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聊历史,最近热播的《大明宫词》尽管被人一直吐槽,但作为一部历史剧类型的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毕竟这是历史,编剧也只能在细枝末节上稍微坐下改动,大的历史框架和结局,是不会改变的,这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其实可以体会双份乐趣。
一份是电视剧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一份是讨论一下,历史上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在结合电视剧来说,那里是事实,那里是瞎编的,这样的话看电视就能得到双倍的快乐。
比如说关于赵恒最终登上皇位这件事,其实细节方面,真实的历史,远比电视里演得要精彩宋真宗赵恒能够当上皇帝,可以说完全就是捡漏的结果。
本来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更不是嫡子,再加上太宗也不喜欢他,他离皇位实在是很遥远,可偏偏事情就是这么凑巧。
太宗皇帝给予厚望的老大,因为叔叔赵廷美的死,居然恨父亲恨到发疯了,老二更是无缘无故暴毙了,事后查明很可能之他的王妃把他毒死了。
到了这地步,太宗皇帝也是瘸子里面挑将军,只能让赵恒来当这个太子,不过说起瘸子,宋太宗在晚年还真有点瘸子的感觉,而且后世对他还有个“高粱和车神”的绰号。
按理说,北宋最终的“统一”是由太宗完成了,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会不高呢,看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的作为,对他评价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01)得位不正
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斧声烛影到底真相如何,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跟这个话题高度相关的就是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他们全都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赵光义到底得位正不正。
这里完全没有对赵光义吹毛求疵的意思,你要说得位不正,赵匡胤还得位不正呢,他赵匡胤之前还是后周的大忠臣呢,怎么转眼间就欺负起后周的孤儿寡母呢。
赵匡胤的江山,是通过陈桥兵变得来的,严格来说后周的创立者郭威,也是通过一次兵变上台的,那个时候,赵匡胤正是郭威的亲兵,亲眼目睹了黄袍加身的全过程。
几十年后,赵匡胤照猫画虎,给自己来了这么一出,赵光义与哥哥最大的区别在于,如果皇位的争夺一定要死人的话,一致对外,总是比兄弟相残要正当一些。
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就立刻让赵普回来了,因为当年的金匮之盟,赵普是当事人,杜太后当着赵普的面,立下了传位与兄弟这样的规矩。
但很多人都认为,这纯粹就是赵普和赵光义的一场政治交易,在太祖朝已经失势的赵普,为了重新得到重用,只有利用自己的这点优势,来换来赵光义的重新信任了。
但同时也有支持者认为,从太宗朝赵匡胤对弟弟的培养过程和模式来看,赵匡胤的确是有打算让弟弟继位。
人性本来就很复杂,但人类的天性有时候很难抗拒,对孩子的喜爱,总是会超过对弟弟的喜爱,当年晋武帝司马炎,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个傻子,但还是执意要传位给孩子。
宋朝建立之初,谁也不知道这个政权能存在多久,早期做传位给弟弟的打算,是很有可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太祖孩子的长大,这个想法应该是慢慢发生了改变。
尤其是赵匡胤主张迁都,但以赵光义为首的朝臣都反对,那个时候赵匡胤就已经知道,这个弟弟羽翼已经丰满了。
但这还不是赵匡胤最着急的事情,他最着急的事情,是要灭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此前的多次北伐,已经对北汉和契丹的实力很了解了。
这次派出的北伐部队,赵匡胤很有信心消灭北汉,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然而前线战士眼看着就要到太原城下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
这绝对是突然的暴毙,从史料记载上看此前没有病情记录,而且从北伐的记录安排上看,赵匡胤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是这样的结局。
有史料上说,赵匡胤去世当晚,赵光义曾和他彻夜长谈,中间还传出了,你好做你好做这样的话和斧子执地的声音,这就是斧声烛影的故事。
连专业的史学家都无法给出结论,我们也就只能是半信半疑了,但赵光义这个不好的名声算是落下了,同样的唐太宗也是杀兄,怎么就评价那么高呢?
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宋太宗的能力不行。
(02)高粱河车神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赵光义总是笼罩在哥哥的光环之下,所以他必须做出成绩超越哥哥,这样才能向世人证明,自己比哥哥强。
按理说,赵光义灭了北汉,收复太原,功业就已经超越宋太祖了,但谁都知道,太祖在位的时候,灭了北汉只是时间问题,要不是太祖突然暴毙,北汉早就被灭了。
所以赵光义不顾群臣反对,在收复太原之后,将士没有得到休整的情况下,继续北伐,他的目标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个连赵匡胤也没能实现的目标。
但最终在高粱河大败,赵光义中了一箭,要不是有个牛车拉着他跑回了宋军基地,可能他的命都要丢在战场上了。
顺便说一句,那个护送赵光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杨业老将军,他原来是北汉投降过来的,以骑兵勇猛著称,此后宋太宗对他非常信任,但也因为遭到了北宋军中的妒忌。
几年后的雍熙北伐,杨业为了掩护军民撤退,战死沙场,这就是杨家将的故事,多说一句,杨业的死根本责任不在潘(仁)美,打仗死人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都把责任推给战友,实在是转移了主要矛盾。
而且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他和曹彬是北宋初年的两大军神,只不过后来杨家将的流行,才让这个北宋的军神,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建宁小人。
杨业的死,也同时意味着,赵光义超越哥哥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从此对契丹只能采取防守的策略,而且公认的指挥作战的能力,赵光义能力不如哥哥。
如果赵匡胤多活个十几年,说不定凭借着和宋初的军事实力,与契丹一决雌雄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惜历史没有这个机会让我们假设,这个锅只能让赵光义来背了。
(03)各种坏印象
对一个皇帝的印象坏,除了上面说的两点之外,还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坏事情,也都跟赵光义有关,比如说毒地李煜,欺负小周后这些很多都是民间文学的想象,但都按在了对赵光义的印象上面。
还有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杀了弟弟赵廷美,杀了太宗的嫡子赵德昭,内斗内行,外战外行,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宋太宗的理由。
还有就是不知道变通,自以为是,宋代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再出现,对将领的防范相当严密,将领出发前,会给将领一个布阵图,将领要严格按照上面的指示行军布阵。
这是赵匡胤的发明,赵匡胤出生在军营,在军营里长大,自幼习武参军,从大头兵做起,是个对军队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优秀将领。
但赵光义没有当过一天兵,赵匡胤发达之后,他是禁军大将皇帝红人的弟弟,在京城都是跟着官宦子弟戏耍。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他更是成了皇帝,很快成了开封府尹,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他这方面的能力很不错,那都是培养出来的,但赵光义根本不了解基层实在怎么回事,军队是怎么回事。
但是他僵化地继承了太祖时期的预授阵图制度,而且越是这种人,越是认为自己很聪明,或许在行政方面,赵光义是比哥哥要强一点,但是关于军队,他一无所知。
但迷之自信,让他多次直接指挥将领,以为他的阵法策略都是很完美的,结果宋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也是太宗被人诟病的一个地方,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和哥哥的区别,就盲目继承了太祖时期的制度。
晚年更是为自己继承人的事情操碎了心,中意的继承人,不是疯了,就是死了,这也许算是一种报应,太宗这一脉总是人丁不兴旺,到了南宋,赵构没有儿子,干脆又把皇位传给了太宗这一支,天道轮回,这谁又能提前预知呢。