,战车的移动对于路面质量要求极高,如果不小心,便会使战车陷入泥藻之中。
更重要的是,战车和骑兵相比移动速度太慢,战车的机动性和骑兵的机动性相比没有任何优势。渐渐地用于攻击步兵的战车退居二线舞台,走向没落,到了唐朝骑兵已经基本取代战车,居于战争的核心地位了。
本以为战车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其实不然,明朝时期的战场上,又一次出现了战车的身影。然而,战车不再仅仅作为军用马车,它的用途更加广泛。战车就这样“复活”起来了。
明朝时期,战车王者归来
战车以全新的姿态王者归来,它不再用于攻击敌方的步兵,也摒弃了先秦时期战阵作战。为了适应明朝战争的需要,战车与当时的火器配合使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趋于多样化。那时战车不再处于战争核心地位,而是主要用于辅佐士兵平原作战。
一方面明朝将战车用于战争后勤补给,为士兵运输粮饷、军饷等物资。另一方面,因为战车体积大,攻击性强,灵活性较差,所以可以起到防御作用,战车配备三名士兵操纵火器攻击敌方,在战争处于不利局势之时进行都城的防守。
然而大家不要认为战车不能用于攻击,明朝通过对战车进行改进,扩大军用战车的体积,加固战车车身,在与敌方对抗时,将战车驶向敌方都城之下,十丈高的战车与城墙持平,士兵可以直接携带武器攻入敌方都城。
虽然明朝的战车和先秦时期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作用趋向多元化,但是战车已经不再对战争的胜负起决定性作用。我国明朝时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之时多使用骑兵,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矛盾尖锐,为了抵抗边境严峻局势,明朝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战车数量,为响应政府号召,一时之间战车的制造数量由原来的一千辆增加至上万辆。
除此之外,明朝也意识到战车不仅要提高数量,更要提高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作战地形,明朝根据地形对战车进行了灵活有效的改进,同时在战车上配备类型丰富多样的冷兵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战车的潜能。
但是虽然明朝将战车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古代其他王朝相比依旧属于较为薄弱的,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统治阶级在与少数民族的对抗中已经处于劣势,虽然明朝积极打造战车,但依旧没有扭转军事实力薄弱的局面。
明朝时期,战车“复活”的原因
上万辆的战车在明朝被大量使用,重新复活,也不难究其原因。依据古代军事著作《六韬》所记载的车、骑、步兵的战术特点:“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可知,首先明朝统治阶级位于我国中原地区,北方相对南方而言,土地平坦开阔,同时因为常年干旱少雨,所以土壤相对贫瘠,十分坚硬。
虽然这样的土地不利于耕种,但是却有利于战车行驶。除此之外,游牧民族善骑射,打仗凶猛、野蛮,急需要像战车这样体积庞大,可以搭载火药的武器进行防御。更重要的是,战车不仅可以用于防守,还可以用于进攻,虽然明朝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部分西方火器依旧传入中国,和中国的火药相比,威力更大,但由于西洋火器重量过大,在战争中不容易移动,所以影响了使用效果,但是在搭配战车使用后,让西洋火器作用最大化。
虽然明朝时期在许多次和游牧民族对抗的战争中失败了,但毋庸置疑战车使明朝的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抵御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入侵,战车也得到了明朝文官和武官的一致认可。
没有战车的进攻、防御以及后勤保障,明朝很难对付游牧民族的铁骑。明朝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不断增加,也使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战车迎来了春天,战车的复活有其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战车将会决定战争的胜负。
战车的发展历程可谓曲折,先秦时期,诸侯国将其作为战争的主角,但由于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被骑兵挤出了历史舞台,经过明朝的改进再一次复活,为抵御游牧民族提供保障。但对于任何战争来说,人比武器更重要。
明朝时期,重文轻武,统治者对于国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士兵训练不精,明朝边境地区游牧民族时常入侵,但明朝的军事指挥不当,同时境内时常发生农民起义,这让本就军事力量薄弱的明朝统治更加摇摇欲坠。虽然明朝统治者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将战车投入战争使用。但仅此而已远远不能够改变明朝没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