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你要先看看他身边都是些什么人
王安石变法明明是“十年磨一剑”、“针砭时弊”,为什么最终反而成了人民的负担?
你要先看看王安石身边都是些什么“神仙队友”。
随着北宋统治时间的增长,这个王朝也无可奈何地步入了“老年”,并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宋的朝臣们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大家都七嘴八舌却一筹莫展的时候,王安石这个日后改变大宋的男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此时宋神宗刚刚继位,对于这个已经垂垂老矣的帝国来说,他是一个非常“新”的皇帝。
但他的庙号是“神宗”,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大抵差强人意。
PS:“民无能名曰神”,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两名“神宗”,除了我们这一位之外,还有明代那个四十多年不上朝、不理政的明神宗万历皇帝。
那么王安石变法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最终却会导致如此后果呢?
这里我们要先来看看王安石身边都是些什么“神仙队友”。
此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哪怕王安石重点提拔他(让他担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官职)依然不能让他知恩图报。
这个吕惠卿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白眼狼”。
担任“国家体改委常务副主任”之后,被称为“护法善神”的吕惠卿不仅没有像王安石预想的那样成为“变法能臣”,反而处处拖后腿。
王安石变法遇到阻力之后,第一个落井下石的就是吕惠卿。
他第一个站出来诬告王安石谋反,可惜罪名过于可笑,所以王安石不仅避免了牢狱之灾,还成功官复原职,成为了宰相。
但吕惠卿并没有因此善罢甘休,反而又生一计。
他将王安石与自己的私人信件抛出,致王安石于尴尬境地。
PS:出于对吕惠卿的信任,王安石在写信给他的时候,说出了“勿使上知”(不要让皇帝知道)这样的话。
虽然是私人信件,可这也有“欺君之罪”的嫌疑。
王安石也是因此彻底心死,不仅辞官,而且还选择远离京城,闲云野鹤。
王安石变法最终之所以失败,王安石本人绝对脱不了干系,但宋神宗的责任更大。
宋神宗是一个毫无耐心、急功近利的人。
或许宋神宗太渴望做一个明君了,毕竟他年幼的时候目睹了北宋无奈交“岁币”的现实。
这位少年天子只知道心急,却没有真正贯彻落实过新法,更没有对新法的施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宋神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畏手畏脚”、“投鼠忌器”的人。
每当有人攻击新法,他就踌躇不前,甚至贬谪王安石、废除新法,全然忘记了自己之前求王安石变法时那心急的样子。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目的,毫无疑问都是利国利民的。
但由于宋神宗的“两面三刀”以及“急功近利”,变法实行得很不好。
大家仔细看一下变法内容,就会明白王安石真的是一心一意在替这个国家着想,特别是青苗法。
大家都知道,一年当中,农民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春天。
这个时候冬天存下的粮食已经被吃得七七八八了,新的粮食还没收获,也就是所谓的“青黄不接”。
这个时候是粮食借贷最频繁的时候,不少商户从中作梗,以极少的粮食换来了极高的回报。
遇到自然灾害,农民还不起,更是只能抵押土地,由此导致的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
而“青苗法”则是国家将粮食以借贷给农民,来年归还“本金”及“利息”。
说白了,类似于国家借贷现在的“银行贷款”而富户借贷则类似于“个人贷款”。
银行贷款利率低,比较稳定,更不会有“暴力催收”;
个人贷款五花八门利率高,不稳定,甚是会有“暴力催收”发生。
王安石当时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办法也很正确,但他却忽略了执行上。
宋神宗时期的地方官员早已腐朽不堪,以“鱼肉百姓”为乐。
他们为了完成政府规定的“借贷指标”,不仅强制百姓借贷,而且还以各种理由收取“好处费”。
PS:王安石规定的“青苗法”只需收取两成利息,但下面执行的时候,利息却暴涨了三十五倍。
由于封建时代,政府效率以及执行力度根本无法与现代民主政府相提并论,所以王安石的“青苗法”不仅没有造福人民,反而成了贪官们收取好处费的办法。
而且政府借贷不仅利息高得吓人,手续也麻烦得要死。
一般农民向富户贷款,只需要讲好价钱后签字画押即可。
但农民向政府借贷,却必须要走规定程序,提交申请之后,方可审批。
每一道程序都有油水可捞,都需要给“好处费”,还债的时候更是麻烦。
如此实行新法,怎么有“不失败”的可能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